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治疗一位腰痛正骨配合中药效果很好所以转发一篇谝闲传说中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了这么久,其实有漏洞

本篇属“专业区”内容

需一定中医学基础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严格点说,是麻黄连轺(yao摇)赤小豆汤,是很好用的祛湿热方。

《伤寒论》中用它治“瘀热在里”。

个人曾用它治湿热所致的痤疮、皮炎等等,效果较好。

一般读书仔细的医生,都知道这个方子有一个特殊之处:里面有两味罕见药。

即“连轺”和“生梓白皮”。

连轺,一般认为即连翘根,由于现在市面罕见,基本都用连翘代替之。

久而久之方名都变了。

生梓白皮,即梓树皮,更是罕见,大家全都用桑白皮代替了。

但是,经方配伍精妙,往往改变其中一味药,甚至只是改变剂量,效果就有天翻地覆的巨变。

用连翘替连翘根,桑白皮替梓树皮,影响暂时还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有的医生为保证疗效,坚持使用连翘根与梓树皮,坚决不用替代品。

但是,今天我们却要深挖一步,其实:

连轺不是连翘,但也不是连翘根!

生梓白皮不是桑白皮,但也不是梓树皮!

故事是这样的。

连翘的记载非常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出现。

翻一翻从汉代到唐代的本草,会发现连翘的记载特点是这样的:

叶狭长,茎梢有花,果实似莲,种如粟粒。原文太多不放了,感兴趣的可自行查询。

就长这样:

喵喵喵??

可是我们现在的连翘长这样呀:

现代连翘:叶近椭圆,遍茎有花,果实卵状,种扁如翅。

古代连翘:叶狭长,茎梢有花,果实似莲,种如粟粒。

这明显不是一种植物!

这是怎么回事呢?

经查发现,在传抄过程中,连翘记录出现重大错误。

(这类错误在中医学历史上其实非常非常非常多)

在宋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寇宗奭先生将一种木樨科(与古连翘不同科属)植物,误当做连翘,收入书中。

此后,错误不但无人发现,反而一传十十传百,宋、元、明、清几百代中医,都把这种木樨科植物,当做连翘,直至今天也没有改变。

所以,古代连翘与现代连翘,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植物。

它们的药效也有不同。

据统计,古代连翘多用治痈疽、肿毒、坚核、肿痛。

现代木樨科连翘多治风热、时毒、头面生疮。

那么,古代连翘现在是什么?

《伤寒论》及宋以前医方中的连翘,就是: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黄海棠!

现代名“湖南连翘”“红旱莲”,一般全草入药,也有果实入药。

另一味药,生梓白皮,一般认为就是梓树皮。

此药古代多见而现代罕见,是由于梓树在古代是优良常用树种,大量种植。

但随时间推移,逐渐被其他树种取代而日渐稀少,所以今天很难能买到梓树皮了。

医生们只好用桑白皮代之。

但直接用梓树皮,也是欠妥的,因为,在张仲景生活的汉代,“梓树”一词指现代的“梓树”和“楸树”两种植物~

所以,究竟用梓树皮还是楸树皮,最贴近仲景原方呢?

首先,《本草经集注》中记:“梓亦有三种,当用朴素不腐者”。

1972年,马王堆汉墓中出土棺椁多个,尸首已无但棺木无损,经查,材质为楸木!

显然,楸树不腐,符合记载,胜梓树一筹。

第二,《证类本草》中直言“梓树皮有数般,惟楸梓佳,余即不堪”。

直接点了楸树的名,楸树又胜一筹。

第三,根据《史记》记载,河南南部,淮河流域大量种植楸树。

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楸

《史记》

种植楸树的区域与仲景出生、生活的区域完全重合。

考虑到顺丰快递1700多年后才出生,所以,用楸树更显合理。

此证据略牵强,仅做辅助。

结合以上,个人认为,《伤寒论》中,生梓白皮,即是现在紫葳科植物“楸”的树皮。

说了这么多,有人可能要问了,这两味药在医院里根本买不到,讲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

不不不,这种时候,你就应该祭出“万能的淘宝”,那里有无数做冷背药材生意的店家,去找他们,就能买到真正的连轺和梓白皮了。

为避嫌疑,就不列具体店铺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本草   史记   桑白皮   梓树   赤小豆   伤寒论   木樨   麻黄   连翘   腰痛   树皮   树种   果实   罕见   中药   中医   古代   植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