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将世界观赋予人的价值当成了自我价值

媚俗,将世界观赋予人的价值当成了自我价值,人刚生下来,是不会因为处于什么政治体制,家庭环境,收入水平……而感到荣耀或耻辱的,因为这种东西表现出的喜怒哀乐都是媚俗。

个人感觉,书中唯一不媚俗的就是爱,主角之间的,还有和狗之间的。或许,在作者眼里,布拉格之春后的城市,支持/反对,抨击/赞同,都是一群媚俗者的闹剧罢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将世界观赋予人的价值当成了自我价值

但是,在作者的文字中,轻或重,孰是孰非,并未有判论。每个人心中各自有自己的标准,每个时期每个人都在生命的轻与重中来回转换。其实正如中国易经中提出的观点,一阴一阳谓之道,有阴就有阳,有阳也会有阴,才是常道——自然。每个人最后的结局都是一死,但过程如何,各有不同,在人生的路口,轻与重各自选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将世界观赋予人的价值当成了自我价值

而卡列宁对于特蕾莎是她的所有对爱的幻想,是她对伊甸园的回忆,是她的牧歌,也是她一直以来的追求而不得。她渴望着得到托马斯全部的爱,渴望托马斯给予她牧歌的世界,这是对幸福的渴望,同时也是对重复的渴望,所以她注定得不到。她的一生都在追寻牧歌的世界,却一次次在煎熬和噩梦中被现实击溃,布拉格,苏黎世这些现实的世界已经是她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她最后的希望与挣扎是逃离到乡下,那个她认为是伊甸园的地方,一个本以为是她牧歌的世界,却也只有卡列宁是她的陪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将世界观赋予人的价值当成了自我价值

所以,她意识到了,她得不到的托马斯的牧歌世界,但她真的放弃她的牧歌世界了吗?我想没有,不然为何会有那个与托马斯飞机之行的梦,在那里,托马斯被枪杀变成为一个小兔子,一个她可以永远抱在怀里,永远拥有的小野兔,一个让她消失恐惧和忧虑的小动物,这是另一个卡列宁吧,这是托马斯的牧歌啊,所以这难道不是对于特蕾莎对牧歌这样虚无世界的讽刺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将世界观赋予人的价值当成了自我价值

最后,回归现实,当她突然意识到托马斯老了以后才开始确信托马斯对自己爱的付出,而自己一生却都在质疑和渴望他的爱,她愧疚了,可是真的愧疚了吗?还是她已经意识到托马斯已经老了,已经完全属于她了,她的牧歌世界告诉她得到了托马斯的一切的爱?所以以我的观点来说卡列宁是作者对于牧歌世界的讽刺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苏黎世   托马斯   易经   布拉格   荣耀   生命   孰是孰非   牧歌   列宁   世界观   伊甸园   美文   愧疚   观点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