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作为父母有没有遇到以上这些状况?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中,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焦虑,小的时候还好,一步入学习阶段教育陷阱接踵而至并且越陷越深。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其实往往我们都太注重外在的表象,而忘记审视我们自己以及孩子的内心。



没有正视不足够了解就会存在误区,焦虑的源头往往来自于对内在的误区,这种理解误区让孩子的成长又受到哪些影响呢?



误区一:家长盲目自信却不信任孩子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指出:“成人在教育儿童时之所以屡屡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有两个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



我们总是不放心孩子们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处理人际关系……急于要陪着要去监督要教他们方法替他们做决定,口头上还说着“可怜天下父母心”,其真正内在原因还是由于不信任孩子他可以,而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因为这种观念的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处理自己事务上都会暴露问题。





有些家长或许因为陪孩子付出了时间和辛苦,而产生了讨债心理。不仅会让家长感到焦虑暴躁,还会让孩子有负罪感,不利于各自的身心健康。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误区二:爱比较好面子,没有真正了解孩子


有多少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为什么别人会的你就不会?你认真学了没?为啥谁谁谁每次成绩都比你高?你要向谁学习……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考完试拿着高分成绩单喜气洋洋的回家,迫不及待的要告诉爸妈,即使九十几分他们也还要问问其他同学考的怎么样?要是有几个比我考得好,原本开开心心的他们会冷冰冰的说原来试卷简单啊,你是怎么丢分的?我说谁谁考的没我好,他们会很严厉的训斥我“你怎么不跟好的比”!



我们就在各种比较中长大,我们潜移默化的受这种竞争意识的影响,然后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指出:“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所以,在比较中与别人的竞争中我们获得过多少快乐呢?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在比较的过程中也无形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产生自卑感。甚至不能真心的祝福他人,看到别人有所成就,或获得某种认可,表面上挤出微笑,热切地表示祝贺,可是,内心却难受得不得了。



家长的误区在于爱面子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努力让孩子优越于别人,而不能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不知道孩子的短板也看不见孩子的长处,或者是看不到孩子真正的进步。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误区三:通过孩子表现肯定自我价值


一些家长全身心地扑到孩子的学习上,就像《小舍得》里的田雨岚,为了孩子能在班上名列前茅,能进个好学校,各种求人帮忙、陪孩子学习……


孩子考试成绩好顿时感觉自己就年轻好几岁,比医美效果还要好、一心都在孩子身上过夫妻生活的心情都要看孩子成绩好坏……



田雨岚执着于孩子的成绩,有一部分是源于童年不幸遭遇让她有自卑感,她想要用孩子的成绩前途打一场漂亮仗,说明自己比别人强。



她就是属于自身没有安全感,需要通过孩子表现肯定自我价值的人,她的内心是这样想的:我的孩子这么优秀,说明我带的好啊,说明我厉害啊。

父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不仅给自己添增焦虑情绪而且孩子也压力山大。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指出: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先要改变对问题的看法。



想要避免这些教育焦虑陷阱,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想要避免这些误区带来的焦虑,必须审视内心,由内而外的解决问题。



1、适当放手,得体退出,帮孩子树立自信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孩子学习靠着大人的陪伴监督可能短期内会有一些效果,但并不是促使他终身成长的长久之计。只有他积极主动的去学才是学习的好习惯,作为父母的我们得学会适时抽身。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首先,要相信他可以。


相信他给他点自由,遇到事情不要着急插手或者急于下结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


人就是在只有犯些“小错”中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才会有自我认知,才会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纪律。



其次,给他点耐心。


从陪到不陪是一个过程,父母慢慢抽身,在抽身前培养他独自站立的能力。做父母的如果没有耐心,一遇到问题就着急,一着急就发脾气,这只能说明你是个任性的家长。一个任性的家长,怎么可能不培养出一个任性的孩子呢?



最后,让他觉得有趣。


人总是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全力以赴,要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制造孩子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哪怕他开始做得不好,也绝不要制造他的内疚感和失败感。这样才能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增强自信心。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2、调整心态,改变观念,发现其特色与个性,因地制宜,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


一些父母总会抱怨,我一直是肯定孩子鼓励孩子给他好脸看但他不识惯还不知道上进,我只好把他揍一顿,揍一顿就听话了。这种速成的方法可能只管一时,威力与疼痛过去又会“旧疾重犯”。



各种方法都用了别人的孩子都可以,为什么用在我家孩子身上不奏效,我家孩子怎么就比别的小孩笨,但你真的了解过孩子吗?还是就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培养他。



或许孩子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特色但家长急于求成又不愿去深入了解,自己想省心省力将固定学习方法和模式用在孩子身上。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几乎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教育家都在儿童教育上提出个别对待,差异化教学的思想。所以不要设法改变他,而应该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



投其所好才能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寓教于乐才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要为了虚荣心去比较,专注于孩子每一次的进步。我们要懂得“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3、改变自己动机,培养内在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家长与孩子深度捆绑,家长为了孩子放弃私人时间。

今天下班早想去美容院想想还要做饭陪孩子练琴;

好久没见的朋友约逛街吃饭,想想要辅导孩子写作业,还是改天再约;

孩子成绩不好难道是自己努力不到位?



我们要求自己做完美的家长,于是放弃自己的自己私事全力以赴扑在孩子身上,像电视剧《小舍得》里的田雨岚,最后孩子反抗自己也绝望“都是为了你好,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没人领情?”,孩子却说“你是真的为了我好,还是为了你自己!”



你是成年人所以你的决定你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吗?

你常说“为了你好”孩子就要接受吗?

孩子学习好你才有面子吗?

孩子出人头地你才能改变阶级吗?

孩子成功才是你优秀的标准吗?



作为家长要适时反省,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不是无条件的关爱?我们得改变自己动机,培养内在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结语


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他与妻子共同孕育了9个子女。他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强调“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也举自己育儿时出现的问题。



他认为个人品德比个人魅力更重要,内心的培养比外在的技巧更重要。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别忘记审视我们自己以及孩子的内心,焦虑的情绪总有源头、孩子学习表现也要从内在出发。



给孩子一点信任与耐心,无条件的爱他,寓教于乐一起探索学习的乐趣,平心静气的欣赏他的优点,给孩子与自己一点独立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远比速成教育方式收获的更多。



赞美诗中唱得好:努力探寻你自己的心灵吧,因为生活源自于此。



如何避免陷入教育焦虑,摆脱这些观念误区最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焦虑   误区   寓教于乐   败者   美文   安全感   内心   观念   身上   家长   事情   父母   成绩   努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