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李恩义

1960年夏天,我们10几个孩子在端木汉民校长带领下,一大早步行了10华里,去南乐一中参加初中招生考试,孩子们不知什么是愁滋味,一路嘁嘁喳喳像出笼的小鸟欢歌笑语,从北关与北街交汇的老城墙路向西去投考。谁成想我们村3个人两男一女居然有机会进入南乐一中学习。

顶替生悄悄溜走了

当时不像现在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招生率很低。每年考初中就会刷下一大批学生。谁不想上学?于是有人想出了新招。我们班一个唐王庄的学生因故没有入学,同村一个没有被录取的孩子,就顶替这个名字进了我们班。开学老师点名时就借故外出,那时没有准考证照片,即使顶替了,如果知晓底细的人不吭声,很难知底。

后来学校去河西割草,让回家拿割草的工具,那名顶替生大概受不了同乡同学的异样神色,悄悄不到校了。走后,才传出那人是顶替生。可是爱学习有错吗?

去河西割草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开学不久,我们接到了上级指示,要一中学生去卫河西南乐粮仓梁村乡去消灭草荒。我们12、3岁的孩子每人背着行李,别着割草的小铲,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从寺庄向北一路前行,在小翟坐小船过卫河。大家第一次出远门,新奇和兴奋激荡着,竟然没有感觉有多累。

我们36班住在冀、豫交界的吴家拐村东头由庙改成的教室里,省界赫然有一条东西向的关乎生死攸关的挡水大堤,在平原地带显得特别扎眼。

时值秋天,玉米将熟未熟。我们班在张相如班主任带领下,每天在玉米棵中人挨人割草,张相如老师不时用笔在小本本上记着什么。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当时实行大食堂吃饭,一个生产队一个食堂,我们就在大食堂吃饭,吃干的、喝稀汤。孩子消化快,不到半晌就饥肠辘辘了,大家就在玉米棵中掰较嫩的玉米吃。在我们班跟班劳动的高中物理老师胡杨权老师,与我们一样嘴角上挂着白色玉米浆沫,这倒觉得他与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

玉米收割后,我们又帮生产队拉耙、拉耧耩麦子。吴家拐西地是胶泥地,大约是漳河泛滥携带来的淤泥,土地肥沃,土坷垃坚硬,走在地里硌的脚底板疼。一个住队干部诙谐地说:“谷金楼乡的三坡六屯盐碱地想有土坷垃还没有呢。”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吴家拐东南地紧挨着卫河,是沙质土壤,种着萝卜和红薯。那天我们转战卫河边,见一条写着红字“德州”的小火轮拉着四条长长的大木船,船上装着煤炭、石头等货物从上游驶过来,一个船员坐在木桩上悠闲地吸旱烟,另一人站在船舷边用小木桶在打河水。

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要不是跑这么远,怎么会见识古老的隋唐大运河和航运的便捷?这大约是我们见世面的开端吧。

学校精简

在学校上了一年多课,1962年春天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我们二年级202人下放102人。新成立的南乐七中4个班精简3个班,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插入一中班中,七中剩下的一个班合并到一中称37班,南乐七中解体。

南乐一中原34班 、35班合并为新36班;原36班与合并到一中的37班并为新37班。34、35班凭空消失了。

那么多小伙伴回乡务农了,心里沉甸甸的不是滋味,我像霜打了秧苗一样无精打采。教我语文的杨善玺老师看出了端倪,就在我作文本里夹了一张字条。我打开作文本见杨老师用流畅美丽的字体写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我陡然一惊,立马振作起来,也把杨老师的话铭记了一辈子。当时就发誓,长大了我要当作家,出书的时候一定在扉页上写上“献给恩师杨善玺。”几十年后,我终于圆了我的梦。

世事难料,不久一中开始精简教师,一些年轻有为的老师如亲爱的郭俊贤、杨善玺、张

相如、王海庚、丁发京等被精简到外乡高小去教书了。

饥饿是刻骨铭心地记忆

人们对特殊事情总是具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入校后我们吃了没多长时间的国供粮,学校食堂就撑不住了,白馍不见了。学校号召全体学生去野外挖野菜、收集树叶,并号召各自生产队支援。我们村两个高中生、三个初中生恰在一个生产队(占半个村),队里特意派了一辆牛车拉了3个冬瓜、和一车红薯叶到学校,在所有送菜队伍中是最好的菜。高中五班、六班教室前的小广场上晒满了学生从四面八方带来的红薯叶、树叶、野菜。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学校食堂吃棉花叶红薯面馍,喝槐叶或杏叶粥。棉花叶粗糙,上午下了课,饿得慌,吃棉花叶红薯面馍,狼吞虎咽,我嗓子打了泡,下咽很不舒服。

生产队大食堂散伙后,每个学生从家里带吃的。冬天还好一点,夏天带的菜馍用手掰开,都扯长长的粘丝。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学校也积极想办法筹集吃的。记得1962年初冬,高三部分学生从古寺郎村拉了几排子车红萝卜。那天太阳快落山时,我走到西关正好碰上,就帮崔高群大哥哥推车一直到学校。

学校也顺应时势发展,早取消了体育、音乐、美术和课外活动,早操也不上了,让学生保持体力。当时十几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肠胃消耗旺盛的时候,但大多营养不良,腿上一摁一个坑,久久起不来。因此,我们这个年龄段的男生,大多没有父辈身高。女生发育早,赶在受灾前已发育成个儿,比男生还高。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撕书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共中央发表了《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中苏两党、两国交恶,苏联撕毁中苏合作协定,撤走专家,向中国逼债。

苏联专家的撤走不仅影响了中国部分工业的进展,也波及到孩子。中苏两国专家不仅建立了深厚友谊,他们的孩子也保持着友好关系。这时我们班从三门峡调过来三个女生,她们的父兄是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的同事,因此她们与苏联专家的孩子仍然保持着通信的友好关系,但她们不能用俄语表达完整意思,给苏联小朋友写信就找俄语老师帮助,当然看信也需老师。

中国人勒着腰带过日子,这下也惹恼了中国,记得学校在广场开会,要求学生把历史书上关于中苏友好的章节全部撕掉交教导处。如今书早已成了纸浆,不知轮回了多少次,但撕书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脑海里。


争抢打乒乓球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到了三年级,学校为了锻炼学生身体,在教室前安了简易水泥乒乓球台,用砖做球网。每逢下了课,小男生就去抢打乒乓球。乒乓球台前围了一圈跃跃欲试、等打乒乓球的学生。乒乓球拍子是自带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只有一层薄薄橡胶的拍子,也有自制的光板子,鲜见有海绵的拍子。但不论什么球拍,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打乒乓球采取淘汰制,一球淘汰,不偏不向。你的技术高,就坐庄。别人出奇制胜把你打下去,也不气馁。因此锻炼出了许多高手,38班的谷相信就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据说高中毕业后,他因乒乓球打得好,被一家单位特意招聘。

课间10分钟,活动了僵硬的身板和脑袋,上课精神更集中,打乒乓球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记忆惊人的李泽普主任

一中的党支部书记先是杨登约,后是梁仙桥。杨登约是参加过西藏平叛的有功之臣,他在会上给大家讲平叛的故事,印象极为深刻。

梁仙桥书记是西邵集人,原本姓李,搞地下革命时改了姓,经常与我村的秘密党员睡一条炕。梁仙桥是县委委员,穿着朴素,没有一点架子,老了眼也不好。据说只有一个闺女,老两口住在学校北大门旁一间破旧的平房里,与世无争。

教导处李泽普、李君惠正副主任都是清丰县人。讲话侃侃而谈,很受欢迎。李泽普不仅国学知识丰富,讲话从不拿讲稿,而且记忆惊人。

记得进入南乐一中第一天就遇见李泽普主任,他问我:“你叫什么名字?是哪村的?”谁知到即将毕业的1963年他仍然记得我的名字。

1963年春末我们进入总复习阶段,老师抓得很紧,马恒老师不时让学生到他办公室拿出几何书抽查,看学生掌握情况。俄语也换成自学成才楷模王崔善老师带领复习。那时复习时间比较自由,可以自己支配。有一天下午,我拿着一本俄语书做样子去逛街,走到烟糖楼碰见李泽普主任。李主任给我打招呼:“恩义,看的是文学书吗?”我回答:“不是,是俄语。”李老师说:“俄语也是文学啊。”是啊,俄语不就是文学吗,而且是外国文学。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感谢南乐一中的老师们,是他们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初中基础。1963年安阳地区12个县统一招考高中生,统考时我们顺利完成了答题。考俄语时有的学校没有学或没有学好,答卷时傻了眼。写好姓名和考号,密封好后,纷纷掀开桌盖,呱嗒呱嗒放进桌斗里走人。一个考场只有两三个一中考生在答题。考试作文题目是《对我伟大祖国感言》,我们展开想象翅膀,尽力发挥歌颂祖国歌颂党。

那年农业刚有了转机,8月爆发特大洪水。再次把人们推向灾难之中。值得可喜的是南乐一中9名应届生,考入安阳地区最高学府、号称安阳地区的北大、清华的省重点中学——安阳一中,并转成了城市户口,吃上了商品粮。

南乐一中趣事杂忆


南乐县是安阳地区12个县中,考上安阳一中最多的县。我们村李恩义、李运淑、李相杰有幸考入。来自南乐一中的同学没有辜负老师的培养,在安阳一中学习成绩仍然拔尖,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为南乐一中增了光。

2021·4·16下午于娱人斋

(图片来自网络侵必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南乐   割草   俄语   河西   安阳   泽普   恩义   苏联   生产队   美文   趣事   乒乓球   玉米   老师   孩子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