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欲成大器者,必须要有三种“气”,方可成就不凡

说起曾国藩,想必大家都能耳熟能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他创立了湘军,平复了“太平天国运动”,开展了洋务运动,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第一座兵工厂,乃是中国近现代化发起与开拓者,是晚清著名的“四大名臣”之一。

除了为国为民所作的巨大贡献外,曾国藩其实还是一位教育家以及思想家,今天我们便来研究一下作为其思想的核心:欲成大器者,所必须具备的三种“气”——

曾国藩:欲成大器者,必须要有三种“气”,方可成就不凡

一,骨气不能无

说到骨气或许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文天祥,想到的便是他的宁死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实不单文天祥如此,曾国藩亦曾有三次有“骨气”的自杀:

第一次,咸丰四年正月中旬,曾国藩的水师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心灰意冷的他站在船边,大呼一声“呜呼!吾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父老!”,悲愤之下,愤然跳进了滚滚的江水之中。

旁边的手下惊呆了,纷纷疾呼道:

“大,大帅跳江了,跳江了!”

眼看着曾国藩即将溺水而亡,一个叫做章寿麟的人奋不顾身地跳入了水中,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才将曾国藩给救了上来。

第二次,就在第一次“自杀未遂”后不久,曾国藩回到长沙,心情本来就极度郁闷,却又遭到了很多长沙人的“集体讥笑”,生不如死的他便又准备自杀,许多人都劝不住,若不是这时候手下塔齐布捷报的及时传到,打消了曾国藩寻死的念头,恐怕曾大帅便就真死了。

第三次,咸丰四年二月十七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攻克了武昌,把不可一世的湘军打得溃不成军,大败而回。狼狈逃回南昌的曾国藩看着一路的焦土烂尸,残垣断壁,一腔热血之下又准备自杀:

“我意已决,你们谁都别拦着我——”

将士们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抹脖子自尽,于是七八个大汉上去夺刀,最终还是有惊无险地救了他。

曾国藩:欲成大器者,必须要有三种“气”,方可成就不凡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曾国藩的三次自杀皆是作秀,是无能,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一种表现。

而我却认为这是一种有骨气的终极体现——

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

首先,曾国藩的三次自杀都是真自杀,并不是如某些小品中演绎的那种装模作样,特别是第一次的跳长江,人家那可是真跳进去了,所以根本不存在假惺惺的做秀之说。

再次,曾国藩的三次被逼自杀,都是遇到了强敌,比如说石达开,那可是不折不扣的名将,是身经百战,又极懂战略的军事天才,不要说曾国藩,恐怕即使将皇太极复活了,也不一定是人家的对手,所以,曾大帅败在他手中纯属正常,并不是无能的表现。

最后,曾国藩的心里承受能力差吗?

我觉得一点都不差,看看他老人家求仕的履历就知道了:

1832年(道光十二年),曾国藩考取了秀才,接着连考两次会试都不中。

1835年(道光十五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还是不中。

1836年(道光十六年),曾国藩继续参加会试(那时候大部分监考老师都认识他了,纷纷给他起了个外号:曾不中),结果依然不中——

连续四次不中,恐怕是个人都会放弃了,但曾国藩依然没有放弃,结果两年后他又去考,黄天不负苦心人,最终还是考中了。

请问这样的人能说心里承受能力差吗?

所以,曾国藩自杀是因为他觉得:有一样东西即使死也不能丢弃……

是什么?

是尊严,也就是骨气……

曾国藩:欲成大器者,必须要有三种“气”,方可成就不凡

小结:有人说时代变了,骨气已经没那么重要了,比如,为了能够升职加薪,领导的马屁应该使劲拍,为了金钱与利益,可以不顾廉耻的出卖道德与良心……

这样对吗?

大错特错!

我觉得:无论时代怎么变,骨气都不能变,所谓“骨”者人之支架,人之基础,人之脊梁也,“骨气”没了,便只剩下了一堆没有支架,没有基础,没有脊梁的皮肉......便就不能算人了。

二,志气不能丢

老话说:人无志,非人也

亚圣孟子说:人若无志,同鸟兽无异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说:事因志立,志立则事成

伟大的喜剧大师周星驰先生也曾说过:人若果没有志气,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可见,一个人若是没有志向,是做不成大事的;当然,我们的曾国藩曾大帅也是如此,刚到京城那会,他便立下了后来一生为之奋斗的志向: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去立志做一个高尚的圣贤,那么就是在做禽兽;因此人活着一定要有追求,不要在乎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只要曾经用心了,努力过了,就问心无愧了。

曾国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知道自己有许多缺点与不足,于是便“刻意”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他每天都会写日记去反思自己的过失,真正做到了:天天思,日日改。

并且曾国藩每天要求自己早起(这是个好习惯,所谓:早睡早起,百病不理),然后静坐半个时辰,让自己沉淀下来,抛弃所有的“污秽”,冷静去回味过去,用心去思考未来。

另外曾国藩还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不去参加太多的酒会与应酬,把多出来的时间留给家人,留给亲人。

曾国藩:欲成大器者,必须要有三种“气”,方可成就不凡

小结:有人说:我有志气,也立了志向,但一实施起来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什么也做不成,不了了之。

其实我们有志气,立志向并不一定需要像圣人那样那么大,那么高,十个指头伸出来都有长短,更何况人呢,因此,我们一开始立志向的时候,要小,要低,尽量立一些很容易做到的“小志向”,等完成了,有了成就感,便适当增大,变高自己的“志向”,这样一步步的去实现心中的“大志向”。

所谓: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努力吧,少年,比我们优秀许多倍的人,都如此努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奋斗呢?

三,傲气不能有

有了骨气的支撑,有了志气的辅佐,我们的生活将会越过越好,这时候很有可能一个不应该有的“气”便产生了:

傲气——

那么,我们的曾国藩曾大帅是怎么遏制“傲气”的呢,请往下看:

1839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七年)至1849年,这十年间,曾国藩从一个小小的翰林检书院(县级干部),一直升至兵部右侍郎(部级干部),连跃十级,可说是完成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完成的梦想,按理说曾大人应该好好的“傲气”一把,可曾国藩并没有这样做,而是比以前更加低调:

按照规定:清朝官员凡是官居三品以上者,所配备的轿子可以由蓝布帘换成绿布帘(一种身份的象征),包括轿夫,引路官,都可以增加人数。

然而,曾国藩不但没有增加轿夫,引路官人数,便是连最简单的轿子的布帘颜色都没有更换,依然用的蓝色。

有一天清宣宗(道光皇帝)看到后,便有些不悦地询问道:

“曾爱卿莫非眼睛有疾?”

(曾国藩,难道你的眼睛有问题吗?)

曾国藩不明所以,立刻跪倒询问:

“臣无眼疾,不知陛下为何有此一问。”

清宣宗没好气地道:

“那为何还不换成绿色布帘,难道堂堂大清帝国连一块绿布都供不起你吗?”

曾国藩闻言恍然大悟,连忙解释道:

“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臣本布衣,为民为国实属理所应当,凡事自不必张扬......”

清宣宗听罢,沉默了好久,方才慨叹曰:

“爱卿真乃国之栋梁,社稷之福......若是大清能多几个曾子城(曾国藩),该多好啊!”

.......

曾国藩:欲成大器者,必须要有三种“气”,方可成就不凡

小结: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他们铁骨铮铮,他们志气盈盈......他们没有倒在千军万马中,没有亡于阴谋诡计下,最后却败给了自己,败给了骄傲自满,如关羽,如项羽,如袁世凯,还有拿破仑,麦克阿瑟......

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

我们千万要警惕“傲气”,千万不能让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总结:骨气不能无,因为是支柱,是脊梁,是根本。

志气不能丢,因为是目标,是灵魂,是未来。

傲气不能有,因为是诱惑,是糟粕,是失败。

您觉得对吗?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太平天国   咸丰   轿夫   布帘   都会   会试   大帅   道光   脊梁   骨气   志气   傲气   志向   小结   不凡   成就   努力   方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