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炎”用蛋清加白面混合两种中药,外敷就能治好

疱疹性咽炎的危害

临床上有一种小儿急症,具有突然发高烧,而且高热不退,还有头痛、咽痛、厌食、四肢痛、腹痛或腹泻,给各位家长和孩子带来极大痛苦,这就是“小儿疱疹性咽炎”。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常常可以引起许多并发症,常见的有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炎及淋巴结炎。也可引起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气管炎及肺炎等。此外,还会引起免疫性疾病,如心肌炎、风湿热、急性肾炎等疾病。有时还会通过血液循环播散于全身,引起败血症、脓胸、脑膜炎等严重疾病而危及生命。

“疱疹性咽炎”用蛋清加白面混合两种中药,外敷就能治好

传统医学辨证

“疱疹性咽炎”归属中医学的咽口疮、风热乳蛾、喉痛等范畴。本病是由于风热之邪侵犯肺卫、肺失清肃、邪热循经上蒸搏结于咽喉,气血凝滞,经络受阻,热毒灼伤阴液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火气内发,上为口糜”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口疮候》亦有“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的论述。治疗应以疏风清肺,利咽解毒,滋阴降火为治则。

“疱疹性咽炎”用蛋清加白面混合两种中药,外敷就能治好

小儿用药准则

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既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一面,又有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的一面。因此,在临床用药上,以大苦、大寒和有毒攻伐之中药内服实非所宜,而且中药口感差,儿童很少有配合服药的。

中药外治法,有着高效便捷的特点,在儿科中尤受欢迎。穴位贴敷疗法属中医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药饼或膏状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通过皮肤组织直接对药物有效成分吸收获取疗效。

经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的刺激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药物贴敷法,使用范围广泛,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婴幼儿尤其适合。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疱疹性咽炎”用蛋清加白面混合两种中药,外敷就能治好

穴位贴敷疗法

组成和制作方法:栀子50g、桃仁50g以上两种中药加工成粉,药粉加入面粉150g混合均匀,用蛋清调拌成泥状,以纱布作外垫分别外敷于孩子两足心(即涌泉穴),每穴外敷范围直径约1~2cm,6h换1次,每天4次,治疗5天为1疗程。

“栀子桃仁泥贴敷涌泉穴”,源于清代邹存检《外治寿世方》,经过后世医家的整理而流传下来,是经典高效中药验方。方中栀子清泻三焦火邪、凉血解毒,现代药理表明:栀子具有镇静、解热、抗微生物等的作用。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现代药理表明:桃仁具有抗炎镇痛、镇咳的作用。两药合用清心泻火、清热解毒、凉血活血。蛋清性味甘、凉,清解透热。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其经络循行由足上行小腿内侧,经股内后缘,通向脊柱,属肾络膀胱;通过涌泉穴的局部用药,可治疗咽喉疾患。

“疱疹性咽炎”用蛋清加白面混合两种中药,外敷就能治好

结束语

值得一提的是,在儿科发热性疾病中,缩短热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许多并发症诸如惊厥、水电解质紊乱、继发性感染,皆因持续高热引起。以栀子桃仁泥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疱疹性咽炎效果确切、使用简便、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临床验证对小儿高热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敬请关注《岐伯小医馆》,谢谢支持转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蛋清   咽炎   疱疹   中药   口疮   桃仁   脓肿   栀子   白面   高热   中医学   高效   药理   穴位   小儿   药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