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司马迁怎么看?

《论语.八佾》: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段对话其实是孔子的自问自答。孔子首先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狭小呀!”然后从两个方面来论证:

一、管仲不节俭。论据:

1.他有三处豪宅;

2.他会摆谱,家里的管事是一人一职,没有兼职。

二、管仲不知礼。论据:

1.国君的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的大门口也设立照壁;

2.国君为接待别国国君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

孔子很多言论都很隐晦,让人去猜,但对管仲“器小”的评价却很明确。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司马迁是明白的,但司马迁对管仲有自己的理解。

一、管仲把“礼”上升到国家存亡的高度

读《史记》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司马迁怎么看?

《管晏列传》中,对于管仲的事迹的记载可以说是惜墨如金,首先简单介绍了管仲因鲍叔牙的推荐而得到齐桓公重用的史实,一言以蔽之: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是因为有了管仲的辅佐!

接着司马迁记载了一段管仲关于“管鲍之交”的言论。管仲声称:鲍叔牙“不以我为贪”“不以我为愚”“不以我为不肖”“不以我怯”“不以我为无耻”,大胆解剖自己微时的不堪经历,并感叹到: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司马迁对鲍叔牙也大加赞赏: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天下人都称赞鲍叔“知人”,但如果没有管仲的宣扬,“天下”人怎么知道管鲍的私交呢?

读《史记》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司马迁怎么看?

司马迁这是在侧面描写管仲:

一管仲知恩善报,为朋友彰显大义;

二“欲知其人,视其友。”天下交口称赞的鲍叔,甘心当管仲的“下人”,那管仲的人品会差吗?

司马迁重点把有限的笔墨用在了对管仲的评论: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是对管仲治国理政的思想的概括:

1.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只有当粮仓殷实(百姓不挨饿)时才能明了礼节;只有当衣物和食物丰足时,百姓才知道什么是荣耀与耻辱;只有朝廷内合乎礼度时,六亲才能安定、稳固。

管仲的这句名言,可以解释辩证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可以解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才会有高层次的自尊与理想的需求。

司马迁又在《货殖列传》中引用了这句话并加以发挥: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2.“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管子•牧民》篇中把“礼、义、廉、耻”比作国家的四根柱子:“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把“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作用,提到了治国兴邦的高度,这是管仲的创举。

孔子把管仲的“礼”“义”当作儒家的精要,却单凭住宅的规制与摆设就指责管仲“不知礼”,太没有说服力了。

二、力谏桓公尊重周室,谦让合礼

虽然齐桓公已成霸业,但管仲劝告齐桓公应对周室要尊重。

《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桓公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赏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而且特意嘱咐可以不用下拜谢恩。

读《史记》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司马迁怎么看?

齐桓公有些自得,正要不拜而受。管仲说,“不可”,礼数不能少。齐桓公“乃下拜受赐。”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真的骄傲了,要僭越封泰山,禅梁父。管仲力谏,不听。管仲就以珍奇宝贝没有凑齐为由制止了桓公的胡闹。

管仲曾替周室平叛,周天子想用上卿礼款待管仲。管仲顿首说:“臣只是陪臣,怎么敢受此大的礼节?”再三谦让,才接受下卿的礼节见天子。虽然是霸主的上卿,但不接受诸侯国同级官僚的参拜。

如此谦谦君子的管仲,怎么能说“不知礼”呢。

三、管仲的确富,但并不奢侈

管仲功高盖世,也坦然接受了齐桓公的奖赏: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三归、反坫是公室的规制。

司马迁借“齐人”不以为奢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管仲使得齐国富民强,称得上这样的待遇。

《管晏列传》的传赞中,司马迁提到孔子对管子的看法: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世代都称赞管仲是“贤臣”,但孔子瞧不起他。司马迁猜测,孔子以为既然桓公贤,管子怎么不协助桓公匡扶周室,而自己称霸呢?然后司马迁用一句古语为管仲辩护:要顺势帮助成就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顺应时代发展,辅佐君王实现目标,管仲做到了。

不仅如此,司马迁还在《齐太公世家》里大赞管仲治理过的齐国:

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读《史记》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不知礼。司马迁怎么看?

管仲是齐鲁文化之源,与孔子相比,其可贵之处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实干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知行合一”。他的治国理政思想使称为“东夷”的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管仲   孔子   齐人   国君   塞门   史记   富国强兵   仓廪   贤臣   泰山   照壁   齐国   列传   节俭   礼节   诸侯   美文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