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原创: 百里图传媒 百里图传媒 6天前

李恩义讲运河

———作者:安阳李恩义

卫河是豫北人民的母亲河,也是冀鲁豫沿河人民的母亲河,她像母亲肢体上的血脉,滋润着广袤的大地,使土地变成丰腴肥美之地;她又像母亲胸膛里的乳汁,千百年来哺育着这里的人们,让人们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卫河古时称隋唐大运河,也叫御河。那么古称的隋唐大运河又有哪些或喜或悲的故事呢?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运河沿岸熠熠生辉的名镇船埠

卫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太行山中,最早由曹操疏通白沟,做运粮之道。隋炀帝则发动百万民工引沁河水,连接黄河、淇河、白沟,把河水又导入南乐县元村镇百尺村至寺庄乡张浮丘西的黄河故道(光绪南乐县志)里,称为永济渠。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曹操

一来满足游山逛水的需要,二来成就了她的水运功能,隋唐时期征兵攻打高丽,永济渠是主要运兵渠道,后来卫河成为商务大运河。因她流经古卫地,故称卫河。大业4年(608年)隋炀帝赐名御河,所以卫河也叫御河。因是隋代在原白沟基础上疏浚开挖,也叫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隋炀帝杨广

因为卫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沿途接纳了许许多多支流,显示了她博大的胸怀。御河流入山东省临清,与南运河连在了一起,更是连接了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卫河最主要的功能是水运,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卫河水大,千帆竞争,橹棹咿呀,船号震天,货船客船川流不息,一片繁忙景象。进入蒸汽时代,火轮兴起,更进一步增加了运河运量。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水运的发达,不知成就了多少村庄镇埠。如道口古镇、浚县古城、汤阴县五陵镇、内黄县楚旺漕运(古代在楚旺设漕运官)、南乐元村码头、大名龙王庙水旱枢纽,金滩镇水阜·····就连宋代陪都大名城也依运河而建,傍御河水运之便利······这些名埠大镇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御河边上,发出熠熠光辉,活跃着城乡经济,孕育着丰满的生活。至今这些名埠仍然保存着大运河繁盛时期的遗迹,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大运河不少地段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道口镇旁的大运河


明代修桥的传说

为百姓谋福利是做官最高境界。数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明代兵部尚书、浚县人王越为民着想的故事。我小时候听父亲讲,王越家有后花园,种着奇花异草,当然这无可厚非。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浚县的云溪桥

但他也是一个为民着想的官。为了让家乡人多挣点钱,就嘱浚县官员在御河上建一座桥,桥要高高的、低低的、宽宽的、窄窄的。意思是把桥身建得高高的,桥面宽宽的,桥眼低低的,窄窄的。目的是不让货船过桥眼,过往船只得在此停泊,起泊装船时让当地老百姓搬搬运运,凭苦力挣点养家糊口钱。

之所以把桥身修高是恐遭水淹,把桥面修得宽宽的,是方便在桥面上放置货物,好把货物倒置在另一货船上。谁料想,修桥的人恰恰弄反了王越的意思。王越回乡后到御河桥一看。气得五孔生烟,说了一句“没福的百姓”。

四层楼高的煌煌巨碑

是怎样运到大名府的?

卫河作为大运河,水运繁忙、发达。上可达百泉,下可抵天津卫,把沿河的大小码头、城镇像串珠一样连在了一起,在以前是南粮北运的主要交通要道,对保证皇城及北方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________大名县顺道店村的卫河


明代以前的古大名有一座五礼记碑,原碑是唐代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德政碑,始建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是唐文宗诏著名书法家柳公权撰文并书丹,所以称唐碑。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大名五礼记碑

宋代被大名府尹梁子美磨去原字,(碑侧仍有柳公权——的字)刻了宋微宗的的五礼记。该石碑原在古大名城中心,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漳、卫两河水齐发,水位高于城墙,淤泥土一丈多深,将赫赫大名毁于废墟之中,此碑也被洪水淹没。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大名五礼记碑

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春三月大名府尹顾玉柱将此碑挖出。


它全高为12·05米,相当于4层楼高,总重152吨。石碑用的是浚县境内山上的石头,这样的庞然大物,有人考证是靠运河运来的。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大运河运来了浚县古城的异常繁华

小时候,村里一个老者说,正月里是农民最闲的时节,也是农民难得的少得可怜的闲游时节,县里许多家庭比较富裕的人家,次第去浚县赶庙会游玩。浚县有大伾山,山上有碧霞宫,有许多庙,庙会期限长,会上玩意儿多的数不清,各种吃物应有尽有。去浚县赶庙会可以散心,可以许许心愿,了却梦想,可以开眼界,可以解馋。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浚县庙会


浚县城离南乐县不过区区200里地,人民赶浚县庙会就是从卫河坐船去的。那时没有汽车,坐船就是最经济最实惠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可以说御河成就了浚县的庙会,浚县庙会会期一个月,时间之长,少有比肩,与会人数上百万。会上玩猴的,上刀山的,爬老杆的,说书的,唱戏的;捏泥人、卖吹咕咕的,吹糖人、卖水鸡的;卖棒槌,木梳篦子,织布溜子(梭)、纺花钉子、织布杼、针头线脑的;卖小孩儿玩具的,木头刀枪,皮老鼠,琉璃砰啪的;卖煎凉粉、煎灌肠的,卖饸饹,卖黄米枣糕等各种特色小吃的······物资和文化交流独一无二,热闹非凡,是老百姓的旷日盛会。运河繁荣了浚县经济,运河也运来了大伾山佛教圣地和特色文明。浚县成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功不可没。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浚县庙会


三娘子率众堵堤

南乐县梁村乡邵庄东南,卫河左堤有一座三娘庙,据说古时规模宏大,该庙也叫三娘子台。虽然破败,现在依然香火不绝,早年间有文化的岳父给我讲过三娘子的故事,三娘子为堵决口毅然跳入水中,率众堵堤,十分悲壮。民工感其诚,赞其勇,奋力堵堤,终塞。后来查《南乐光绪县志》,果然有载:“三娘子台在县西北二十里,相传宋时沿河堤上每三里设一官守堤,溃者以死罪之,河决其处,筑之不塞。守堤官季女痛其父非命,自投于河,决口遂塞。后人于其处筑台立庙祀之。因得名,址存(《旧志》),今复修之。”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南乐县张浮丘村的卫河


20世纪70年代决口处修了一道横跨卫河的水泥桥,名张浮丘桥。挖地基时,挖出决口时堵堤用的许多木料和堵堤荊笆之物。在张浮丘水泥桥西打机井时,也挖出当年堵堤的木料。据当地老百姓讲,别看木料外皮是黑色的,但里面的木什仍然能用,有人就拉回家做了家具。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临清市的卫运河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l临清市运河段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临清市运河边明代舍利宝塔


这里决堤的另一物证就是龙门口遗址。当地老百姓说决口叫龙门口,我亲自探察过龙门口遗址,大约六七十米宽,可以想见水势的汹涌和势不可挡。这里一决口,河水一下子就冲到了东昌府(山东省聊城)。虽然决堤已经过去了千年,冲开的河沟遗址仍有五六十米宽,现在在河底种了庄稼,也有一米多深。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卫河决口冲往东昌府的河道遗迹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卫河边的三娘子台


据在三娘台休闲的几个老人姓讲,三娘台北是杨六郎杨延昭(或穆桂英)的大营盘,邵庄北地是小营盘,大营盘有宋代将军墓,再往北是迷魂阵,路和土地方向都是斜地,人们一到这里就迷失方向。营盘栽着高高低低的拴马桩,20世纪50年代土地归公后,嫌机耕地碍事,将拴马桩刨掉,拉到生产队打麦场里,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宋代拴马桩

老百姓用不着,就把低的栓马橛埋入地下,或拉到家垒了房基。今年8月笔者有幸在南乐县梁村乡邵庄,见到了栽在80岁老人武林柱家院子西北角的石质拴马桩,上圆,下面截面是长方形的。地面高约1.55米,地下埋了50公分。正面刻有一个刻字较深的“工”字,还见其他隐隐约约的字迹,由于时间的漫漶,字迹看不清。见附图(完)

————在此谢谢李恩义先生的支持!浏览李恩义文章请拨电话:13783805657

畅游隋唐大运河,长按二维码,进入百里图。

隋唐大运河(卫河)第三十二集——李恩义讲运河


阅读 258

在看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恩义   大运河   柳公权   南乐县   隋唐   南乐   浚县   临清市   运河   营盘   礼记   庙会   娘子   美文   河水   大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