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原题:常忆威师人 难忘威师恩

作者:秦庆杰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三十五年,忽焉已过,那年那日,那情那景,铭刻在心,时常再现,偶时,她穿越岁月的长河,依然在心底泛起浪花,那就是我步入河北威县师范学校的美好时刻。

1986年中考,我以优秀的成绩被河北威县师范学校录取。9月4日,我怀着憧憬与渴望和几位同学一起乘车来到位于威县赵庄的师范学校。

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1950年10月25日,在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的日子里,在抗美援朝隆隆的炮火声中,威师在一个这个叫赵庄的小村子诞生了。成立之初,一大批优秀教师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这里,开始铸建冀南教育的奠基工程。从此他们就在这里扎下了根,有的老师甚至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一呆就是一辈子,像秦嘉贡,周秉恭,杜方晨等老师,一直坚守到退休。有的老师退休后仍在学校居住,他们为威师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

师范一年级担任我们文选课的是张范津老师,当时张老师二十三四岁,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张老师博才多学,讲课常常妙语连珠,深刻的哲理警句总是信手拈来,在我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中,第一次遇到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他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语文世界。

张老师讲课从来不拘于一篇课文,总是以文章为主线,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他曾经询问我们是否读过《红楼梦》,看着我们一个个茫然的神情,就给我们讲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便跃入我们的脑海。

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星期天我们纷纷来到书店,每人一本《红楼梦》便塞进了我们的书桌。于是课外我们就走进了那富丽堂皇的荣宁二府,领略了那大观园的美丽与繁华,曾为贾宝玉、林黛玉那凄凉温婉的爱情故事而唏嘘,为象征封建势力的大家庭最终毁灭而慨叹;他曾经给我们讲鲁迅,先生那犀利的笔触直击封建势力的勇气,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节拍,先生奋力发出反帝反封建反压迫的《呐喊》,也曾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在那象征着国人悲愤和耻辱的《且介亭》前,在那无力开拓新路的《彷徨》里,在那至死不悟的孔乙己和阿Q的悲剧里,我真正感受了一位文学大家的内心焦灼和奋力挣扎与抗争,领略了文学作为改变国民思想的重要武器是多么的有力。

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张老师让我们每天背诵一首古诗词,他把每首诗词都抄在一个小黑板上,放在教室讲台旁边,每天检查背诵情况,并讲解分析诗词内容及含义。至今我还记得当时背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情景,也就是在那时,奠定了我古诗词的基础。张老师把我们引导到一个美丽的文学花园,那里盛开着的各种各样鲜艳无比的花朵,不但使我们感受了她们艳丽的色彩,而且让我们嗅到她们扑鼻的芳香,文学,让我又一次爱上了你!

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一年级上学期,学校派张老师赴宣化师范学校学习一周,他带来了新的语文教法——质疑讨论法,于是在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上,新的教法为课堂注入了活力。记得有一次学习一篇新文言文,张老师按照新的教法,先布置我们自学,找出不理解的字或词,然后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我通过阅读,找出几个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当堂提出后,张老师随即表扬我,说我提的问题有水平,确实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老师的重视和表扬也激发了我学习语文的动力,学习劲头更足了。

随着语文水平的提高,我的写作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期间,我加入了学校的蓓蕾文学社,文学视野不断开阔,写作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创作了不少反映学校生活的散文和诗歌,大多在《蓓蕾》和《蓓蕾文学报》上刊登。这与张老师耐心鼓励和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师范三年级上学期,张范津老师调回了南宫市工作,王振全老师开始担任了我们两个班的文选课。

对王老师我不太陌生,来威师之前,我就在《蓓蕾》上拜读过王老师纪念已故秦嘉贡老师的散文;来威师几天,就在学校团委举办的《闪光的足迹》报告会上聆听了王老师介绍秦嘉贡老师的事迹,那时就对这样一位年轻又帅气的老师充满了钦佩和敬意。

王老师讲课语速不快,但颇有激情,不管是朗读还是背诵,王老师总是用饱满的感情调动激发学生的情绪,有时自己也沉浸在文章的感情中。记得他教授我们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王老师朗诵全诗的激情和气势,震撼了我们。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的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王老师那声声不息的呼唤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解放前苦难的岁月,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真正让我们体会到诗歌朗诵的无限魅力,以致在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汲取了王老师朗诵的艺术,不断丰富朗诵的技巧,提高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王老师不但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在诗歌和小说的写作上有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见解。在校园刊物《蓓蕾》上经常发表文章赏析和写作指导,有时在文学社举办文学讲座。对于王老师的文章和讲座,我是每期不落的阅读和听讲,语文学习上深受王老师的影响和教诲,期间写作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曾多次受到王老师的好评。记得有一次,王老师布置了一篇反映师范生活的作文,当时,我根据身边的人和事,写了一篇《春归何处》的短篇小说,王老师阅后大加赞赏,为我写下了一整页的评语,并且鼓励我写出第二稿、第三稿……由于当时我认为再改也不过自己欣赏罢了,所以没放在心上。后来王老师问起这件事,我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王老师失望了。现在想来,由于自己的懒惰,竟辜负了老师的厚望。

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前排中间为王振全老师,右四为班主任于晓波老师)

2004年4月,我们全班同学在邢台市蓝天大酒店举办毕业十五周年聚会活动,王老师应邀参加,这是我毕业十五年来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此时他已调到邢台市教育局负责《邢台教育》的编辑工作,我们为王老师事业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

威师的学习生活转瞬即逝,回首三年来,我深深的感激我的二位语文老师,他们作为我的语文学习引路人,把我从一个天真幼稚的初中生,培养成具有一定文学基础的爱好者,他们的谆谆教导像绵绵细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引导我走进那神秘莫测的语文天地,并且让我爱上了写作,为我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领我走向新的人生道路。是文学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是写作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我不断收到写作的馈赠,不论在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在我现在从事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语文和写作与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她让我一步一步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并且我因为写作的获得感到自豪和骄傲。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一晃离开学校三十二年了,我们长大了,成熟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可我们的老师却渐渐老去,他们有的调离了学校,从事其他工作或事业,有的已退休安享晚年,有的老师仍然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们默默无闻一生,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洒在了教育园地,经年累月,生生不息。作为学生,不论我们身居何地何位,老师的教导都将永记脑海,老师的风范也将铭记心中……

最后把一首小诗献给老师,作为这篇忆师文章的结语。

离别校园三十春,

良师教诲常记心。

课堂春风化丝雨,

杏坛丹心育新人,

犹忆经年知遇情,

未忘当初哺育恩。

今撰拙文抒胸臆,

桃李芬芳不忘根。

中师老师,我一辈子要感谢的人


作者简介:秦庆杰,男,生于1969年7月5日,河北省南宫市段芦头镇秦庄村,1986年9月入河北威县师范学校160班学习,1989年7月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先后在南宫市段芦头镇中、段芦头中学担任班主任及中学语文教师二十年,2011年5月开始先后在南宫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南宫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南宫市行政审批局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南宫市   邢台市   威县   中师   老师   红楼梦   蓓蕾   教法   师范学校   河北   美文   诗歌   师范   语文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