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团队新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艾滋病(AIDS)因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其中 CD4+T 细胞是 HIV 感染过程中的主要靶点。这导致了本来用于启动免疫保护应答机制的 “哨兵” 细胞成为了被感染的目标,阻碍了机体进一步的免疫应答,这也是 HIV 难以防御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能够很大限度降低慢性 HIV-1 感染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10%~40% 的 HIV-1 患者仍然不能获得足够的免疫重建,因此也被称为免疫无应答者(INR),他们面临受到机会性感染的风险更高,且预期寿命更短,有效治疗 INR 已成为临床挑战之一。

早在 2015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团队就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输血耐受性良好,能够诱导免疫无反应者的 CD4+T 细胞显着增加,且能增强 T 细胞功能。但这次试验参与患者少且没有剂量递增。

2021 年 6 月 9 日,王福生院士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艾滋病免疫无应答者注射 hUC-MSC: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fusion in immune non-responders with AID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设计了针对 HIV-1 INR 患者的 hUC-MSC 输注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确定的 Ⅱ 期临床试验。

中科院团队新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2013 年 5 月至 2016 年 3 月期间,王福生团队招募了 72 名合格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配至高剂量(1.5 × 106 细胞 /kg 体重 hUC-MSC 注射,24 名患者)、低剂量(0.5 × 106 细胞 /kg 体重 hUC-MSC 注射,24 名患者)或对照组(生理盐水,24 名患者),并在第 0、1、3、6、9 和 12 个月接受治疗,67 名患者完成了 96 周的随访,低剂量组有 5 名患者失访。

与基线相比,治疗 48 周后,高剂量组(P < 0.001)和低剂量组(P < 0.001)的 CD4+T 细胞数量有统计学意义的增加,但对照组没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获得免疫应答的概率更高(95.8% 对 70.8%,P = 0.004)。

中科院团队新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艾滋病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图 | 试验数据(来源:王福生团队论文)

结果显示两种剂量的 hUC-MSC 输注对于治疗 INR 的耐受性良好。低剂量优于高剂量输血,并且至少部分改善了患者的宿主免疫重建,这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种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相结合的有前途的新治疗方法。

未来,需要进行 III 期临床试验和相关机制研究来评估 hUC-MSC 治疗 INR 的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艾滋病   在线   中国科学院   逆转录   安慰剂   团队   脐带   干细胞   剂量   中科院   院士   解放军   免疫   体重   患者   细胞   机制   病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