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六韬》之文韬(五)眀传篇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传承,阅读顾问部经典,领略古人的智慧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六韬》,希望从中学习先哲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六韬》之文韬(五)眀传篇


《六韬·文韬·明传》原文: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

曰:呜呼!天将弃余。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道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者昌,欲胜义者亡;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


古人的智慧《六韬》之文韬(五)眀传篇


通篇译文:

周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姜太公,太子姬发就在病床旁边。

周文王说:哎呀!上天要抛弃我了,大周的江山社稷就交付给你了。如今我想师法极致的治国安民之道,把它明明白白的传授给子孙后代。

姜太公说:大王您想说什么呢?

周文王说:古代圣君治国安民之道,兴起的原因,终止的原因,可以讲给我听一听吗?

姜太公说:见到国事良好就松懈,时机到来却迟疑不决,明知不对却安然处之,这三项,是造成道终止的原因。柔和而平静的修养,恭谦而敬慎的待人,强弱兼济的接物,有容忍有刚正的处理政务,这四项,是引起道开始兴盛的原因。所以,义理战胜了欲望则国家就会昌盛,欲望战胜了义理则国家就会消亡。敬慎战胜了懈怠那么就会顺利,懈怠战胜敬慎,那么就会消亡。

古人的智慧《六韬》之文韬(五)眀传篇


读后感,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所以要在自己境遇好的时候,应该保持警惕之心,不能因为一时的得意而忘乎所以。

当时机成熟的时候,要当机立断,避免优柔寡断。一定要把握好机会,不能因为自己瞻前顾后而错失良机。

当错误或者损失发生的时候,要镇定自若,不能因为一时的失利而萎靡不振,要在失败中找到原因,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

刚柔并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事物的发生和判断都要以事实为根据,用理智的头脑和公正的方法来解决当下的事物,不能一时间头脑发热,莽撞而不计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治国安民   迟疑不决   严以律己   智慧   刚正   义理   社稷   懈怠   美文   太子   古人   时机   事物   欲望   错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