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系列之:论男科疾病——其他常见病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渊薮,分枝散叶,为临床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男科学的形成、发展,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学科,虽经历代医家的不断贡献,但追根溯源仍自《黄帝内经》。本文拟就 《黄帝内经》关于常见男科疾病的相关论述(原文)进行梳理,或许对于临床有所启迪。一孔之见,就正于高明。

4 遗精

《黄帝内经》系列之:论男科疾病——其他常见病

小结:阴茎乃宗筋所聚为肝主之,又为泄精之窍为肾主之,故遗精之发,气虚精关不固,相火衰也,责之于肾;疏泄太过,相火迫也,责之于肝;神动精失所守,君火妄动或无主,责之于心。朱丹溪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阴虚则相火旺,龙雷之相火交相鼓动,藏泄紊乱,开合失度,则肝之疏泄更速,肾之精出更急,罹患本病。恐则伤肾,恐则气下,恐惧伤精,精伤而气下,肾失封藏,精时自下,发生遗精。


5 阴纵

《黄帝内经》系列之:论男科疾病——其他常见病

小结:阴纵是阴茎挺不收的疾病。肝主筋,聚于阴器,足厥阴肝之经脉绕阴器,结于茎。若肝经实火,阴虚火旺,则阴纵而不收。治疗原则为行水清阴气,滋阴降火,清泻肝经实火。


6 阴缩

小结:阴缩为前阴内缩的病症。肝主筋,聚于阴器,足厥阴肝之经脉绕阴器。肝伤阳郁化火,则热伏厥阴,伤魂则狂忘不精,筋无所主,则筋挛而阴缩;寒邪直中厥阴,寒主收引,故致阴缩。病位在肝。治疗原则为温经散寒,泻热通阳。


7 前阴痛

小结:前阴痛包括阴茎痛、睾丸痛、阴囊痛。肝主筋,阴茎乃宗筋之所聚,阳明主润宗筋,故前阴痛主要与肝、脾密切相关,或及小肠。多为湿热、寒中、气滞、血瘀所致。


8 结论

《黄帝内经》系列之:论男科疾病——其他常见病

《黄帝内经》对于男科常见疾病如阳痿、男性不育、癃闭、淋、遗尿、溺血、白淫、遗精、阴纵、阴缩、前阴痛(阴茎痛、睾丸痛)等的主要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而对于具体治法论述较少,但瑕不掩瑜,为男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通过对《黄帝内经》男科疾病相关论述原文进行归纳,发现五脏六腑及其经脉、奇经八脉皆能导致男科疾病,但不同的疾病,其发的主要脏腑不同,无论何种因素,必须影响到主要脏腑,才能发病。如阳痿,与肝及其经脉关系最为密切,任何原因、脏腑之病,只有作用到肝及其经脉,方可致痿。


举凡阴纵、阴缩、阴茎痛等病,皆如阳痿,主要与肝及其经脉相关。又如溺病,其病位在膀胱,其次三焦,而关乎肾,任何因素、脏腑之病,只有作用到膀胱、三焦和肾,方可致病。


男性不育,与肾藏精的衰少相关,其病位在肾,但其治在肝,关乎脾胃。而情志异常导致的男科疾病,则如明·张景岳《类经·十五卷·情志九气》所言:“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可见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之,思动于心则脾应之,怒动于心则肝应之,恐动于心则肾应之,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重点在心。


上述男科疾病涉及《黄帝内经》原文74条,其中肝及经脉33条,肾及经脉12条,脾胃及经脉9条,心及经脉3条,肺及经脉2条,膀胱及经脉8条,三焦4条,督脉2条,小肠1条。如是,男科疾病的发生脏腑,《黄帝内经》首重于肝(胆),次则为肾(膀胱),再次为脾胃,心(小肠)、三焦又次之,肺与督脉则末之。

而论虚实,肝、肾、脾、心、肺、膀胱、胆等皆宜细分,无非阴阳气血。大凡阳虚者责之脾肾,阴虚者责之肝肾,气虚者责之肺脾,血虚者责之肝心,膀胱虚者从肾,胆虚者从肝。大凡气滞者责之肝脾,血瘀者责之肝心,热者责之肝心,湿热者责之肝肾,湿者责之于脾,痰湿者责之于脾肺。三焦之虚实,当责之相关脏腑。若能心领神会,知其精髓,则源头活水,必将使中医男科学源远而流长。


版权声明:

原创作品,本文首次在互联网上发布,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黄帝内经》系列之:论男科疾病——其他常见病

《黄帝内经》系列之:论男科疾病——其他常见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黄帝内经   男科   经筋   督脉   疾病   脏腑   阴气   小肠   脾胃   经脉   膀胱   常见病   阴茎   小结   论述   阳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