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君子务本,本源是什么?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俗话说:“做人不能忘本,心不能忘恩。”

也有人说:“尽心尽力,当做好自己的本分。”

那这个"本"到底是什么?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那追本溯源便是: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家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钱氏家训》:“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传习录》:故君子之致权也有道:本之至诚,以立其德,植之善类,以多其辅,示之以无不容之量,以安其情;

《六祖坛经》:“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道德经》:“夫物芸芸(众生),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古之圣贤都在求“本”,留下的经典也都告诉我们,这个“本”即是“本我”,“真我”之体,是“归根”之本,是“道德仁义礼智信”之一体,是“良知”之天理,天理之正气。犹如我们夜晚休息以归养元气为“本”,白天则耗散元气一样;也犹如日行一善以善养正气,就像孟子说的:“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这个“本”也是每个人都本自具足的,只是心中的宝藏尚未被觉知和被完全开发。我们人生最大的使命,便就是活出自己“本来”的样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我们常常担心、迷茫、焦虑、恐慌等等。这是我们的“本心”丢了,没有与“道心”合一,妄自认为“一无所有”而自卑。这是“元神”被“识神”所遮蔽,犹如乌云遮盖了智慧光明,不能正确认知“本我”。一句话说就是我们还没有“得道”【得到:真的得"道"了吗? 】,常常被自己的一颗妄心“假我”主宰和奴役,起心动念无不是恶。

我们修学当以“立本”,“本立而道生”,如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我们修行当以知“本末”:“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智慧的人往往知道“本末”,知道根本和真相是多么的重要,而不“财迷心窍”被外在物质所累。

即如《大学》有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什么呢?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每天我们都离不开做事情,事情是在我们心上有挂碍,如阳明先生说:“心上既有觉,安可谓无事?”

事情多了,堆积了便影响了心智的正常判断,处理不完或格局与境界不高,往往烦恼就生起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智慧的人往往专注于一件事或一念,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不妄念其他事情,一件一件地去解决问题,这便是“烦恼即菩提”,心生万法,心生智慧。【体悟:从0到1的妙用,从1到0的智慧 】

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什么呢?

有些事情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自然消失的,这源于境界与格局的提升。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两位老太太同时去超市购物,最后为了抢购同一件物品而争吵,甚至拳脚相加。通过这个事来看,如果我们人活到这个年龄还不能够放下,那一生可能都白活了。人生的有“三拼”:知识、能力(本事)和境界。其中境界决定着前两者的深浅与高低。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那什么是境界与格局呢?

境界是什么?

是环境的边界和层次。人生修为的境界都是往上走的,即如趋入人在山中的“仙”界;如果往下走,即人在山谷中的“俗”人一个。

每个年龄阶段所修得的境界不同,犹如我们在十岁以下往往是在湖中看风景,二十岁是在湖面上看风景,三十岁是在湖边的桥上看风景,四十岁是在桥边的塔上看风景,五十岁是在塔上空的云端看风景,六十岁是在云端的虚空里看风景,最后状态是眼前一切都不是“事”,这样的人生终将圆满。

格局是什么?

是能够撑起一片天,能够拓展我们的人生大道,能够包容万物,能够海纳百川,能够让自己的人生之路顺风顺水,能够扩展眼界而减小狭隘的心胸,能够更快乐....

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想就通了;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疯了;高度不一样,胸怀和格局也不一样;人若没有高度 ,看到的都是问题 ;人若没有格局,心中都是鸡毛蒜皮。

在光明的世界里,没有黑暗,没有消极,没有阴影,没有负能量,没有......。就如阳明先生最后的遗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一个人的境界与格局有多高,其施展的舞台和未来的福报和收益往往就有多大。所以,我们不要埋怨自身困境有多难,想一想:如果做事和做人都能基于团队,为他人考虑,克服万难,帮助他人成长和建设团队,这将是多大的福报。有时候自助助人,但助人更益己,当然意识形态上我们帮助别人应不求回报,果上随缘,将更是一种高境界和豁达的心胸。

从“小爱”到“大爱”,人生以及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说现代人大公无私的少,其实仔细观察,我们周围都很多在默默无私奉献者,比如各地区的义工和志愿者们,他们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在奉献中活出自我,自由而心更自在,活出了自身的价值。

做事的本事当在心上下功夫,为什么?

生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如果我们能够在不和谐的关系或者逆境当中主动经营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在心上,乃至于起心动念处下功夫,通过内观和观照自心,反省自心,不抱怨,不颓废,不放弃,不恐惧,而是以“本我”的积极心态面对一切心如止水,内心禅定,境随心转,不外求法,心生万法,有容乃大,这才叫“真本事”。正如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则强。”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不在心内探求,挖掘内在无尽宝藏,而到处向外攀外缘,或者低声下气外求,都不是正觉之道。

我们当活在当下【快乐密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享受每一个当下 】,如果内心澄净了,每天都是好日子,夜夜是清宵,处处是福地,法法是善法,人人是君人。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们当自知,犹如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则明”。我们现在还活在“迷”梦里,内心被“贪嗔痴”三毒所污染了,往往是以个人喜好、善恶之知见评判是非和曲直,而不是以“圣贤教诲”,不是以“天地自然大道”,不是以“本我”,这个时候再美丽的花朵映射上面也都是污秽的东西。

那什么是“迷”呢?

现代社会,万般红尘,十方江湖,大都沉在“迷”中:歌迷、影迷、棋迷、球迷、戏迷、财迷……

“迷”者惑也,不觉也。

现世往往以“迷”为荣,本末倒置,把自己置于忙碌之中,暂时麻木自己,逃避现实,渐离大道,迷失了“本我”。

我们可以看看这个“迷”字的象形文字演变: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来自:象形字典

我们沉迷于游戏竞技、社交网络等各类事情,当然我们也迷于品牌公司如“苹果”等等。

为什么会执迷不悟?

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在一个纬度,觉者不迷,迷者不觉。迷者失了“元神”,六神无主,智慧脱离,“识神”主宰了迷者的一生;

“迷者”深陷入“认知陷阱”,一生当中都在上缴“认知税”;“迷者”越是聪明,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心惟危”是为何?凡迷者,往往被事情牵着鼻子走,不能自己做主,内心极不稳定,“心随境转”,内心应境而随之变即“惟危”,这都是不靠谱的。

邱长春祖师说:“百计以养生,即百计以昧心。心昧则性迷,性迷则神役九幽矣。”

“迷而失之,六欲牵也。妄想惊其神也,不能片刻清净。为有无颠倒耳。”

所以,迷者更是心迷,心亡也。心不知在何处【钱穆:现代人的不幸,源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放自己的内心 】。

正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外界杂讯干扰了我们内在的心智元神。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修炼清净心才是正道,才能让自己不迷:【修炼一颗清净心:心道合一 】

如何止观双修,心静神清?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而不迷

来自网络

修行,修心,修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都是“道”。我们是沉浸在“道”当中,犹如鱼儿在水中一样,只是鱼儿不知有水,也如我们不知“道”一样。我们常常练习“深呼吸”和“桩法”,其实就是链接天地能量,对自我充电。“天”是正极,即阳;“地”是阴极,即阴。“人”在天地间就是一个“工”字的体现,而我们的“任督二脉”便就是接收宇宙能量的天线。

行—“行桩”;住—“站桩”;坐—“坐桩”;卧—“卧桩”

道家的“天人感应”说,是说与“道”同频共振和共鸣。活在当下,活在此刻,“惟精惟一”,一呼一吸,都是“道”,时刻感受生命的妙处与力量!

我们外在的一切际遇起落,也都是我们内在一颗心的投影,即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老子最后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大道为公,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人若自私则不合天道,更无共鸣,离道甚远。


感谢阅读,其他敬请关注:

修炼一颗清净心:心道合一

修炼一颗柔软的心:体悟生命中永恒的乐章

修炼一颗无上的心:菩提心

工作场所:我们人生最好的修炼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近道   本末   自性   善人   光明   元气   菩提   美文   君子   格局   境界   内心   大道   事情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