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今生:“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钱氏家训》上说:“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存心谋事不能够违背自然规律和道德正义,言行举止都应不愧对圣贤之教诲。

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钱穆老先生是我一直比较敬仰的一位国学大师,源于他学问渊博。他没有读过大学,只初中毕业,是在“蛰居穷乡”的逆境下依靠勤奋自学而成才。生活中的“逆境”和他谦卑治学之精神使他成为“一代宗师”。在《钱穆先生全集:学籥》一书中,以他的自述便能洞见一二他的谦卑与治学精神:

自念少孤失学,年十八,即抗颜为人师。蛰居穷乡,日夜与学校诸童同其起居食息。常以晨昏,私窥古人陈编。既无师友指点,亦不知所谓为学之门径与方法。冥索逾十载,始稍稍知古人学术源流,并其浅深高下是非得失。然仅以存之胸怀间,亦未敢轻有所论述也。嗣后稍有撰著,而终不敢轻谈门径方法。良以人之为学,才性既不同,机缘复互异,从入之道,难可一致。自审所窥有限,岂宜妄有主张,转滋贻误。顷年踰六十,少壮所志,十不偿一;精力就衰,殆不能更有所深涉。而厕身师席,亦垂五十寒暑矣。平生微尚,所拳拳服膺,自以谓是者,举以告人,义亦宜然。古人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观于海者难为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余生:此心可安?

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相比之下, 生活在自由、和平、平等的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物资财富越发“丰富”,反而我们的精神越发“贫穷”。现在也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的时代,我们常常比来比去,人心之浮躁,躁动而不安。

可仔细想一想:我们的心在哪?何处安放?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一、找回那一颗心:

我们在求生存发展的当中,处处在学,日日在学。我们不断学习的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若一旦不求进步,即相对地在退步,所谓“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而这真正的学习之道是什么呢?

古人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谓学问是求得“放心”而已。就是把我们失去的心找回来。可是这颗心已经丢失很久了...

每日奔波在忙碌当中,就像机器人一样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的三点一线,肉体被时代的浪潮夹裹着,每天在车水马龙中跌跌撞撞地前行。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在面对现实中的种种苦恼,还是缺乏智慧灵活应对。

生存的本能和生活的重负让我们久而久之“丢失了那颗心”,这岂不与林中走兽无异。即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都是为生存而战。

有时候让自己忙起来,其实是掩盖自我的懒散,懒于对自我的思考,结果是一叶障目:这份忙碌遮盖了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光明,这是一种“假象”而自欺欺人罢了。

因为贪欲无限,用有限的金钱与权势远不能承载无法认知的心,甚至被其奴役而偏航了,做出违背初心之事,那看似风光的背后往往都是支离破碎的心。

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二、安顿那一颗心:

当我们的生存和安全得到最基本的满足后,其精神追求则推向更高层次。

作为高级情感生物,人之心更有焦虑、有欲望、有期待……倘若无安放之处,则心不定,魂不安,茫然不知前路,终日抑或混沌度日抑或焦躁不安。

常常因忙碌工作而追求“财色名食睡”之五欲,可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我们对金钱、权势等欲望过程中此心可否安顿?

我们把心寄托在子女和爱人上可否安顿?

我们把心寄托在其他物质财富等等可否安顿?

……

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往往太执着于“变化”的事物,此心怎能安顿?这也我们人常常之痛苦所在:外在的不稳定性造成了我们内心的不安稳,犹如“树欲静而风不止”苦逼的人生。

东坡先生有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此乃箴言。心若安,则为家,心不安,则飘摇。无独有偶,钱穆老先生在他的《人生十问》中亦云:无论如何,我们的心,总该有个安放处。这是好问题,而我们现代人的不幸,大多数是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甚至都不知道心为何物?从知识,到能力,到本事,到心灵境界的追寻的过程,就是认知心的过程,精神升华的过程。

1.禅宗认知

达摩祖师曾经指导前来求解的慧可大师说:将心拿出来后,由他代为安放。用心来觅心之举刚好证实了禅宗所阐述的空性智慧。即“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经》、《金刚经》等经典,阐述“悟空”而了却烦恼。

2.道家认知

道学提倡将心安在我们人的“腔子”---也就是我们人的身体里。人之腔,即人的这个躯壳,承载心的容器,以及我们的思想、灵魂、我们之精气神。道心归“精一”。修得我们的“心”依附于身体内,而不是游离于身体之外,去追寻它的快乐,不被外在物质形态的躯壳所束缚,神魂颠倒。

3.儒家认知

“人心惟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所以儒家讲将心安放于“仁”和“道”之内,“心仁道”合一,此心才得以安之。儒家的“致中和”和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就是我们的心之安处。

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三、未来何去何从?

无论是孔孟之道、宗教信仰,或是其他科学文明、哲学理念所强调,我们只有自己正视人生、正视自我,用丰盈的精神世界来承载我们的无限之心,才能不被物欲或他人妄语影响而迷失自我。

我们努力安放于其间的心才会真正因富足而心生喜悦,我们的人生才会因真正充盈而奋勇前行,因努力而才能自他圆满。


感谢阅读,其他敬请关注:

今生:点燃一盏心灯

余生:还剩下多少生命?

余生:尽在修一颗心(1)

余生:尽在修一颗心(2)

余生:尽在修一颗心(3)

余生:尽在修一颗心(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儒家   门径   禅宗   谦卑   圣贤   心安   余生   言行   美文   现代人   认知   学问   忙碌   不安   不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