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作者:岳恒俊 广宁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岳恒俊广宁

解放军122师,在共和国的军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父亲曾是这支光荣部队的指战员,我便是生长在这个部队大院的子弟。子弟众多,父辈转业,革命后人遍布大江南北,又常常相聚于122师这面军旗下,佼佼者刘粤军上将,便是高我三届的学长,子弟们中的翘楚。

回顾122师英雄部队的战斗历程,让后人感慨不已。解放战争时期,122师的前身是4纵11师,参加了保卫本溪、鞍山、新开岭、四保临江、辽沈、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战斗,涌现出英勇善战模范团(364团)等英模集体和个人。


塔山阻击战,惨烈至极,令前辈永志不忘,几十年后,4纵7位开国将军安葬塔山,有几多父辈,离世后,嘱托儿女,要魂归塔山。塔山陵园,已成为122师子弟的精神高地,是每年必祭的所在。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49年1月,122师参加包围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后,担负北平市警备任务。3月25日,364团等41军部队,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检阅,成为军人最高荣誉。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47年秋,父亲参军四纵1O师29团,打塔山、围北平、剿广西,一路南下,从北打到南。解放初,与战友张国信等20余人来到41军电训队,成为41军第一批报务员。随后,父亲一直工作在军通信部门。1958年8月,来到122师通信科履职,不久,我来到世上、来到122师大院。1960年,共和国困难时期,父亲又履职364团这支英雄团队,那时候,同班同学林玲的父亲林学诚是部队长。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全国解放后,1953年7月,参加东山岛战役。从此122师驻防南粤大地,这些魁梧的北方汉子开始了思乡的军旅生涯。一批汕头姑娘,走进官兵们的生活,成为我同学的母亲,南北结合的后代,聪明、漂亮。

父亲戎马倥偬,风雨中、烈日下,追剿国民党残敌、肃清南粤沿海岛屿,打击美蒋特务。野营拉练、实战演习、威武雄壮的阅兵式。还有牛田洋农垦,支农、支左,备战备荒。南粤大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父辈们的足迹。

我的家,曾随父亲在彩塘、凤山、望海岭、莲塘、海康、湛江等地居住。居住地环境多变,依山而居,看日出日落,傍海为家,看潮起潮伏,造就了胸怀。体内流淌着四野不羁的血液,“大军仔”是方言尊称,真善美是风貌,从小便养成简约、不拘小节的风格。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62年122师奉命前往汕头牛田洋围海造田,围出7.8平方公里良田,成为牛田洋的开拓者。1963年开始粮食生产,翌年,牛田洋基地共生产原粮4.5亿斤,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作出了贡献。到1965年时,粮食已达亩产1190斤,超过粮食"纲要"。


那时候,我虽小,刚入读一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来到牛田洋垦区拾稻穗,老师节约粮食的教诲至今未忘。为晾晒刚下来的稻谷,在师司令部附近铺建了两个水泥大操场,成为我们滚铁环好玩的去处。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68年,122师调防,55军219师接过了这杆生产红旗,此外,2100多名大学生也驻进了牛田洋,与人民解放军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1969年7月28日,强台风正面袭击牛田洋,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抗拒地发生了 "七·二八"强台风(风力强达18级)袭击牛田洋时牺牲470名部队官兵和83名大学生的悲壮事件。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66年春耕时节,原359旅旅长、时任农垦部长王震将军来此视察,盛赞牛田洋是当年的南泥湾,并嘱广州军区将围垦牛田洋的事迹上报中央军委总部,引起中央军委高度重视。毛主席曾写信赞扬牛田洋,号召全国各地向牛田洋学习。“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牛田洋的精神原子弹》。这就是毛泽东于1966年5月7日在中央军委上报牛田洋生产基地事迹材料上所作的批语,即著名的"五七指示"。

此后改变千万中国青年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对干部变相劳改的"五七干校",都是"五七道路"的产物。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牛田洋,但牛田洋正是毛泽东"五七指示"的发源地。122师改变了自然,沧海变桑田,也改变了社会,上山下乡,从城市到农村。我在其中,却浑然不知122师创造出的人间奇迹,我平凡的122师,又那样的不平凡。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67年,文化大革命伊始,父亲主政122师通信营。麾下3个通信连队不含糊。通信一连,有总机班、骑兵通信班、摩托通信班。一长溜的马厩,饲养员住在房头,孩提的我,常常磨着饲养员要喂马的炒黄豆,然后,放着带有黄豆味的臭屁。训练日,驭手牵出战马,战马昂首扬鬃,嘶鸣悠扬,好不威风。幼时记忆中,一匹白色战马的铁链辔头,栓在避雷针杆上,恰遇雷击,白马王子倒地。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整个师部,要数通信一连的摩托车多,三轮的、双轮的,公事、私事都用它,我少不了坐着兜风。一位叔叔与营政委闹意见,半夜开摩托车到军区所在地广州告御状,半路被用大绳子拦下来。御状事件,惊动一路首长,对父亲的晋升,多少有些个影响。

通信二连是技术连队,官兵有些个文化和傲气。连队有两辆电台车,小的是苏联进口的嘎斯69、大的是解放牌汽车。野营拉练,通信营的队伍,浩浩荡荡。抄报纸、铅笔、转笔刀是我觊觎的物品,整个五年小学,就没置办过文具。那些电台、电键不敢动,倒是学会了摇马达。真巧,我入伍121师通信营二连,电台、电键成了手中武器。79对越还击战,我身背马达出境穿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摇转马达,重操旧业,让我想起儿时的故事。

文革中,营里有宣传队,二连自然是骨干,常与邻近的农场知青联欢,一来二往,二连帅哥与知青美女珠胎暗结,革命自有后来人。纸没包住火,恋情败露,帅哥退役,美女追到家,喜结良缘。

三连是架线连,营房的房檐下,挂着许多架线竹竿,训练时节,营区无人,我等抄起架线杆便走,用它钩干树枝,做家中炊事用祡薪。三连常年在外架设国防通信线路,军装和胶鞋磨损、破旧多,不如那两个连队官兵整洁。一旦回营区就热闹,杀猪宰羊会餐。有时候,叔叔们会带回来在高压线杆上掏来的老鹰雏鸟,那么大了还不会飞,每天,我要抓很多蚂蚱,它们还不停张嘴要食,嗷嗷待哺,养父不好当呀。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连队发放了很多文化用品,象棋、军棋不会下,乘人不备,将其中的总司令、军长和师长都揣兜,剩下一批下级官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干的,状告到父亲那,不得已,我才释放了那些将军们。木制羽毛球拍不少,我就是那时候学会了打羽毛球,操场上,无拘无束地挥拍。现在,到场馆打羽毛球,那球总是出线,不自在,底子里就不愿意受场面约束。

通信营依坡而居,独立营区,坡上有散落的桃树和梨树,花开时节,粉色、白色,蜂蝶穿梭,香气氲氤,满坡的浪漫。那景色,印在心底,再也不曾有过。营房后面后龙眼、香蕉、杨梅、木瓜,无人看管,果实熟在枝头,随手拈来。那时候的官兵,优良传统在身,无需约束,秋毫无犯。

每个连队都有自己的副业地、鱼塘和猪圈。猪圈煮猪食的大锅中,熟地瓜是口中美食,吃不了兜着走。用大头针做鱼钩,麻杆做浮漂,缝衣线做鱼线,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树荫下,巴掌大的鲫鱼,一会就钓了一盆,被父亲发现,掀翻了鱼盆,围着鱼塘追打姜太公。军人教子有方,打是亲骂是爱,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我茁壮成长。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68年10月,41军与55军对调防务,军部驻广东遂溪县合流,122师师部驻广东海康县(今雷州市),翌年11月师部迁驻遂溪合流。2个步兵团,于1969年3月至11月进驻湛江赤坎,其中365团驻赤坎沙湾,366团驻调顺岛,参与修筑赤坎军民大堤,围垦良田1.8万多亩。


那时候,父亲与很多同学的父亲,都在北京学习,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父亲从北京回到海康新家不久,于1969年初,与一批122师干部到海康县委支左。这期间,又迁居合流,父亲往返于支左地与合流新家,我和哥哥一直就读于师部小学。1970年下半年,小学毕业,举家搬迁至父亲支左所在地海康县,脱离部队大院生活,内心一片惆怅。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县城的初中,还没普及普通话。父母考虑,孩子们一直没有离开普通话环境,若听不懂方言,耽误了读书。遂决定送我们去附近的华侨农场学校上初中,那里说普通话。

两年的地方生活,我们渐渐适应语言,1972年秋,我和哥哥从奋勇农场学校转回海康县城读高中。初到县城,当地的孩子们围着我们转,稀奇地看着这些部队子弟和北方孩子,用当地语言喊着 “大军仔”。听不懂,误以为骂人,每当听到“大军仔”的方言,就很反感,敬而远之,与当地同龄人,没有建立鱼水关系。


一直在部队大院生活,说着普通话,颇有优越感,仿佛自己也是解放军队伍中的一员。冷不丁离开部队大院,来到地方,变成老百姓,这个不是呀。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72年末,中央决定取消三支两军。我回部队大院的梦想,在中央军委的支持下,奇迹般圆梦了。74年,我随父亲先行回到122师怀抱,就读于师部附近的湛江跃进三中。


高中毕业,学业结束,学到什么了,不得而知。结识了许多地方新同学、兵团子弟,才是最大收获。他们是一生的朋友,闲来、酒后、感慨时,同学们的音容笑貌便浮现眼前。


75年秋,与122师应届毕业生子弟,来到遂溪杨青农场下乡,师部电影队,常来农场慰问放映,常搭车回家。三年光景转眼过。1978年3月,我于下乡地,与众多122师子弟应征入伍桂林,从此,离开我成长的122师大院。是年秋,在解放军第二批转业的浪潮中,父亲解甲归田,回到参加革命的出发点,东北奉天城。从此,我的一家,便结束了122师30余年渊源。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78年12月,122师赴广西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前,122师临时从乙种步兵师扩编甲种步兵师。部队已26年没打过仗了,长期缺乏训练,又突击补入大量新兵,技战术较差,指挥员中,只有营以上少数干部打过仗,但都没有指挥本级部队作战经验。在历时1个月的对越作战中,伤亡人数较多。

我一同入伍121师的122师子弟,借122师补入机会,调回122师,打仗父子兵,同仇敌忾。这一战,122师打得艰苦、打得英勇,歼敌2730人。战后2个单位、3名个人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师政委调任41军军长、师长晋升副军长。

我的122师大院情结

1985年大裁军,122师完成历史使命,番号收回,英雄团队364团调归兄弟部队121师建制,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父亲的部队,已成为过去。我珍惜曾经的122师、珍惜曾经的122师子弟称呼,珍惜曾经的41军战士荣誉,使生命平添了光辉。


共和国70华诞,阅兵场上,《英勇善战模范团》战旗矗立于百面荣誉旗阵中,是人民军队一面光辉的旗帜,是122师一面永不倒的旗帜,永远在122师子弟们的心中、脑海里飘扬。


122师大院情结永难释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遂溪   广宁   中央军委   北平   南粤   康县   师部   连队   官兵   师大   子弟   大院   美文   农场   情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