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散文·随笔)

麦子熟了(散文·随笔)

一日,老家的小伙伴发了一张麦子金黄的图片,引起了我无限的回忆。


许久没有回家收过麦子了,久到记不起上次是什么时候。看着这成片成片的麦田,真想飞奔回家,和家人一起收割。


说起夏季的麦收,可讲的可多了。


小时候,麦收前,家人总会选一块空地,草锄掉,再用驴拉着石磙一遍遍的把地面碾平。接着便是修理、添置农具。记忆中,父辈们总要把一众农具拿出来检查修理,接着便是坐在凳子上逐个磨镰刀刃。


麦子一熟,热火朝天的麦收便拉开帷幕,田地里到处是割麦子的人。都说“收麦如救火,龙口把食夺”,这对于农民来说绝对是一年中不误农时的最大挑战。那时,天还没亮,父辈们便拿着磨好的镰刀出发了,等到日上三竿,才得闲回家吃早饭,忙起来的时候,直接由家里大点的孩子做好了送到田间,坐在地头的树荫下草草地填饱肚子。


以架子车为运输工具的年代,父辈们可谓含辛茹苦。白天,他们在炎炎烈日下马不停蹄地割麦,扎捆。傍晚他们才用架子车一车一车地将麦子往自家的场上拉,一亩地便要拉好几趟。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参与着拉麦的事,大人前边拉,我们后面卖力地推。在机械化落后的岁月,人就是最大的机器,超负荷的架子车在麦田里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车轮印,而父辈们的肩膀上则勒出了深深的血痕。


为了抢时间,都是一边收割一边碾,有时中午也会在麦场上忙个不停。我犹记得,太阳底下,爷爷戴着草帽,脖子上挂着毛巾,手里牵着驴,驴拉着石磙,一圈一圈的碾麦子的情景。偶尔停下来还要翻场,再接着碾场。等到麦子碾出来了,便是起场、麦秸摞集、推场、扬场,麦子装袋运回家后才算告一段落。这场上的一系列程序我都尝试过,干得最多的是帮大人撑口袋装麦子。


我最喜欢的是扬场,看着大人把麦子扬上空中,趁着风,麦子和麦壳便会分家,落下来的就是麦子一堆,麦壳一堆,我感觉大人的手似乎有魔法,很神奇。


扬场时还需要一个人拿着大扫帚将麦粒上的长麦秆扫向两侧。一次扬场可能需要一两个小时,扬完场的人往往脏的不堪入目。麦芒落在身上,夹杂着汗水和灰尘,别提多痒了。


扬完场,装好小麦,麦场便是孩子的天下,欢快的叫声洒满了整个场地。翻着跟头;绕着场地跑圈圈;或是趁着天黑前拿起大扫帚扑蜻蜓;胆大一点的还会跳到麦垛上躺一会,软软的,可舒服了。大人们也不会担心磕着碰着,谁家的孩子不是这样“疯”着长大的?


当年的麦收学生都放忙假的,因为大家收麦子,老师也要收麦子。于是,麦收一到,大小孩子都忙了起来,大孩子帮着收麦、推车、翻场,小孩子拾麦穗,搞后勤,如送水送饭等。


那时家家都不富裕,唯有勤劳耕耘田地才是上上策。于是,麦收时,母亲便说,哪块地割完了,就去拾洒落的麦子,积攒一起,换油条吃。一听可以换吃的,别提拾的多欢乐了!这块地拾完,跑到另一个场地接着拾,还会和小伙伴比比谁拾的多,想想也真是单纯呀!渐渐地长大,我也有了一把镰刀,学着割麦子,捆麦子,虽然很热,但不知为何干得很得劲儿!又大了一点,我开始在家做饭,总之,一切为了麦收,一切为了家。


这样想起来,我当时也不过十来岁的年纪,因为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不得不长大吧!


麦子收回家,还不能全部装进自家的粮仓,每家还要根据田地多少人口多少,留一部分到镇上交公粮。大多时候,都是邻里几家邀着一起,路上有个伴,相互照应着,一去就是半天,遇到很多的时候,傍晚才能回到家,筋疲力尽的,别提多累了!


当时不明白,辛辛苦苦收的粮食为什么要上交给国家呢?现在明白了,而且现在也不需要交公粮了,国家富裕了嘛!


经过时代的变迁,收麦从手割、拖拉机割到现在的联合收割,先进的现代化机器取代了人力,越来越省事,越来越方便。但儿时的那些快乐场景也一去不复返了。


麦收见证了中国农业一步步的发展变化,记录了父辈们勤劳务农的艰辛岁月,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抹不去的乡情记忆!


作者:张艳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麦子   石磙   架子车   公粮   农具   镰刀   扫帚   成片   父辈   场上   田地   美文   勤劳   场地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