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来的婆婆们

远方来的婆婆们

陈苏锦

我们居住的楼下,来了一位老婆婆,整天操着山东烟台那地方的囗音喊着她的两个孙子,笑呵呵的,因为她天天沒事的时候爱拿个小板凳坐在门前,那里就一天天热闹起来。来唠喀的有别人家看孩子的外地老婆婆,跑来跑去的孙子孙女们,还有孩子们的爹妈……

老婆婆的儿子家住在三楼,她在烟台老家住惯了大平房,出来进去的太得劲儿了,她说啥也不喜欢每天上楼下楼的。后来儿子和媳妇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一楼三十四平的车库改成有开放式的厨房、餐厅,有个整体卫生间,有衣柜、放了床的一居室。

老婆婆在这里呆的挺开心,总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她在这里,每一天在给儿子、媳妇、孙子们做饭,两个孙子里,大的开学就要读小学五年级了,小的还在幼儿园。她这么一来,孩子们那个乐呵呀,尤其老二,从幼儿园回来就在楼外和那些前楼后楼的小男孩儿跑来跑去,连喊带叫,虽然长得瘦瘦的,撒着欢儿,跑的可快了。有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一看,那个车库门前,老婆婆在摘韭菜,旁边一个老太太在和她唠喀,门前小自行车、小滑板车、小平衡车、红色的水枪是左一样右一样,跟着这家老二跑来跑去的男孩女孩加起来有九个。除了在幼儿园,我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了。

有一日,站在楼下闲聊,她告诉我说自己的家在烟台农村,家里有七亩地,租出去五亩,还有两亩地自己种,留着当老两囗的囗粮田。老爷子在家种地。她心疼儿子媳妇啊!离家在外,两个孩子每天都忙得够呛,儿子在辽河油田机关,很忙,媳妇儿在油田研究院,也忙。媳妇娘家也在山东,是临沂的。两个年轻人,家都在外地,怎么办?那我只好来搭把手,我今年六十七岁,还能干得动这些家务活儿……

这个方姓老婆婆,非常明事理,心疼孩子们,常常的,她说咋不惦着家呢?老伴儿一人在家忙乎地里的活儿,回家还要自己生火做饭,分身无术啊!孩子大了,就好了。她憧憬着……

常常陪方姓婆婆坐在门前唠喀的是一位来自河北的婆婆,平常,她不在这儿。她的儿子家有两个男孩子,都上小学了,平时儿子媳妇儿自己管理这两个孩子,这也是夫妻两个人都是外地人的家。婆婆说一到放寒暑假了,孩子就没人管了,他们也学了课外的东西,但是都选择在周六周日了,我一个老太太,也不会开车,没法接送孩子们,只能陪着他们,下楼来玩的时候,来方家楼下和这两个男孩儿玩儿,有时进来也吃囗饭,我最大作用说陪他们也行,说我看他们也行。我是愿意享受儿孙绕膝这个乐呵劲儿,可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这老大姐在这儿,我爱来唠喀儿,她不在这儿,我不爱下楼的。

有一天,我问方家婆婆,那个看孙女儿的重庆婆婆呢?最近咋没来呢?她说,回去了,好像上另一个孩子家看孩子去了……

又一天,傍晚,我在隔壁小区串门,遇到一个六十开外的女人在楼边树下的长椅上哭,我走过去,从包里拿出纸巾递给她,坐下来,听她抽抽答答地说话,我听明白了。她是从河北来的,两个儿子,在辽河油田这个是大儿子,结婚好几年了才有孩子,生了个男孩儿,月嫂走了,她就从老家的县城来了。之前,她退休之后在当地县城小儿子家给看了两个孩子,双胞胎,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了,人家姥姥来了,负责每天给接孙女。她来这儿之后,腰,一直不好,她大儿媳妇就动不动给她脸色,还说你这都是给你老儿子家看孩子累的,你可别赖在我们家累的,我们这孩子净睡觉,累不着你啥的。谁家爹妈不是给看孩子的?不给看就拿钱呗!要不是我妈没退休我还真不用你来。这不,今天亲家母从沈北来了,也嫌这嫌那的,这要不是为了我儿子,我何苦受这气呀?我老妈都八十六了,来了半年多了也没回去看看,亏得我老伴经常去。我在这呆的是费力也不讨好。唉,家里来外人的时候,儿媳妇还能做表面文章,外人一走,就打回原形了,不带跟你吱声的。当初看着挺好的呀?就这样我老伴给我打电话,我也是报喜不报忧的,说了,跟着难受,还搭一个。生二胎?爱生不生,我给他们看一个都整成这样,再折腾折腾,我该散架子了……

后来,她站起来说叨咕叨咕舒服多了,说谢谢我能停下来听她这个陌生人磨叨,又说自己没福气,要是有福就生闺女了。我说不用谢,我也是做婆婆的。当我们看到别人难受的时候,关心一下很正常。关心别人也是关心自我。小的时候,我们被要求要好好学习,长大不光为自己的前程,要努力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长大成家做了父母,我们和孩子一同成长,现在,我们做婆婆了,也要不断学习,为了在琐碎的生活里有更多的温情,有更多一点的从容,人生正在逐渐老去,我们尽量要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我居住的小区里,油田的职工多,年轻的人说的都是很标准的普通话,满地乱跑的那些孩子们说的也是标准的普通话,可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婆婆们,大部分是来看孩子的,撇家舍业,操着带有老家所在地标签儿乡音的非常不标准的普通话,大部分非常喜欢聚堆儿,唠他们看的孩子,唠他们的儿子媳妇儿,唠她们各自老家的风土人情,唠老家的各样吃什,但同时,我觉得,她们,还是非常想念老家,想那些个千里之外、几千里之外的或富裕、或清贫的家,想那些能经常见面说话的熟人。有一位婆婆说,我来儿子家看孩子之前,总共见过儿媳妇两次,都没说过多少话儿,不知道说啥。她感慨咱的家永远是儿子的家,可儿子的家终归不是咱的家。过个年八的,孩子大了,我就该回去了。有点儿距离挺好!其实也沒啥大矛盾,天天在一起,怎么着吧,没有呆在自己家里舒服。老了老了,还是得有自己的窝啊!

听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婆婆们的闲聊,看着她们的忙碌,我内心在想,这就是中国的父母,除了个别的,其他的绝大多数人家还不是时刻都以孩子为中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一定是优先考虑孩子们,能帮孩子一分绝对不带打折扣整半分的。孩子们能理解老人的,辛苦里全是爱,彼此之间有更多的知足、感恩。遇到婆媳之间不理解、不好沟通的,这爱里,又有多少心酸?多少无奈?

我想不出更多的话来评论这里的代际关系,只想轻轻地对那远道而来的婆婆们说,请在辛苦的同时,别忘了再爱一下自己!因为不光看孩子,你已背井离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方家   辽河   婆婆   孙子   媳妇儿   儿媳妇   男孩儿   老婆婆   油田   美文   媳妇   老家   门前   幼儿园   儿子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