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一篇国学经典:《六韬》之文韬(一)文师篇


每日读一篇国学经典:《六韬》之文韬(一)文师篇

多读书,读好书,每日读一篇古文经典:

《六韬》一般认为是姜太公所著。《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名望,吕氏,字子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子牙。初事纣王,去隐北海,后归周,为文王师。武王嗣位,以为司马,号师尚父。既克商,封于齐,以侯爵就国。

《六韬》对前代的儒家、道家、法家也做了兼收并蓄,儒家的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必信,都加以吸收和包罗。其中《文韬》论治国用人,《武韬》论用兵之道,《龙韬》论军事编制,《虎韬》论特殊作战、武器阵型,《豹韬》论战术运用,《犬韬》论指挥训练。

现在来看经典不但能够从字里行间穿越千年,与先贤一起领略中国历史文化的底蕴,而且其中智慧还是可以学习借鉴,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多读书,读好书,每日和我一起读一篇古文经典,丰富自己的智慧,享受古文之美。


每日读一篇国学经典:《六韬》之文韬(一)文师篇

《六韬·文韬》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卜曰:田与渭阳,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候,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

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

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

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

太公曰:钓有三权:等以权,死等一权,官等一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张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之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诲,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

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比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命之诏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通篇译文:

周文王要去打猎,一个叫编的史官告诉他占卜的结果说:大王应该在渭水北岸田猎,将有大的收获。得到的不是龙不是螭,也不是虎不是熊。卦象显示,您会得到一个公候,他是上天赐予你的老师,让他来辅佐您昌盛,恩惠还会延及到您三代帝王子孙。

周文王说:这卦象真的准确吗

史官编说:我的太祖畴为大禹占卜,然后让大禹得到了皋陶这样的名士,就像我今天给您占卜一样,你也会得到一位像皋陶一样的名臣。

周文王于是就斋戒三日,出门就乘坐打猎时用的车具,骑着打猎时用的骏马,亲自到渭水北岸打猎,结果就看见姜尚姜太公坐在茅草丛生的河岸上钓鱼。

周文王恭敬的走到跟前问太公:你喜欢钓鱼吗

姜太公说:我听说,君子以实现他的志向为乐趣,小人以做他的事情为乐趣,现在我在这里钓鱼,和他们很相似。

周文王说:为什么说很相似呢

姜太公说:钓鱼有三种权术:用鱼饵钓鱼,如同用厚禄收买人心,用鱼饵钓鱼,就像用重金收买死士,用鱼饵钓鱼,就像用权位招揽人才。只要是垂钓,目的都是一样,为了得到鱼,但其中的道理十分深远,但是从中却能推论出天下的大事。

周文王说:我愿意听您说一下里面的含义

姜太公说:水源深,水才可以流动,水流不息,鱼便可以在水中生存,这是合情合理的。树根长得旺盛,树木才可以长得枝叶繁茂结出果实,这也是和情理的。君子之间情意相投,才可以亲密的合作,亲密合作就可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这也是合乎情理的。用来交流的语言是实情的文饰,能说出深层的实情,才能够让实情做的更好。现在,我毫无遮拦的说出实际情况,您听了之后不会讨厌我吧

周文王说:只有心怀仁德的人,才能够接受耿直的谏言,才不会厌恶所陈述的实情,我当然不会反感

姜太公说:钓鱼的线绳很细,但是鱼饵却很明显,小鱼就会上钩。钓鱼用的线适中,鱼饵的味道又很香甜 ,那么中等的鱼就会上钩,如果钓鱼用的线很粗,而且鱼饵肥硕,那么大鱼就会上钩,被我们钓出水面。人们拿国家的俸禄,就会服从于国家的君主。所以,用鱼饵钓鱼,鱼就成了我们的美食,用优厚的待遇招揽人,人们就会尽竭尽所能去工作,以家取国,国也可以被夺取,以国家来赢得天下,天下就可以完全被我们占有。哎呀!我看是漫长而绵延不断,其实是有聚必有散,我看是沉寂幽暗而昏昧不明,然而他的光芒却可以照亮很远的地方。真是微妙啊!圣人的德行,总是以独有的德惠施与他人。感到喜悦啊!圣人的思想,使人们各归其处,从而确立凝聚人心的办法。

文王说:怎样才能建凝聚力,怎样才能让天下归心呢

姜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够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者,就可以得到天下;如果独自占有天下人的利益,那么就会失去天下。天有时运的变化,大地有财富的衍生,能够与天下人共同享受天时和地财的,就是仁义的人;仁所到之处,天下的人就会归到那里。免人之死,解决人的难处,救人在患难之中,接济人正急需的时候,就是德;德之所到之处,天下人都会归向那里。与天下人同喜同乐,同喜爱同憎恶,就是义的表现;义之所在之处,天下的人都会奔向那里。凡是人都厌恶死亡,而以生存为乐,都喜好德而驱赴利益,能为他人某得利益的,就是有道,道之所在之处,天下人都会归附那里。

周文王再次拜说:真是太对了,我怎么敢不接受上天的诏命呢?于是和姜太公一起乘车回去,并且封姜太公为国师。


每日读一篇国学经典:《六韬》之文韬(一)文师篇


个人感悟:

这一篇《文师》讲述的是周文王面试姜子牙的谈话,很清楚的讲述了周文王封姜子牙为国师的事件经过。

首先周文王的求才心切是很明白的,而且在听说渭水边能遇见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时,态度是非常虔诚的,这一点从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就能够看出一二。

然后遇见姜子牙后,两个人谈话间,姜子牙相对比较耿直的表述,周文王不但没有怪罪,反而更加欣赏姜子牙的才能。这足以说明周文王是一个明君,是一个贤君。这既是姜子牙对周文王这个老板的试探,也是自己才华的展现。所以有才华固然重要,遇明君更加重要。

在姜子牙确定周文王正是自己要找的明君时,就大胆而且观点明确的叙述了自己的治国观念,这一点表明了,有才华,就要向对方积极的展示出来。当周文王确定眼前就是自己要找的治国名臣时,不但对姜子牙的耿直言论不反感,反而对姜子牙更加欣赏。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不但要听他人对自己的褒奖,刚要听他人对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让自己达到理想。

文中姜子牙阐明了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如何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也阐述了如何管理人才,和怎样治理国家。

用到现在的生活中,就是能够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者,就可以得到天下;如果独自占有天下人的利益,那么就会失去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最后周文王直接把姜子牙接进宫去,而且直接封为国师委以重任。这也说明了周文王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不拘一格,任人唯才,提拔人才。只要是有能力的都加以提拔任用,这样以来,不但得到了人才的辅助,还能得到天下人才的归属。

所以,我们如果想要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业抱负,必须要招贤纳士,广开言路,虚心请教,不不耻下问。遇见能力非凡的人才,我们不但要委以重任,更要有三顾茅庐的虔诚之心。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一个强大的团队,才能够在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大禹   儒家   史官   都会   国师   鱼饵   太公   耿直   实情   古文   圣人   国学   美文   君子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