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贫困的历史渊源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从滑县附近的宿胥口决堤,这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洪水顺着大禹治水分出的漯川河道滚滚东去,到滑县东北的长寿津与漯川分开,然后经濮阳、山东冠县、茌平、德州、河北沧州,从黄骅以北流入渤海。从这时起,黄河主干道开始流经滑县,期间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至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主河道离开滑境,历时1796年。在这将近1800年的时间里,滑县一直遭受着黄河水患,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在滑县及附近地区的决溢达77次之多。

战国以前,黄河多股漫流,河道极不稳定。战国中期以后,黄河流经的诸侯国在各自的辖区内增修堤防工程,从此黄河结束了多股分流、频繁改道的局面。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因滥垦乱伐、开荒种地导致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河患频繁的时期。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春天,黄河从顿丘决口,当年夏天,又从滑县东北的瓠子堤决口。这场大水引起黄河大改道,大水经巨野泽流入泗水、淮河,16个郡遭受灭顶之灾。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秋天,大雨连绵多日,黄河从东郡决口。据统计,这次大水泛滥32个县,淹没农田15万顷,冲毁房屋四万多间,滑县的积水有3丈多深。唐朝末年,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盘,相互之间征战不断,黄河两岸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河患频繁明显增加。乾宁三年(896年),黄河水暴涨,眼看就要水淹滑州城。滑州节度使朱温命人挖开黄河大堤,河水喷涌而出,分出两股大水,夹着滑州城滚滚东去,从此,滑州的河患比以前更加严重了。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黄河再次决口,滑州一片汪洋。人们扶老携幼,逃往高地、坟头上避水,大水多日不退,淹死、饿死很多人。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六月,黄河从枣村乡渔池村决口,澶州、怀州、滑州皆遭水灾。后周显得元年(954年),黄河自滑州、灵河、鱼池、六明镇等地同时决口,滑州一片汪洋,百姓受灾严重。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黄河再次决口,这是四年之内黄河大堤后滚滚东去,最后环绕着梁山形成一个巨大的胡泊。《水浒传》中梁山英雄的聚集地梁山泊,就是由这次决堤的洪水形成的。到了北宋时期,黄河泛滥越来越严重,平均每两年就决溢一次。据《滑县志》记载,北宋时期的滑州河道成了名符其实的“豆腐腰”地段,有记载的决溢达20多次,其中大的决口就有7次。

《金史·河渠志》中提到,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河决李固渡(滑县境),水溃曹州城,分流于单州之境”。当时“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金史·河渠志》)。黄河自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决口,夺淮入海。 黄河主河道流经曹县城北、单县南部入淮河。李固渡决口,发生于1128年,由南宋将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所决,致使黄河南夺淮河入海七百余年之久。公元1128年,宋为阻金兵而在滑县、汲县之间的李固渡决口,在濮阳、东明之间,经巨野、鱼台注入泗水,从此告别北方故道和渤海出口而东南流入泗、淮又长达800年。黄河泛滥,使滑县良田、房屋受到严重影响,人多地少,贫病交加。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这是高适寓淇期间,自淇河至黄河泛舟游于淇、滑一带的纪行组诗(那时淇河与黄河可以通航)。其中第九首,诗曰: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舃卤。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泊船黄河南岸时与当地农夫的一番对话。诗中既说“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则泊船地点必在滑境无疑。诗中反映了农民在自然灾害和重税盘剥下的贫苦生活,以及农村凋敝的境况:去秋薄收,今夏旱灾,租税繁重,土地瘠薄,圆蔬不长,生业无着。

在东汉末年以致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现在的滑县境内,曾经是南北交战的战场。境内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渡口,在这里发生了许多重大战事。如:《晋书》记载的神异故事《石勒渡河灵昌津》讲的便是在滑台城西南方黄河边一个名叫大堨的渡口,石勒渡黄河,生擒刘曜。

1938年阴历二月二十六日,日军进攻滑县城,杀我同胞,居民生活水深火热,生命朝不保夕;1943年12月底,日伪军新六军军长杜淑率三个旅和一个特务团,一个保安大队,并带领180辆马车,自滑县城关和周村倾巢出动,企图抢粮,设置关卡;1944年三月间,伪新五军孙殿英部,在日寇驱使下,侵占了冀鲁豫军区第九军分区滑县东南十余公里之史固集、双村营地区,经常四出搜捕杀害地方干部和工作人员,大肆抢掠百姓财粮,到处抓壮丁、抓劳工;1946年9月,蒋介石令郑州“绥署”第五“绥区”的第四十一师、四十七师占领滑县、卫南县及高陵县南部,在滑县城、道口镇、白道口、留固、上官村等地设立据点百余个,构筑工事,抢掠财务,奸淫妇女,残害人民。经过连年战事,滑县多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滑县人民家徒四壁,身为分文。

1949年11月,县政府自万集村迁至道口镇,隶属平原省濮阳专区。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滑县复归河南省,仍属濮阳专区。1986年2月,改属安阳市。人民生活水平开始改善,但滑县经济发展缓慢,存在制约的因素。

①城乡二元结构约束。滑县二元结构约束依然严峻,国家支农政策和农业丰产给农业带来的部分好处转移到了农资生产和流通环节。城乡资金流动格局仍然维持着对农村不利的局面,大量资金外流导致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城乡分割的就业结构、市场结构,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②环境资源约束。滑县矿产资源贫乏,人均耕地只有1.3亩,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5立方米。县内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的约束。

③资金约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滑县发展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缺乏畅通的资金渠道和融资平台,地区金融机构较少,融资手段不足,资金外流局面没有扭转;滑县基本上还是“吃饭”财政,建设资金能力有限,随着农业税的减免,地方财政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进一步加重;由于经济落后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招商引资的难度非常大。这些都对滑县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

④人口人才约束。滑县作为百万以上人口大县,劳动力数量多,除了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劳务输出外,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就业压力巨大。同时,农民整体素质低,人才缺乏,分享现代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机会较少,无法融入先进生产力系统。

⑤思想观念约束。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县域人口主要从事体力和低技能工作,加之缺乏先进文化熏陶,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市场观念、诚信意识、创新意识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给当地经济发展形成制约。

追溯历史,滑县曾为黄泛区,常年发大水淹没庄稼和农舍;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兵荒马乱,造成了贫困。解放后,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主人,当家做主,由居无定所到和平定居、由黄河泛滥到治黄成功、由饥饿难耐到温饱顾命奔小康。进入新时代,国家为扶持贫困地区,设立国家级贫困县标准,列入585个国家级贫困县名单,滑县也在其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滑县   巨野   泗水   淮河   主河道   梁山   濮阳   渤海   后晋   黄河   大水   北宋   河道   美文   贫困   时期   资金   历史渊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