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引言:生命就像是漂泊于黑暗海流的孤舟,最终都会抵达名为死亡的灯塔,这种不可逆的结果是生命的规律,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又依依不舍。


文章的开头,小编想问答大家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当你或你的家人即将停止呼吸,你会希望一直靠插管和机械供氧维持生命吗?如果手术之后你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和静脉营养注射,你能接受吗?

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自己有这么一天的话会选择安然的离开,如果家人的话就选择尽力治疗来延长寿命。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有意思的奇异小故事

小编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灵异故事,一位单身母亲早年丈夫不幸遭遇意外而独自抚养三个孩子,三个孩子都长大成人之后,本到了该享清福的时候身体却每况愈下,经过多方治疗都无济于事。

起初母亲是不愿意去治疗的,对于节俭了一辈子的她来说,去医院的开销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她也觉得自己已经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算是完成了“任务”,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后来三个孩子不知道从哪听说有个偏方可以延寿,那就是“吹寿”。听村中一个学过术的人说,每年由至亲吹寿烛,寿烛可将至亲的寿命转接给母亲,每年吹一次,一次可以转接给母亲一年的寿命。

三十年后老大儿子今年已经快七十了,前不久刚住院回来,虽然嘴上不说但身体真的有些吃不消了。老大的媳妇对丈夫的身体表现的非常担心,说若母亲本来有这寿命,哪怕活到一百多,她也会尽心伺候着。可如今,要折子女的寿,以前那是应该,如今已经九十也算是高龄了,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然而她的话还是有点用的,在吹寿的时候老三的女儿先提起了父辈都年事已高,并表示可以让孙辈代替父辈吹寿。

母亲听后眼睛一直盯着一帮子女,说也知道三个孩子为了自己这么些年的作为,也算是十分孝顺了,整整三十年也算是够本了。话虽如此,但她却不断唉声叹气,眼神一直在孙辈们身上转着。

(故事的结局有些不太美好就不跟大家讲了,想知道的话可以在评论区中互动,后期专门更新一篇)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整体故事讲的虽然是个灵异故事,但其中对于生死观念的概述还是非常精准的,很大程度是母亲做的太过了,从起初的认命,到最后的情感绑架。

同时,三个孩子起初因为没能让母亲享福而愧疚,最后骑虎难下为了孝道不得不继续苦苦维持,这也正是跟咱们一开始的问题一致,是否选择放弃?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想过,因为死亡是一个敏感又忌讳的词。然而有一个事实,那就是无论医学水平多么发达,人类都无法战胜死亡。

与世界告别,最难

如何面对死亡,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去触及的问题,就算你已经做好了与世界道别的准备,你的家人也不会让你轻易离开,他们会动用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来为你延续寿命,不管你以什么方式活着,只要你还没有被医院宣判死亡,那你就能永远“陪在家人身边”。

其实不单单是家人,当死亡降临时我们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好准备,去好好的跟亲友跟这个世界告别。更甚者,就连小时候问已经去世的人去哪了,家人都是讳莫如深不让我们追问。

可见,与世界告别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赛恩斯曾说“怕死比死更可怕”。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是怕至亲离世带来的“种种”,要比死亡本身更加可怕(小编就不方便明说了,因为有时候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会被冠以不孝)。

现在很常见的一幕是,当我们身边的至亲老人身患重病时,家属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无论花多少钱都要治疗。正因为患者和家属这样的执念,让绝大多数老人都没有做好告别世界的准备。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在衰老和死亡这个命题上,以前我们医疗落后的年代,老人几乎都是在家中自然离世。而现在的老人几乎都是在医院里离世,被一系列的治疗搞得神志不清,根本没机会和最爱的人好好告别。有时就连一个眼神都成为了奢侈,留给家属的只是医生的一句‘人走了’。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在于患者和家属对于医治的态度。很多医院都是这样,他们兢兢业业的救治病人脱离死神,他们总是担心自己做的太少,而不是做的太多。(个别案例除外)

他们会做过多的抢救和干预行为,有时候明知道一个手术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走向死亡的结局,但他们仍然愿意去尝试,仿佛没有做出最大努力,就没有尽到做医生的义务。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虽然目前来看以上那些做法都没错,但对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打击往往更大。

当然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不去救治患有重症的亲人,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这个问题,如果说患者有被治疗痊愈的条件,那么还是要全力治疗的。咱们还是用实例来说明吧。

过度治疗

我朋友的父亲得了脑梗,还是比较严重的那种,当时家人为了这个病求医问专家东奔西跑,没三天一个个都累脱了相,在医生一遍遍的通报患者病情中,他全家人都陷入了悲痛彷徨。

在他父亲被推进ICU的第十二天,医院联合科室的一个神经外科的医生半夜将我朋友叫到了跟前,当时正好我也在,听那个神经外科的医生说,患者现在还没脱离危险期,而且处于半昏迷状态,一直用着药物维持。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要我朋友考虑是不是要进行手术将堵塞瘀血排除,大致因为淤血过多虽然一直用消炎药保持,但是一旦淤血量变大压迫脑神经,患者就有生命危险了。而这个手术就是把头骨拿掉一块,让持续肿大的部位可以往外凸,避免压迫脑神经。

这一消息,让我朋友一家人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但我朋友的母亲听说有生命危险就怕了,跟医生说要做这个手术,生怕一个晚了正如他所说有生命危险。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最后,我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我朋友决定选择保守治疗,不动手术。因为动手术后不论痊愈与否,患者后半辈子基本就失去了自主行动能力,同时手术虽然不担心压迫脑神经,但因为有用脑梗的药有失血过多的风险。

而保守治疗虽然有压迫脑神经的可能,但如果现在做手术就要停掉药,万一准备手术期间脑梗突发,病人就有生命危险。

与这个世界最好的告别(上)

两相结合后,我朋友决定了保守治疗,医生只得悻悻作罢,放弃了手术的打算。结果就是他父亲这个期间没有发生淤血和肿大,顺利度过了安全期。

这既是典型的医生嫌自己做的太少,希望能出上一把力,不考虑之后这家人的生活状态,自己尽力挽救一条生命就好。


结语:篇幅有限,未完待续。其实小编在写这个题材的时候也有过犹豫,因为其中很多现实是被我们默认但不被揭露的,很容易触及人们的心理禁区,不过既然写了,那咱们就由浅入深的解读衰老和死亡,该如何好好的告别!后边可能会揭露更多的现实和讽刺,喜欢的话就点个关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孙辈   脑神经   淤血   至亲   这个世界   美文   家属   寿命   患者   家人   手术   老人   母亲   医生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