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腊月初八,俗称“腊八”。是静乐人的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的风俗。因腊月初八是岳飞遇害日,衙门前关岳庙过去有祭祀民族英雄岳飞的习俗。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腊八节的传说:相传古时“腊八”是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神灵祖先的重要日子,自汉代以来,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过腊八吃腊八粥的习俗。有关腊八的传说太多,众说纷纭。有的说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佛寺常于该日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取各种谷物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和施舍众生,是为腊八粥,后逐渐演变为家家户户做腊八粥的习俗。还有老人们讲腊八粥和南宋岳飞抗金有关,也有说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煮过腊八粥等等。农村进入腊月,农事早完毕,忙碌辛苦了一年的农人该歇歇了,除了享受一下冬闲时光,就是忙着准备置办年货。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热火朝天“打冬凉”:静乐腊八打“冬凉”(河冰)的习俗,至今依然沿袭不衰。据说打“冬凉”是为了纪念王祥,郭居敬所著《二十四孝》中有“王祥卧冰取鲤”的故事。说的是王祥自幼丧母,父亲续弦朱氏,朱氏只顾疼爱弟妹,对王祥百般苛刻。但王祥毫不在意。有一年寒冬腊月,继母卧病在床,很想吃鱼肉,但时值隆冬,池塘、河水冰封无法捕鱼。王祥为了孝敬继母,腊月初八这天来到冰面上解衣卧冰,靠自己的体温化冰为继母捉鱼。王祥的孝心感天动地,冰层竟自动裂开蹦出鲤鱼。有道是:“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王祥卧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因为它符合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为了纪念王祥,家乡静乐有腊月初七下午打“冬凉”做红粥的习俗。那时一进入腊月,我们就天天盼着打“冬凉”了。初七中午一吃完饭,孩子们就拿着斧子、十字镐、铁棍、箩头、水桶向河滩进发。选择洁白、突出的好冰块开始打“冬凉”,静乐人称之为“爆冰”。“爆冰”是最好的“冬凉”,先用斧头、十字镐铲除爆冰”浮头落有灰尘的脏冰,然后小心翼翼地凿开一条冰缝露出切面,再用斧头狠狠砍下,用十字镐、铁棍用劲砸下,“爆冰”顿时飞花玉碎。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冰块就飘在冰面上,掉在河水里。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将冰块从水中捞出,从冰面上拿起来装入箩头、盛在水桶,尽管小手冻得通红,脸上、身上溅满了冰水也全然不顾,只是用棉衣袖子把手擦干,这一天孩子们可以放开吃“冬凉”,据说这腊八的“冬凉”吃不坏肚子,更不会咳嗽,反而有止咳的功效。孩子们边打边吃,“嘎--嘣,嘎--嘣”。这是一种干巴爽脆的感觉,这是一种沁入心脾的清凉。生活在那个年代农村的孩子,没有机会见过冰激凌,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冬凉”是最好的冰激凌,孩子们吃着“疙嚓嚓、疙嚓嚓”这种纯天然,无任何添加剂的“冬凉”,在他们心里没有什么东西吃起来声音这么好听,这般的清凉。那时的孩子们都觉得“冬凉”好吃,吃了“冬凉”,也没有发现有咳嗽的。大大小小的“冬凉”装点好后,抬的抬,提的提,一趟一趟地往家里送,满载而归。孩子们把“冬凉”打回来放在水瓮里,也有的把“冬凉”放在阴凉处保存起来的。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提前准备做红粥”:“静乐的“腊八粥”是用软米、红枣、红豆、麦子、高粱米、豇豆、冬凉(冰块)、红糖、碱等八种材料做成的颜色发红的粥,俗谓“红稠饭”。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早在腊八前夕,静乐婆姨们就要准备做红粥的食材了,把软米、红豆、花生用簸箕颠簸,把里面的草末、灰土、沙子之类的杂物清除干净,然后浸泡在清水中。软米、红豆、红枣、花生、高粱等都是制作红粥必不可少的食材。软米事先要浸泡,发酵后不仅能增加红粥的黏度,还会让红粥散发出一种酸甜的清香。腊八这天只要鸡一叫,婆姨们就起来忙着制作腊八红粥了。先把孩子们昨天下午打回的“冬凉”放在锅里融化,而后放入搭配好的红豆、红枣、高粱,再放适量碱开始煮,红豆较大又很坚硬,虽然用水泡过,但仍需要猛火烧煮,待到红豆煮烂之后,把发酵好的软米下到锅里,这时候婆姨们会往红粥里放糖精,那时候白糖、红糖还很金贵,为了增加甜度,往往用糖精代替,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是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孩子们还在热被窝里,就被清香四溢的红粥从睡梦中催醒,揉一揉惺忪的睡眼,在母亲召唤下,端起一碗热乎乎的红粥迫不及待地一扫而光,这是发生在童年里的温馨画面。静乐红粥做起来比“八宝粥”难度大,既要让红豆、软米煮软煮烂,又要保持不糊锅底,还要软硬适中,关键的一点是要掌握好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说到底,这是个技术活儿。待到红粥逐渐粘稠,就得边煮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动,煮好的红粥既筋又糯,清香爽滑。软米的清香、红枣的醇厚、红豆的沙面搅合在一起。用“冬凉”做出的腊八粥清香可口,吃一口绵软沙甜的红粥,进入口腔,经过舌尖的品尝,再从喉咙顺溜而下,直到胃里,舒畅无比,满满的家乡味道。腊八的早晨,家家户户飘溢出香甜的红粥的味道,随着这味道不断飘散不断弥漫,年味也就不断发酵变得愈益浓烈和醇香。静乐的习俗是在太阳出来前,全家人必须要把红粥吃完,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冬凉红粥敬天地:腊八前一天,静乐人去小河里“打冬凉(冰块)”,要用“冬凉”做“红稠饭”。把“冬凉”往院里、水瓮、粪堆上放一些,寓意来年风调雨顺。腊八早上,婆姨们把做好的“红稠”供在天地爷窑窑、撒在院里八方四角一些算是施食鬼神;村里过去在这天,念书的孩子们要拿上一碗“红稠饭”送给老师;还要给鸡、狗、牛、驴、骡子等牲畜分享一点,这也算是给它们的节日犒劳。院里有杏树的人家要用红稠饭喂杏树祈求杏树来年多结杏儿。常常是一个人拿着斧头向杏树根砍几下,边砍边说“杏也不结,要他干嘛?快砍了吧!”,另一个端着红稠饭说“别砍了,喂上些红稠饭明年就好好结呀!”于是把红稠饭涂抹到砍杏树根部留下的痕迹上。据说如此一番用作后,来年杏树就会果实累累,枝繁叶茂。

鹅城记忆 岁节篇 腊八打“冬凉”“吃红粥”

在门口、窗台上、磨盘上、牛圈、杏树、榆树等地方。一块一块光滑细腻,晶莹剔透,温润而洁白宛若羊脂玉般的“冬凉”在冬阳的照射下,此时会呈现出一些栩栩如生的庄稼图案,有的像山药蛋,结实圆润;有的像黄豆,密密匝匝;有的如莜麦,颗颗饱满。老人们通过仔细端详“冬凉”,就能判断出来年那种庄稼有好收成,这种判断今天看来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旧,但它反映了亲近土地的农民对农作物的理解和对庄稼丰收的殷切期望。他们眼睛里盛满了喜悦,平实温暖,虔诚有加,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王彦峰 杨秀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腊日   静乐   佛教   杏树   继母   腊月   斧头   红枣   庄稼   冰块   祭祀   来年   美文   河水   习俗   清香   记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