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绵延千余年,多少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达成心愿,从这里起步,踏上人生的巅峰,实现学而优则仕的梦想。

作为古代文人仕途进阶的唯一途径,李鸿章也不例外,从进京考试那时起,已经勾勒了自己的人生蓝图,他的这份豪气,已经注定非寻常的书生可比的。


李鸿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并在那里长大成人。父亲李文安在京城做官,曾经担任刑部侍郎等要职。他希望他的子女也会追随着他的脚步,像他一样为朝廷做事,享朝廷的俸禄,将来功成名就,可以荣耀乡里。

李鸿章在父亲的殷殷期盼下成长起来了,他仪表堂堂,据说身高近两米,目光总是炯炯有神,充满活力和青春的朝气,不仅如此,文章和见识也出类拔萃。

1843年,二十岁的青年李鸿章顺利入选优贡,接下来他要准备正式入京,听从父亲的安排,要参加第二年顺天府的乡试。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来自各地民间的读书人,寒窗苦读十余载,奔赴京师之地一决高下,但是顺天府乡试录取者的比例极低,竞争也很激烈。此番别家离乡赶赴乡试的人,各有各的心态,或忐忑不安,或焦虑彷徨,或意气风发,或志在必得。李鸿章此时和千百个读书人一样,怀揣着梦想踏上了赴京的旅途。

李鸿章并非两耳不闻天下事,只读圣贤书,一心应试的文人,他是心怀天下、满腔抱负的读书人,他自然清楚当时的国内形势,此前一年的8月29日,清政府屈辱地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样的大事情,身在安徽的李鸿章不可能不为之所动。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透过《南京条约》,李鸿章还看不清楚清王朝的整个体制已经腐朽无力了,在他眼里,那是官员个人的能力不济。江山代有才人出,朝廷的危机需要更多有学识、有能力的人为它效劳,这将是个人的机遇和舞台。

刚刚二十岁、胸怀大志的李鸿章恐怕还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坐上这样的谈判桌,扮演一个屈辱的外交家的角色。他想象的自己,是有血性有能力、有经世纬国之才的。


在从安徽去往京城的漫漫途中,他想着家事国事,想象着自己的未来,想象将来为朝廷效力的那一天,于是慷慨陈词,写就了十首组诗,其中第一首最能体现他的志向和心声,也被世人最为称道,我们就来看看第一首的内容:

入都 · 其一

(清)李鸿章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钩,是一种兵器,形似剑而弯曲。春秋时吴人善铸钩。古人提起疆场建功立业,总爱以“吴钩”来指代。“丈夫只手把吴钩”,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百尺楼”此处借用三国的典故,陈登的事例。引用此事表达入都求取功名,不只为一己之利。“意气高于百尺楼”者,认为自己有经国之大志,有胜于当年陈登。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以问为答,极为豪迈,青史留名,有当仁不让的自信,万年之久,如此不朽!作者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声名远播,影响力之大,有志气封侯拜相的气概。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随途骥”指跟从乡试胜出的一班才俊,“定须捷足”则言自己必捷足先登,自己一定要奋力争取,此时无心悠闲,观赏风景看水鸥逐戏,言辞间看出这是一个自信而有为的青年。

“笑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芦沟桥在京都西南,是京都的要道,李鸿章等许多进京考试的书生都要经过这里。“瀛洲”,是指传说中仙山。当年唐太宗为网罗人才,曾专门设置文学馆,命房玄龄等十八名文官为该馆学士。太宗常常入馆和他们谈论政事,研讨典籍;为这些学士画像、作赞,题写名号,世人很是羡慕称道,就把能选入文学馆,看作莫大的荣幸,比作“登瀛洲”。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这一句是说进京赶考的人多啊,有几人能此到达”瀛洲“呢?“笑指”、“几人”用词轻松且含蓄,自信又不过于张扬。暗含着自己此番入都,定当斩获殊荣的决心。

这首诗听完,能感受到青年李鸿章满满的自信,充溢着豪气,大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意味。特别是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这种豪情,这样的壮志,岂是一般泛泛书生可以比拟的?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这首诗彰显了青年才俊李鸿章睥睨一切的雄心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此时他的人生画卷还没有完全打开,社会舞台上还没有出现他的名字。面对着未来,他还是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就是渴望建功立业,期冀青史留名。

1844年,李鸿章顺利地在北京考上举人,1847年他24岁时又考取了进士,1851年,李鸿章完成了在翰林院的研习,选入翰林院任二等编修,从此开始了在朝廷供职的生涯,这里距离他心目中的“登瀛州”已经很近了,他在一步步向着自己的理想出发。

之后的李鸿章,职业生涯一路向上,有幸被曾国藩赏识,拜其门下,被曾国藩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培养,他平定太平天国,灭长毛灭捻匪,组淮军办洋务。创办各种新式学堂,派人到欧美留学。

随着一步步升迁,他掌管了清政府的军事、外交、经济大权,是清末最为显赫的人物。受封一等肃毅伯加太子太保,官至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死后又晋封一等肃毅侯赠官太傅。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他这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实现了他早年的誓言“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也达到了他心目中的“登瀛州”,被慈禧太后所倚重,称他可以“再造玄黄”,是可以改天换地的人物。

但是可惜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李鸿章遭遇的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的局限不足以应对这场考验。仓促之下成为一代外交家,是建功立业还是千古罪人,个人声誉也都蒙在这些不平等条约的阴影之下。

李鸿章希望学习西方经验,游历列强国家取经,他是外国人最熟悉的清朝官员。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他是“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赞誉他是“东方俾斯麦”。但是同一时期,国内上下对他已经非议不断。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李鸿章接到任命,让他同庆亲王奕劻等人与八国联军代表商讨议和。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这个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彻底将清廷打入万劫不复,而此时的李鸿章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伴随着他外交生涯的是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真是一言难尽啊。

二个月之后,纵横政坛五十多年,78岁的李鸿章在北京溘然长逝。在他临终前,留下一首绝命诗,其中有这么一句:“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字字句句透着感伤与无力,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无奈。

仿佛是对自己当年豪情万丈入京的回应,“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是人生踏入社会的开启,“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是风云人生的落幕,对比起来看,更觉无限的苍凉。老迈之年充满伤感,他早已不复当年赴京途中的壮怀激烈。晚清时节,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垂暮之年李鸿章仍然试图撑起将倾的大厦。可惜生不逢时,无力回天。可叹人这一生啊,意气风发地来,悲怆感伤地去。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称“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经世之才需要时代的大舞台,否则代表一个弱国去外交,去争取利益,即便你能长袖善舞,又能博得多少掌声呢?又能抗争几何呢?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梁启超和他是同时代的人,虽然政见不合,但是也有一些交往。之所以要为他写传记,是因为晚清政坛那几十年无法绕开这个人物,国家大事里都有他的参与,他的地位在那个时代不容小觑。

关于李鸿章的个人品格与能力,梁启超是怎么看呢?他认为李鸿章是“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这样的断语一针见血,但是回首再看那个二十岁青年的豪气和志气,两相对照,是不是更让人唏嘘呢

盖棺论定,梁启超是纵观其一生来评判,而且同时代的人对他也多有怨言,但是在兵临城下的处境里,谁处于他的位置也未见得处理得更好。

初出茅庐的李鸿章,奔赴人生大考前口出豪言,五十年后是否兑现?

只能说他个人兑现了当初豪气冲天的誓言,作为晚清重臣,五十年风云载入史册,登瀛洲,觅封侯,平步青云,但是个人的发迹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身处在封建王朝的末端,在即将沉没的大船之上,个人成功的意义在国家悲戚的命运面前也不值一提,李鸿章到底不是一个造时势的英雄,所有功过是非还是留给后人评说吧。

如果喜欢文字,欢迎点赞分享。偶然一阅,常来看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一阅而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翰林院   手把   芦沟桥   乡试   人生   建功立业   晚清   初出茅庐   读书人   里外   豪气   朝廷   条约   考前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