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关爱儿童糖尿病,关爱儿童未来

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球青少年和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T2DM) 患病率明显增加, 并有超越儿童既往以1型糖尿病 (T1DM) 为主的传统流行模式, 因而引起各国糖尿病学界的关注。

「六一儿童节」关爱儿童糖尿病,关爱儿童未来

在我国,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一直是儿科领域的一种少见病, 未能引起重视。但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儿童和青少年DM, 尤其是2型DM (T2DM) 的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 正在成为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疾病。

儿童糖尿病特点

儿童糖尿病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儿童1型糖尿病比较多;(2).由于肥胖儿童的比例增加,儿童2型糖尿病也很常见。据日本调查,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一半为2型。

发病机制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通常认为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病因特征, 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家族史、母亲为妊娠糖尿病、低体重出生儿、不良生活方式、种族等。

「六一儿童节」关爱儿童糖尿病,关爱儿童未来

肥胖尤其向心性肥胖, 是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严重的肥胖导致胰腺负荷加重以及功能损害, 引起儿童和青少年发生2型糖尿病高危险性。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性, 2型糖尿病其Ⅰ级、Ⅱ级亲属的发病率为74%~100%。


发病类型

1). 1型糖尿病:主要为免疫介导性和特发性。此型约占20%~30%。

2). 2型糖尿病:占70%~80%;

3). 青少年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younth , MODY) 分子生物学检查:可见一系列特定的基因缺陷,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此型罕见。

4). 特发性糖尿病, 此型发病率少见。

危害

儿童1型糖尿病的危害见于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 如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而长期高血糖状态不仅会损害脑、心、肾、眼等全身器官, 还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儿童2型糖尿病则会加速和加重动脉硬化, 使心脑血管疾病提早到来。临床上发现, 低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要比成人患者发展快且严重, 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糖尿病的管理难度更大。

诊断

儿童糖尿病的诊断与成人相同, 胰岛细胞抗体 (多为阳性) ,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多为阳性) 。但有5%~10%的1型糖尿病患者双抗体均阴性。需与2型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鉴别。1型糖尿病在蜜月期 (即:部分1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 只经饮食控制短期内脱离胰岛素, 血糖仍能维持正常, 此阶段为蜜月期, 多为1~3个月, 最长不超过1年) 过后, 终生需用胰岛素治疗。且1型糖尿病在用胰岛素正规治疗3个月后胰岛功能不恢复。

照护

对家长、患者的健康宣教在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及家长对糖尿病的病因、并发症认识不足, 加之患者年龄小、认知性差, 对糖尿病的概念、危害及综合防治方法了解不足, 导致治疗依从性差。为使健康宣教达到较好效果, 提高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对不同年龄组患者宜采取不同教育形式, 如集体授课及示范教育对青少年组更为适用, 而游戏形式教育对儿童组更为合适。

「六一儿童节」关爱儿童糖尿病,关爱儿童未来

目前糖尿病尚无法根治, 患者易出现沮丧、焦虑、不自信等情绪, 进而导致社交退缩、自暴自弃, 治疗依从性差;而家长的过度紧张或病急乱投医等则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创伤, 甚至影响学业, 并加重糖尿病病情,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在儿童与青少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 社会和家庭都应给予患者更多耐心、细致的关怀和体贴,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应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使其充分享受生活乐趣;对处于青春期的患者, 家长应指导逐步学会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 并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对有悲观抑郁心理的患者, 须耐心进行心理疏导, 使其以健康的心态对待疾病。

饮食及运动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饮食既要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又要保证平衡膳食、营养丰富。儿童往往自控能力较差, 医务工作者应针对患儿的特点, 尤其是针对部分意志力不强和有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患儿的特点, 制定科学的食谱。


运动是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活内容之一, 也是儿童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运动能增强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消耗热量、控制体质量、强化心血管功能、提高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及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还可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儿童多好动, 但运动量常难以控制, 家长应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种有氧运动, 注意运动量要适度、忌空腹运动, 预防运动过量诱发的低血糖发作;针对超重及肥胖患儿, 医务工作者须制定合理而行之有效的减重计划。

血糖监测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应在家长或监护人的监督与帮助下进行, 并选择在每日不同时间段进行, 以获得血糖水平与胰岛素、饮食、运动间相互匹配的程度, 并据此调整治疗与管理方案。自我血糖监测的时段、次数应个体化, 可依据患儿的可接受性及胰岛素治疗方案而定, 一般胰岛素注射次数愈多需要检测血糖的次数亦愈多, 胰岛素泵治疗者则需要更频繁的血糖检测。传统血糖监测方法不能全面了解血糖波动全貌, 尤其是发生在睡眠时或运动时的血糖波动。近几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CGMS) 已应用于临床, 面向广大糖友推广使用,其可连续、实时动态监测血糖, 有利于帮助患者 (尤其是T1DM患者) 调整胰岛素用量,更好的管控血糖。

治疗

目前临床所用口服降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未在儿童范围进行过全面评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仅批准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的儿童患者。原则上经2~3个月饮食及运动治疗血糖仍未达标的患儿, 可考虑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或直接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治疗, 以保证正常发育。


由于儿童饮食不能控制过于严格, 需教育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现实, 并指导其掌握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相关知识。T1DM儿童常需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 其方案应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并应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指导患者及监护人接受低血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六一儿童节」关爱儿童糖尿病,关爱儿童未来

患者应至少每3个月至专科门诊复诊1次, 每次随访均应测量身高、体质量、血压、血常规、尿糖及酮体、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每0.5~1 a检测一次血脂、尿微量白蛋白、眼底、血糖及HbA1c、空腹或负荷后C肽水平, 注意早期发现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T1DM患者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应注意测定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自身抗体并行针对性治疗, 以免影响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徐奚如,王旭.中国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现状与防治策略[J].山东医药,2011,51(51):98-99.

吴东红.青少年与儿童糖尿病研究进展[J].哈尔滨医药,2008(02):1-2.


大糖医是一个知名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目前已聚集了25000+公立医院专业内分泌医生,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远离并发症。关注大糖医微信公众号,或在苹果商店/安卓商店搜索下载“大糖医”,了解更多糖尿病资讯,获得医生专业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糖尿病   胰岛   儿童   低血糖   胰岛素   生长发育   抗体   并发症   血糖   儿童节   肥胖   糖尿病患者   青少年   患者   家长   饮食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