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学意义上说,哪座城市是中国的中心?(二)

在中国的名城里面,洛阳不但具有政治和军事意义,而且还具有宗教意义,被认为处于“天地之中”,中古以前任何政权一旦占据嵩洛一带,即自然具备了合法性。而近古以来直至今天,洛阳似乎又在一路走衰,这巨大的落差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北魏末年,鲜卑族军镇对于洛阳汉化改革不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六镇大起义,六镇大起义最终导致北方的分裂,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后来各自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正如前文所说,北方统一时,洛阳适合做都城,北方分裂后,洛阳正好处在分裂边境上,不再适合做首都。

东魏和西魏分别以长安和邺城为首都,它们对峙的主要地点正好就在洛阳一带,东魏的高欢和西魏的宇文泰之间爆发了五场战争,有两场就发生在洛阳城一带。两人第一次交手在潼关附近的小关之战,第二次交手在沙苑之战,最后一次交手是玉壁之战,这三次高欢都失败了。

双方的第三次交手就发生在洛阳,538年,高欢大将侯景高敖曹重兵包围洛阳金墉城,烧毁洛阳大量民居官寺,高欢的大将侯景摆长阵,北据河桥,南依邙山,与宇文泰大军交战,混战之中,宇文泰被战马甩在地上,几乎被敌军俘虏,幸亏的是他的都督李穆下马,用马鞭击打狼狈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装叫骂:“你这个糊涂兵,你们王爷跑到哪里去了,怎么自己留在这里?”追围的敌军听李穆的口气认定宇文泰不是什么贵人大官,就放过了宇文泰,否则宇文泰必定被活捉,整个历史都将被改写,此战过程曲折,以宇文泰失败告终,但东魏损失更大。

两人的第四次交手同样是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两军对峙,东魏的骑兵一度将西魏宇文泰的冲垮,高欢的大将彭乐即将追到宇文泰时,宇文泰跟他说:“兔死狗烹,今天你杀掉我,明天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彭乐一听就放走了宇文泰,抢走了他身上所有的金银,等回到军营后,高欢又气又笑,手中刀举了几次要当场砍下彭乐脑袋,这一战宇文泰再次惨败。

可以发现,高欢和宇文泰的五次交手,有两次发生在洛阳,这也说明了在北方分裂时期,洛阳正好出在东西政权的对峙线上,不适合做都城。

然而,北齐政权最终因为腐朽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灭,北周最终又因为子弱母壮被外戚杨坚篡权,隋朝建立并统一天下。

隋文帝除了以长安为都城,兴建大兴城外,还营建了洛阳城,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大规模营建洛阳城,形成了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等八座城,按照“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南北轴线成“一”字形,整个城市十分对称,尤其是中轴线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北京。

虽然唐朝同样定都在长安,然而就和南京始终是明朝陪都一样,洛阳也是唐朝的陪都,甚至武则天建立的武周王朝的首都就在神都洛阳。

武则天对洛阳城进行了扩建,修建了明堂、万国天枢等著名建筑,同时以更大的规模开凿龙门石窟,其中的卢舍那大佛便是盛唐雕刻艺术的辉煌代表,据说是以武则天自己的脸为原型开凿的,可惜曾经的明堂早就不存了,唯有龙门石窟穿越古今,流传到了现在。

从神学意义上说,哪座城市是中国的中心?(二)

唐朝洛阳城

是唐以前城市向宋以后城市演变的过渡形态

唐朝前期,颇有一些的唐朝皇帝在洛阳城办公,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江南成为中国最为富裕的地区,唐王朝越依赖漕运和南方的粮食、税收,远离南方的长安在物流方面没有洛阳有优势,正好处在隋唐大运河上的洛阳实际上成了唐朝后期的都城,只不过洛阳还是没有开封距离东南近,到了宋代,开封彻底取代了洛阳,洛阳算得上是因漕运而兴,也因漕运而废。

在唐末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其中势力最大的便是李克用、朱温、李茂贞等人。这些军阀之间又进行了一系列残酷的兼并战争,最终给形成了山西河东的李克用集团和河南汴州的朱温集团。朱温最终废掉了唐哀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改国号为“梁”,正式建立了梁朝,也宣告了300年大唐的终结,唐朝繁华落尽,化为一缕青烟,永远消散于历史的天空了。

后梁王朝面对横贯在北方山西的晋国,如鲠在喉,朱温一直想消灭李克用,恰巧李克用刚刚去世,朱温发动了对晋国的进攻,其子李存勖从弥留之际的李克用手中接过三支箭,发誓要报仇雪恨,随后取得了潞州之战的胜利,这一战李存勖名扬天下,等到朱温率军赶到时,围攻潞州的梁军已经全军覆没。随后李存勖又多次取得胜利,尤其是柏乡大战,河东军以数千人便战胜了8万梁军,此前的朱李大战时还没有过这样悬殊的争斗,李存勖经此一战,不仅大大增强了士气,而且扩张了版图,梁国则每况愈下,丧失了对河北的控制权。

最终,利用后梁军进攻晋军根据地太原的时机,李存勖千里突袭,直扑汴梁,一举攻破汴梁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王朝,后唐没有在朱温的根据地汴梁建都,而是选择了唐朝的陪都洛阳,谁也没想到,这会是洛阳城最后一次做都城。

李存勖夺取中原后,因为刚愎自用、沉迷于戏曲而众叛亲离,李嗣源起兵,李存勖被伶人杀死,后唐经历一系列风雨飘摇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向契丹割地称儿皇帝,灭掉了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的自焚不仅带去了传国玉玺,熊熊烈火中,洛阳城被毁.,洛阳城因为隋唐而起,因为后唐而灭,缘起缘灭都是唐,洛阳从此退出了政治舞台,再也没有做过都城。

在宋明时期,洛阳一直是中原地区的大城市,但不再有王朝定都洛阳,随着元朝大运河的开挖,运河航线的东移,北京和杭州的运河连成一线,再也不用绕路洛阳,洛阳的枢纽地位越来越低,运河边的临清、淮安渐渐繁华,而洛阳则日渐被人遗忘。

民国时期,河南省会是开封,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还曾短暂迁都洛阳,设为行都。尽管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建设洛阳城的措施,但很快便发现古都洛阳已难复昔日荣光。当时学者蒋廷黻就说:“政治中心离不开经济中心,目前政治中心迁来内地,而经济中心却远在京沪一带,十分不适应。”指出了全国政治经济布局变迁的背景下,洛阳的尴尬处境。

1949年以后,河南省会又变成了郑州,洛阳不仅失去了首都,连省会都做不成了,主要作为重工业城市发展,大量的矿厂、机械厂兴建,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就建造在洛阳,使得洛阳一举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的全国第五大现代化城市。改革开放之后,洛阳因为固步自封,经济逐渐老化,早就被东部沿海地区远远甩在身后。

然而,洛阳人的底蕴却依然丰盈,整座城市有一座从容不迫的气度,人们好似见惯了历史的大风大浪,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就这么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像南京、西安,从容中还带着一丝隐约的进取心,洛阳完全心境恬淡,毕竟这是见惯了古今荣辱兴衰的地方,洛阳,不是破落贵族,却是真正的隐士,笑傲江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汴梁   晋国   都城   河东   东魏   西魏   漕运   后唐   陪都   王朝   洛阳   长安   神学   隋唐   唐朝   美文   中国   宇文   意义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