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清明节怕是所有节日中非常特殊的一个了。这一天如果有人祝福“节日快乐”或者说“我们去过节了”,怕都会引起大家的不适。

一个祭奠死者的节日,活人怎么过呢?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其实,清明早先并不是这样的,而只是一个节气。而寒食节,才是正经的人们不能生火吃热食的节日。

说到寒食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来源于周代的禁火制,但毕竟那个时代考证毕竟困难。因此更流行的是另一种说法。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快要饿死的时候,被介子推割肉救之。

后来晋文公成为霸主,要报答介子推,介子推推辞不受。为了躲避,还带着母亲躲进了深山。

重耳为了逼介子推出来,就放火烧山(春秋时期的人们脑回路比较单纯质朴),结果把介子推和母亲都烧死了。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介子推母子被烧死

重耳自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命令所有人不许生火。

不能生火自然就不能做饭,就只能吃冷饭了。寒食节就此诞生。

那为什么寒食节还流行扫墓呢?

这要说寒食节之前的一个节日:上巳节。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上巳节

上巳节也是农历三月,三月初三,传说是纪念黄帝的。上巳节是一个轰趴型节日。这个节日的功能是招魂辟邪,那个时候人们相信柳条能驱邪,因此就成了上巳节重要的佩戴,人们会编柳条,戴在身上,有点类似端午节的五彩线。

上巳节有很多活动,我们熟知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引以为流觞曲水”的曲水流觞,就是上巳节的活动之一。道教流行之后,三月初三还是王母娘娘的生日,因此还有蟠桃会的活动。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曲水流觞

上巳节招魂,自然少不了巫师,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驱邪,洗澡,据说能洗掉晦气。

洗澡嘛,就会产生很多不可描述的事情,因此上巳节是一个集各种功能于大成者的节日。

但是人们会有一个感觉,热闹之后就有些空虚,繁华落尽尽显落寞。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扫墓

人世间越热闹,散场之后就越伤感,人们会想起那些已经不在世上的人们,无法见证、分享这种热闹。

于是在上巳节结束之后,正好寒食节也不能生火做饭,人们吃冷饭心情沉重,就来到墓前扫墓、祭奠。

唐代的时候,人们对寒食节的不满让寒食节的时间大大缩短,仅为三天,即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而小寒食这一天,经常就在清明前后,要么就正好是清明,要么后一天就是清明,总之距离清明很近。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清明是踏青郊游的好时节,正好清明时候也适逢寒食节结束,因此人们去郊游的心情也比较愉悦。

时间长了,清明的踏青郊游就涵盖了整个寒食节。毕竟人们的本性来讲,还是喜欢愉悦的,不喜欢悲苦的氛围。

于是寒食节就集合了扫墓和踏青郊游的活动。

到了宋朝,寒食+清明的组合风头,甚至盖过了上巳节,毕竟人类历史越发达,巫师那一套就越远去了,小打小闹弄个巫蛊之术还可以,全民驱邪已经不太流行。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朱熹

但宋朝呢,是对“欲”比较警惕的,我们熟知的“存天理,灭人欲”,当然,这句话在朱熹的思想中另有深意,有机会详述,但却是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于是不可描述很多的上巳节就更没落了。

而人们过寒食节,更重要的是清明游玩踏青,时间久了,寒食节的地位也没落了。

毕竟没有此岸世界的欢乐,人们哪里会想到那个世界的悲苦呢?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杜牧清明问“酒家”

明清的时候,上巳节基本消失,寒食节也不在了。

但对祖先的祭奠还是要在的(我们为什么要祭祖?),于是清明节就兼具了上巳节、寒食节的部分职能,这个节日里要扫墓(寒食节),踏青(清明),佩戴柳条(上巳节)。

清明节的来历:从狂欢到扫墓

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清明节的形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王羲之   清明节   寒食节   曲水流觞   介子   朱熹   柳条   生火   悲苦   宋朝   巫师   来历   美文   清明   热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