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老子说:不知,知,病

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因为深入了解宇宙大道深不可测,越发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还很多,会很谦虚,这是上等的智慧。不明大道真相的人(无明之人)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却是“凡夫”最大的毛病。圣人不会患“狂傲自大”的毛病,而以“凡夫”易患的毛病来警惕自己,即“知人者智”。因为能够观照到“凡夫”的毛病来警惕自己,所以才“不病”。

如果按照老子:知“道”与自知与否,可按如下图的四象限分类理解:

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图1:知“道”与自知与否分类

①象限:能够自知(明悟实相)宇宙“大道”,犹如佛是觉悟者,了知一切,“自知者明”。也就是老子说的“得道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而这种觉悟正是通过深入学习圣贤经典、佛家的“经律论”和“闻思修”逐渐内观到自己的心,一颗本自具足的佛心,如来藏,也是空性智慧!一个开悟者往往如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②象限:不自知(无明)“大道”是什么,往往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是一种傲慢的姿态,也是“凡夫”最大的毛病。阳明先生说:“今人病痛,大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以及:“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③象限:不自知(无明)还有“大道”,犹如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是最愚痴的状态,不能正确认知自己是谁【智者大师:认识自己 】。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犹如“盲人骑瞎马”,让凡夫距离“大道”越来越远。

④象限:因为能够自知(明悟实相)宇宙大道,但是仍然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还很多,犹如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们往往会很谦虚柔软、处下利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是上等的智慧。这类人秉持一颗柔软的心:谦德谦逊,是不好面子,让自己内心没有丝毫的虚假,更为人低调,因谦虚而谨慎,因修业而进德。

对这背后“愚痴”之病来源何处?表现是什么?如何“疗病增慧”?

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认知人性的弱点:达克效应(傲慢与无知)

什么是达克效应(D-K effect)?

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简言之叫无知者无畏,官方定义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D-K效应揭示:认知程度越高的人往往越谦和,反之,越没有见识的人,往往越狂妄,目空一切。

无知的人往往是不能够认知到自己的无知,却往往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即越笨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笨。犹如韩愈在《师说》中说:“圣益圣,愚益愚。”

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图2:人生的开悟之旅

结合图1,图2揭示“凡人”是如何可以经过“闻思修”圣贤经典让我们自己从愚痴走向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疗病增慧”的过程。

A阶段-③:“初生牛犊不怕虎”。往往还处于“无明”状态,不知自己不知道,犹如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行”,行得到才是真知道。然而“无明”障碍了觉知,看不到自己的“无知”,犹如达尔文曾说:“无知要比知识 (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一样。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愚痴”的顶峰;


B阶段-②: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和“认知障碍”的影响,自身的傲慢也增加。一开始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眼高手低,还不明白到底自己知的“道”什么。随着人生遭遇到重大挫折后便开始反省和醒悟,才觉得自己的渺小;犹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阶段-④:绝望之谷,也意味着“否极泰来”,当我们内在心灵的扳机被悄悄扣动,点燃了内在的一盏心灯【今生:点燃一盏心灯 】,发了大愿,开始逐渐觉悟。一旦认识到自己本自具足的智慧,真正的修行便从此开始,所有的违缘障碍便都成了“资粮道”。此时往往以“以终为始”,以修得大道、明心见性和破迷开悟为人生目标,在红尘中“借假修真”、“事上磨炼”和“借事炼心”等,逐渐走上开悟之旅。


D阶段①:因为始终保持“心相续”的修行状态,不觉得自己是“无所不知”,而是“有容乃大”,不断向“自然”、“宇宙大道”精进学习,学问也渊博,为人处世如“水之七善”。犹如老子说:“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最终抵达智慧的最高峰:破迷开悟的觉者。【体悟:从0到1的妙用,从1到0的智慧 】

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也犹如孔子所描绘的人生:“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1) 孔圣先贤:一生修行的功夫(2) 】

凡夫的“无知”是怎么来的呢?

【智者大师:认识自己 】这篇文章中:

认是辨认,识是见识与觉悟,认识自己就是能够清晰辨认自己的起心动念,乃至善念与恶念;见识和觉悟到自己的本性,内在的如来藏。这不是从知识、概念、语言和文字的表面认知,不是从情感和信仰上的认知,也不是从理性上的认知。这些认知都是片面的,犹如盲人摸象一样,不能如实了解自己。

荀子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如果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学习和修行,那一生当中可能都无法突破自我的“认知障碍”,即所谓“一叶障目”。如在这篇【超越:“天花板”的魔障 】文章中所述:

我们的命运往往是被自己错误的“我执我见”所限制着,本可以有机会突破和发展,但往往在面对未知时会畏首畏尾,心生恐惧、恐慌、顾虑等不良情绪的“魔障”,影响着本该有的行动。我们的每个起心动念若执“贪念”,必承受“求不得之苦”,这种比较差的感受进而影响到下一次行动,一次比一次差,差到极点时,我们不敢行动了...这便就是“掉入陷阱”

如果把我们内在的认知用如下的圆圈表示,那圈外则表示我们尚未认知的无知世界,这是无极限的世界:

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图3:已知与无知

由图可知:

  1. 若圆周越大接触未知世界越多。反之,圆周越小接触未知世界越少;
  2. 在其极限下往内缩小就是一点,那一点就是极点,即“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乃至“人至贱则无敌 ”。
  3. 若圆周无限放大,乃至无穷大,整个宇宙虚空乃至宇宙外,即“涅槃”境界。除了觉悟的圣人,我们的胸怀和格局又是怎样的呈现?

所以,一个真正开悟之人,知道宇宙的实相与人性本质,观照到未知的还很多,往往会臣服,愚痴的傲慢之病便会彻底消融。这就是最高的心灵品质。

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越有学问【圣人之学:求其“放心”而已 】的人越是谦虚,知道自己的无知;越愚痴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即常常被人说的“穷人的魔咒”、“难民心态”、“达克效应”以及《圣经》“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等等。大道是相通的,仅仅表达不同。

当我们通过修行逐渐治疗了自己的“病”便才可广传圣法,这就是实修体证【人生为何要修行? 】,否则他人也不可能相信,就如阳明先生所说的:“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

这种境界犹如阳明先生说:“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有然能收缴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感谢阅读,其他敬请关注

人的理性:在愤怒中丧失

人性的弱点(1):贪欲之心

人性的弱点(2):嗔恨之心

人性的弱点(3):傲慢之心

人性的弱点(4):愚痴也是一种“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凡夫   无明   先贤   弱点   人性   象限   无所不知   傲慢   圣人   美文   认知   无知   宇宙   大道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