读《史记》:司马迁融合《离骚》的魂与自己的情塑造屈原

屈原是中国历史第一个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他留下的《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诗篇,被后人辑为《楚辞》。但不知为何屈原这么杰出的人物却不见于秦汉以前的正史记载。而司马迁对屈原是充满敬仰的,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把屈原与文王、孔子并称,作为自己受腐刑后“发愤著书”的榜样: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太史公自序》中也有类似的评价: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

所以,为屈原作传,把屈原的形象发扬光大是司马迁的心愿。

怎么才能塑造不见经传的屈原呢?司马迁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研读屈原的著作,从屈原的作品中感知屈原的情感、志向等精神世界。

2.实地考察,寻找屈原的足迹。司马迁距屈原只有一百多年,屈原的事迹还在口头流传。并寻找到贾谊凭吊屈原的地方,感念二人相似的“忠而被谤”、“美而遭妒”的人生遭际,为二人合著《屈原贾生列传》。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屈原贾生列传》也融入了司马迁的感情: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哭的岂止是屈原,哭的也是他自己呀!因直谏而遭受刀具之苦,与屈原、贾生的遭际何其相似!

由此,这个融合了《离骚》之魂、民间传说之形、司马迁自己的情感的屈原形象站立了起来:

1.早期国之栋梁,踌躇满志

读《史记》:司马迁融合《离骚》的魂与自己的情塑造屈原

屈原出身高贵是楚之同姓,名门望族。楚怀王时管至左徒,仅次于令尹。屈原在《离骚》中以“美人”自比: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具有美好的品质和在外秀美的仪态,即德才兼备。

司马迁笔下的屈原是国之栋梁,踌躇满志:

具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卓越的政治才能,深受楚怀王的器重。

当时,在宫廷内可以与怀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法律制度,发号施令;在在外交上接待各国使节,从容地应对各国诸侯。

可以说,这时候的屈原如日中天,炙手可热。

2.昏君信谗,被疏遭贬

屈原在《离骚》里诉说自己的遭遇,如同后宫里自己的美貌遭到嫔妃们的嫉妒: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司马迁创设了与屈原同级别的上官大夫的诋毁屈原的情景:怀王委派屈原拟订宪令,草稿还没完成。上官大夫见到后想抢夺,屈原不给。气急败坏地上官大夫就到怀王面前进因谗言:“大王让屈平拟订宪令,大家都知道。但每一条宪令拟订好,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没有我就不行!”楚怀王听到谗言不问青红皂白:

王怒而疏屈平。

停了屈原左徒的职务,降为外交使臣,出使齐国,离怀王与宫廷远远的。

3.洞悉世事,勇于直谏

读《史记》:司马迁融合《离骚》的魂与自己的情塑造屈原

当时的楚国因怀王贪图小利,受张仪、秦王的欺诈,解散合纵,失掉了同盟军。而内部,怀王不辨忠奸,屈原被疏远,而里通外国的靳尚,只知私利的郑袖,佞臣上官大夫、幼稚的令尹子兰环绕左右,根本看不到楚国已腹背受敌,危在旦夕。

屈原从齐国回来述职,听说又放走诡计多端的张仪很是气愤,对怀王直言:

“为何不诛张仪?”

一句话点醒怀王,但已经追不上了。

秦惠王死,昭王继位,又耍花招欺骗怀王,先是与楚通婚,娶了怀王的妹妹;再邀请怀王到秦国会面。

怀王好了伤疤,忘了疼,把诱饵当成恩赐,在稚子子兰的撺掇下要去赴约。

屈原听说后不顾一切力谏: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将军昭雎也反对怀王入秦:大王不要去,应该发兵自守。秦虎狼之国,有吞并诸侯之心。

但令尹子兰则督促怀王,不能让秦不高兴。昏聩、幼稚的怀王不听屈原等的劝告,还是去了秦国。如屈原所料,一去不复返,客死秦国,“为天下笑”。

屈原忠言不被信,忧愤之情可想而知。但把怀王推向不归路的子兰,为了转移国人的指责,把责任推到屈原的头上,向其兄长、继任的楚顷襄王进谗。同样昏聩的顷襄王,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区。

4.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读《史记》:司马迁融合《离骚》的魂与自己的情塑造屈原

司马迁认为《离骚》是“离忧”之意,离,遭受。是对自己遭遇的幽思和怨愤。

值得指出的是《屈原贾生列传》中“嵌入”了刘安对《离骚》的评价。因“嵌入”的时机是在屈原被“疏”之后,而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是在被流放之后,有些矛盾。所以,本人怀疑可能是后人“篡改”过的。

《离骚》对自己遭遇的幽思和怨愤是与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从自己的身世、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辅佐楚王的贡献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最后部分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流放期间是屈原的创作高峰期,在《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与对祖国的之情。司马迁被这些诗作感染,“悲其志”“未尝不垂泪”。

5.怀瑾抱瑜,为国殉难

读《史记》:司马迁融合《离骚》的魂与自己的情塑造屈原

屈原放逐在外十几年,其中的磨难司马迁用形象描写表现: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与当年那个“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风流倜傥的屈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哀莫大于心死,在报国无门、国家毁灭现实面前,枯槁岂止是面容,心已如死灰般绝望。

这时“渔父”出现了,见到屈子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落魄到如此地步?”

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说服屈原:“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不会被时事所制约,而是应该顺应时事的发展。举世皆浊,为什么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为什么不分享酒的甘醇?为什么要怀瑾握瑜,自命清高,而自找流放之苦呢?”

渔夫的言论代表了世俗的观点,司马迁这样的设置表现了屈原的矛盾心理,也表达了司马迁对屈原的惋惜之情。

屈原很快做出了决断: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司马迁从《离骚》中读懂了屈原的志向,宁可怀瑾握瑜而死,也不会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

司马迁为屈原设定的最后动作是:

读《史记》:司马迁融合《离骚》的魂与自己的情塑造屈原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怀石而纵身一跃,多么决绝,绝不偷生!

想见,司马迁走笔至此已是泪如雨下了吧,因为读者的我也已是泪如雨下了。

一代诗人顺水而去,但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清洁节操,万古流芳,与日月同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屈原   离骚   秦国   楚国   怀瑾握瑜   周易   史记   昏聩   遭际   孔子   列传   在外   志向   诸侯   上官   美文   大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