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图为1981年省政府颁发给李积懋先生的纪念证书


筚路蓝缕十七年

——缅怀我们的校长李积懋先生

冀志学


值此李积懋先生百岁诞辰之际,先生的三儿子世生送来几篇纪念文章,特别是《介中十七年的李校长》(1961—1977年),看了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先生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眼前。2008年出版的小书《家国师情》中有一篇文章《我的恩师李积懋先生》,里边有些粗浅的回忆,有必要再做些补充,以慰老人家在天之灵,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他,学习他的高贵品质,传承他的精神理念。先生的一生可谓是兴灭继绝开心颜,含辛茹苦度时艰,人间自有真情在,筚路蓝缕十七年。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图为冀志学先生高中毕业照


一、李积懋先生是一个讲团结的好校长,与历任书记合作共事肝胆相照。

当年的介休中学是山西省重点中学,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与介中教师的学术水平、研究氛围是分不开的,而营造这个氛围的两个明白人,一个是书记李步光,一个是校长李积懋。


记得1961年9月暑期开学不久,李积懋先生从晋中师专调任介休中学当校长,那时我刚刚留校,在图书馆当管理员。先生刚来的时候,身体不好,瘦得只有九十来斤,中等个头,穿着非常朴素,简朴如同老农。他讲话做事都谨小慎微,不多言语,不像有些校长书记讲话那样盛气凌人,公开讲话中他也没发表什么施政纲领,也没描绘宏伟蓝图,人们猜测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也没烧起来。


我也纳闷,莫非李先生受了什么打击?为啥堂堂的晋中师专校长来介中当校长?但又不像,他很镇定,情绪一点也不低落,跟老师们有说有笑,平时忙忙碌碌,教育厅来人或者专署教育局来人检查指导工作都是李先生接待。几年后非常熟悉了,我曾冒昧地问过他,他轻描淡写地说,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话题转到班子团结上,他说,根据以往经验,晋中地区也好,山西省也好,很多中学校长和书记总是合不来,甚至吵架告状。他的宗旨是要处理好书记校长的关系,绝不能闹矛盾,团结为重,尊重书记。但大事也要讲原则,不卑不亢。实践证明他和李步光书记、韩明山书记从未吵过嘴,合作共事敢于担当,治校管理后勤一手抓,党务他不插手不发表议论。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图为李积懋先生中年时期


二、李积懋先生是搞教育的行家里手,有高超的教学管理水平。

当时的介休中学,高中部只有一届毕业生,可以说开局不错,但是千头万绪,亟需理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生活是一极其复杂的机体,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日常小事构成的,而日常小事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十七年来,我们的李先生眼里的学校工作无小事,大事小情了如指掌,给人的感觉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不花哨,不甩手,沉得下心,干得成事。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李先生经过调查研究,根据中教六十条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教师奖罚制度」、「学生手册」、「体育锻炼制度」、「学生宿舍制度」、「公共财产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学生处分制度」、「校务会议制度」、「农场生产粮食分配制度」。所有这些制度不光说在嘴上贴在墙上,都要层层落实到学校工作各个环节。


李先生见过大世面,是一个博学多识的人,是「教师的教师」。他深知「名校出名师,有名师才能有名校」。十七年来始终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即使在文革十年中他也设放松过教师队伍的建设。介中的学术氛围浓厚,地区、省里常来组织观摩教学,和兄弟学校来往频繁,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当时的榆次中学、太谷中学、祁县中学无论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远不能和介休中学抗衡。1961年到1965年高考在全省名列前茅,北大、清华、北师大、南开等名校都有介中培养的学生。


李先生爱才惜才,他的办公室老师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李先生把大块时间用在各个教研室研究教学,并亲自带高中班的数学课,经常和同学们座谈,经常和老师们研究教学大纲,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介中的六十多名教师都心情舒畅地在他领导下工作,涌现出一批全身心投入教学的一流老师。例如语文教师「王受升、张风春、朱行能、费幼玉、王融亮、王融明、张必恭、靳元年、王智、王子荣、罗兆椿、徐朝龙、贾中选、田良、李生泉、姜若蘅、姜宏珍、陈玉」;数学老师「胡宜、岳中正、秦正义、赵鑫昌、段鸿达、杨登荃、孟蔚文、史可全、董树林、孙友乙、任英奎,雷振声、刘增和」;物理教师「沈重光、杨承先、毕曙民、薛玉林、成令玉」;化学老师有「李远域、崔淑曾、卫殿华、李恩善」;政治老师「赵海玉、黄方平、武振华」;历史老师「彭开瑞」;地理老师「张有宽」;生物老师「吴树森、陈素梅、薛玉根」;外语老师「田树林、郑震、张建文、刘淑媛、高廷惠、庞双、唐璇、冀志学、古玉英」;体育老师「贾耀华、姚守礼、薛宝盛、武兆富、魏常奋」;美术老师「刘白沧」;音乐老师「杨光远、郭存岱」。这样的团队放在现在那都是豪华阵容,其中的一些教师甚至具备大学老师的水平。


1975年介中秋季扩大招生师资青黄不接,主要原因是受政策影响1971年调走了大批教师,导致元气大伤。李校长和我们教导处商量,不拘一格招了一批代课教师,如梁继文、任治梅、赵亚平等七人。实践证明都是好教师,若干年后梁继文任介休职业中学教导主任,赵亚平任介休教育局职教科主任,任治梅为介中语文高级教师。


李先生是好校长,是卓越的管理者,是务实的教育专家,同时自己也是优秀教师。好校长必然会启用、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教师,而教育质量的提高自然会水到渠成。


三、后勤管理身先士卒,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李先生在介中有口皆碑,他是全校的核心和支柱。除了分管教育教学,还分管后勤等工作。


六七十年代的校长不好当,学杂费收入杯水车薪,教育局拨款也是捉襟见肘。李先生只好精打细算,要解决冬季取暖问题,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学生宿舍,大大小小百十余间,每年9月份开始就储存煤炭,至少需要五百多方煤,大礼堂前院堆成了小山,存下煤炭,李先生就放心了。为了节约煤炭,尽量少用白铁吸筒,李先生又带领数学组和理化组的老师们大办暖墙,赵鑫昌、秦正义、岳少正、魏殿华、杨承先等老师加班加点义务劳动。为了防止学生们煤气中毒,在他的指导下设计和制造风斗,每个宿舍都安装了风斗,介休中学没有一个人煤气中毒。


介休中学大办三厂(场)出了名,来介中参观的全国各地中学负责人络绎不绝。造纸厂、菌肥厂、机械场、农场、饲养场都出过产品,介休中学农场40多亩水地,另外又向南村租了几十亩地。在困难时期顶了大事,介中师生没饿死一个人。农场有专职场长,田间管理有老农指导,师生参加劳动。李先生任农场总指挥,天旱一身土,雨涝一身泥。每年春耕、秋收更得全力以赴,重体力活由高中学生和年轻教师干,李先生和大家一起自带干粮步行五公里到农场指挥生产。夏天烈日炎炎,他头顶草帽,和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他风趣地说,晒太阳能治病,你看我是不是红光满面了,体重增加了,一年四季不感冒了。浇地时需要和顺城关生产队协调,他经常几夜几夜不睡觉同年轻教师一起干。周围的农民老想占便宜蚕食介中农场的土地,李先生经常和他们辩论,甚至拿出土地证来。丰收了,李先生组织收割运输,借生产队的车马,求南街大队帮忙,再加上同学们手推肩扛把庄稼运回来。大成殿就是打麦场,李先生出面借来工具,和数学组的教师轮流摇扇车,机声隆隆,一派繁忙的景象。打下粮食晒干放进大瓮,大成殿就是很好的库房,每年打下的粮食好几万斤,几十个大瓮装满了粮食。


许多家长来了学校误认为李先生是老农,有些南街村民以为他是伙夫,想不到他是堂堂的校长,学巷的老人说:「南街家有眼不识金镶玉。」李先生荣调了,农场不久就散了架,先是土地转让给农民种了。改革开放以后介休县委决定把原农场建为介休中学教学大楼,老介中1989年11月13日彻底分校,学巷校园成为第二中学单办初中,高中部为第一中学搬迁城外。无怪乎老校友回来一脸茫然,哪里是我们的母校啊?很多老介中的学生只知学巷文庙才是他们的母校,棂星门大成殿钟鼓楼那才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文革中期,文教部们负责人看到介中物理实验室那么多学生天平,生物实验室有那么多的显微镜,要求调出一些给下面的学校。李先生向他说明这些实验仪器是省厅拨给介中的,我们无权分发,避免了实验仪器被调出,保证了教学需求。我们西靳屯社办高中要开运动会,想借介中的拔河绳子。我找了李先生,先生说用后必须归还,结果给拔断了这条绳子。李先生发了脾气,告诉我们必须赔偿,西靳屯社办高中只好买了条新的才算了事。


一九六四年省内有学校出了害群之马,李先生参加了省里在临汾组织的有关会议,回校马上对教师宿舍整顿,男教师单身必须由两人合住一房,晚上十点以前不准女生入教师宿舍谈话或辅导。一九六五年暑假李先生到太原处理了某学生杀害继母事件,承担了学校的责任。回校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主动出击,深入到班级和宿舍。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图为冀志学先生同学聚会合照


四、学校事务千头万绪,教职工有如家人。

李先生善于协调,因势利导,思想工作如和风细雨,教职工有如家人。当时王融亮老师在省刊上发表了文章,引起语文组其他一些人的不满,李校长耐心地做了王老师的工作,最后再版时用语文组的名义发表。李远域老师出了一本关于化学方面的专著也是以理化组的名义发表的,因此还参加了全国群英会。既要个人心情舒畅,又要兼顾集体荣誉;既要保护个人的创造性,又要符合时代要求。有一年省教育厅视导室在我校听了一位数学老师的课,讲得不好,李书记大发雷霆,认为丢了介中的脸,李校长则耐心细致分析原因,压了压书记的火气,给人出路,给人尊严,给人温暖。


李先生是我的导师和引路人,我和宋又岳是留校工作的高考落第生,情绪波动,李校长多次安慰,勉励我们「好好工作,努力学习,将来有机会送你们到大学镀一镀金」,真是好言一句三冬暖,至今难忘啊!1961年下半年教师压缩编制,李书记、李校长想办法把我留了下来,文革之后又对我重点培养,由年级主任提拔为教导处副主任,1977年由他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图为冀志学先生的高中毕业证书照


1964年的「四清」,即「清账、清工分、清库、清组织」,针对村小队干部、大队干部和公社干部。介休也搞得轰轰烈烈介休中学也出工作组:成员李积懋,王存忠,冀志学。我被分在北辛武「道南」,王存忠分在「庄上」,李校长分在「西大街」。李先生每天闻鸡起舞打太极,北辛武西街干部群众都说他是好干部,派饭再难吃也吃得下去。北辛武的老百姓够不错的了,宁肯一顿饭只吃红薯没有主食,单独给我蒸两个红高梁窝头,就这我也受不了,那个「反修」高梁吃起来难以下咽,有时我只吃一根红薯。


会计瑞祥看见了,常常把我叫到他家改善改善。瑞祥的父母、奶奶对我也很好。后来李校长看见了,也听到有人议论,他语重心长对我说:「这点苦你都吃不了,想想二万五千里长征,想想老百姓的苦难!听说你和韩瑞祥同志拜了把子?这可不行啊!工作组是有纪律的啊!」。在他的主持下,北辛武的工作圆满结束,既解决了问题,严格按政策办事,又没有人身攻击等过激行为,这在当时是不容易做到的。


李先生时时处处护着我,我经常感冒体质不好,他叮嘱教师灶大师傅让我吃病号饭。对我是这样,对每一个老师、学生都是这样。介休教师小灶饭菜很好,花钱不多,可他自己宁肯在家里吃饭,不沾公家的便宜。


一九七零年四月份介休教育局发出调令,介中只保留五个排(相当班),其他下调社办高中和小学、张兰中学、义安中学,介休中学总共调出四十五名。我万般无奈,欲哭无泪迈着沉重的步伐回到故乡西靳屯社办高中。人家不给落户口,说我有「五一六分子」嫌疑,还是老父亲和公社副书记交了底,才免强接纳下来。临行前我见了李校长,李先生含着热泪说:「去吧,去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五.文革十年含辛茹苦,以校为家能屈能伸。

1966年5月16日正式爆发了文化大革命。选反派红卫兵们开始破四旧、打派战、武斗升级。李先生舍小家、顾大家卷上行李只身住在大门院内的一间屋内,几乎日日夜夜看守学校,为保住介中的财产十几年如一日立下了汗马功劳。批判斗争他,他无所谓。每天5点起床打太极拳,晚上10点睡觉雷打不动。


文革中他不表态,在辩论中他不参加任何战队,也不表示支持这一派或那一派。虽然有时也把他拉出来批斗,也是个陪衬。温和派和逍遥派都没有把他当走资派对待。人生本是一个大戏场,有谁能不参加演出呢?只不过有些人自觉争当某种角色,有些人是被迫充当某种角色,有些人演得很起劲,有些人本色出演,无欲则刚。李校长有节操,有底线,他的态度是「一日平安一日福」,他乞望平安无事,对受到打击和迫害的师生饱含同情,并竭尽所能地保护师生。


不要以为李先生是软骨头、和稀泥、不坚持原则。他是非分明,对错误的东西坚决给予抵制。有一次李先生面对不速之客,镇定自若。一九六六年下半年,晋中敎育局造反派要整常仲瑞局长的黑材料,几个人气势汹汹找到李先生让他交待常局长在介中一次大会上放过啥毒,李校长回答,没开过大会,常局长和教师们开过小型会议。造反派发威要求拿出证据来,李先生从容不迫地拿出笔记本,给造反派念有关内容,都是有关业务的话,在场的董方主任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后来回忆说,「天呀,幸亏李先生有本本,要不天河水也洗不清啊!」造反派只好悻悻然打道回府了。


1975年后工人宣传队来到介中气势汹汹,扬言打倒「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推倒四堵墙」,「不要教师,开门办学」。李先生大声疾呼:「中等学校是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地方!」工宣队的头头声称:「李积懋如果是绊脚石就坚决搬掉!」工宣队打破了正当的教学秩序,学校乱哄哄的,什么「农机班」、「农基班」、「艺术班」、「卫技班」等等。开会时李先生坚持原则吵得不可开交,气愤不过多次拂袖而去。晚上10点还有人找他胡搅蛮缠,他索性关灯睡觉不搭理他们。1976年,工宣队撒走前夕,工宣队几个人和我们介中的教师辩论,他们身嘶力竭大喊大叫无理取闹,李先生上了讲台怒视他们,夺走了麦克风,那几个人还想动手,李先生动怒了,太极拳功夫出手了……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图为李积懋先生中年时期打太极拳的照片


六、人格人品无可挑剔,从今往后难有斯人。

李先生1938年就参加了山西抗日决死纵队,当过号兵和文书。1940年与部队失散,无法在老家生活,托亲访友到北平求学。1959年反右倾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把他从十三级干部,降级到十七级,但他对党对组织毫无怨言。他应当享受红军待遇,但他在介中的十七年中从来不提自己的光辉事迹。李先生中学时期就读于北平私立的「大同中学」,大学毕业于解放前的北师大,学的是数学,功底非常扎实,传统文化底蕴也很深厚。但在介中公开场合或私下里从不提及自己是北师大的高材生。他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不自夸、不显摆的人,要知道有本事有能力而又克己内敛是很难做到的。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图为李积懋先生毕业证照


十七级的大干部,挣九十多元钱,当时算是高工资了,但他生活上不追求好吃好喝,衣着打扮不像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没见过他皮鞋革履,常年中山装,冬天老式棉衣、棉裤、布鞋,冷了带顶帽子,天气暖和了光着头。他勤俭持家,他没有自行车,家里的家俱老掉了牙,不渴茶,只喝白开水。办公室就在大成殿旁边房子里,陈设简陋。他外出开会总是挎个帆布包,也从不声张,回到介中原原本本传达,不夹杂个人观点。


1965年介休中学领导在党校集训了一个多月,左查右查,没有查出他任何问题,没有多吃多占,没有贪污腐败。他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一校之长毫无官架子,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并重,知行合一。


他经常给我们讲,曾国藩教导他的弟兄们要「节食、节欲、节劳」,作为一个男人要做到四不,「不嫖、不赌、不吸烟、不喝酒」。他反对吸烟,他说吸烟百害无一利,听了他的话我一生中没吸过一根烟,几乎没有喝过酒。他有许多人生格言如「冷桌子、热板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要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不上」、「得让人处且让人」、「为人一条路,惹人一条沟」。这些道理是他坎坷一生的感悟,是他的教养修养所致,对我们更是终身的教诲。


1977年恢复高考,晋中专署急令他负责把关阅卷录取工作,招生结束后不许他回介休,要调他回晋中师专当校长,让他重振晋中师专。李先生恋恋不舍地和介休中学的同事们告别,重建师专,百废待兴,年已六旬,披挂上阵,真是老骥伏枥。走后不久要走了介中的两位老师,陈捷生(北大图书馆系毕业)任图书馆馆长,马立纪任师专体育处处长,看看我们介中教师的水平。



筚路蓝缕十七年|冀志学

▲图为李积懋先生八十多岁时的生活照


李先生调走时没有和我们合影,我们也没有给他老人家饯行。他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介中,他哪一年去世的我们也不知道,没有在灵堂前给他鞠躬,每当想起这些都深感遗憾!人的一生能遇到几个这样的人?关键的时刻的那位关键先生,像一场春雨淅淅沥沥,润物细无声,他来过,他走了,他就是这样的人。我们搞了一辈子教育,千言万语也就浓缩成两个字,爱和真,用爱去传播真,追求真。李校长介中这十七年,何尝不是这样,求真务实,爱满天下。有了这两个字,成绩差不了,缺了这两个字,成绩再好也是浮云,任何偏离了这两个字的教育改革都是瞎折腾,这个感悟就是李先生在介中的十七年对我们无声的教导。谨以此文缅怀我们儒雅的好领导、睿智的好导师、温和宽厚的长者、虚怀务实的谦谦君子,我们心中永远的校长李积懋先生。


————— END—————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作者-

冀志学,生于1941年,1961年开始从事中学教育。曾任介休中学教导处副主任,介休二中党支部书记。赤子之心,爱好写作。2008年出版《家国师情》一书。


来源|知彼(ID:zhibi0354)

本文首发于知彼

编辑|陈乐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介休   老农   晋中   筚路蓝缕   师专   文革   美文   农场   校长   书记   老师   制度   教师   中学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