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啥是观音土?

在农耕社会,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就是靠种地,但那时候土地贫瘠,种子不良,就算风调雨顺的年景,一亩地也产不下多少粮食,除了交租之外,几乎所剩无几。如果遇到灾荒之年,人们只有忍饥挨饿了,因此以前的很多农民起义,都出现在灾荒之年。


俗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啥是观音土?


那么以前的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呢?

就拿唐朝来说,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元和中,振武垦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新唐书》中记载:“于秦渠下辟荒田二百顷,岁收粟二万斛”。唐代的一顷等于一百亩地,指的是唐亩,那么唐朝的一亩地约等于现在的八分地,也就是不到一亩。


俗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啥是观音土?


所以唐代的八分地可以产一唐石粮食,约等于现在的一百零六斤。如果换算成现在的一亩地,大约可以产一百三十斤左右。那么现在一亩地大约可以产多少小麦呢?如果年景好一点的时候,一亩地可以产七百斤左右,指的是平常的土地,不包括试验田。

要知道唐代还是比较强盛的时候,由此可见,在农耕社会,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如果遇到不好的年景,大多数人都吃不上饭了。因此有句老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下面就来看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俗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啥是观音土?


什么是“观音土”?

对于“观音土”还有一个传说:曾经有一座王屋山,也就是愚公要移走的那座山,当地人患了一种病,经常恶心呕吐等,连郎中都没有办法。于是人们就祈求上苍,之后观音就带下来一种土,与面粉一起炒熟后服用,人们的疾病纷纷好了,于是就把这种土称为“观音土”。


俗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啥是观音土?


在《本草纲目》中还有记载说:观音土炒制后,可以治疗腹泻等,其实就是因为这种土难以消化。在《天工开物》也有这样一段话,说:“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所以观音土也叫“万能石”,是以前人用来做陶器的。

每到灾荒之年,人们在无可奈何之下,才会去吃观音土。当然也不是从地上挖出来就直接吃,而是要拌一些面或者其它食物,即便是这样,吃多了也不行。因为观音土根本消化不动,吃进肚子之后就石化了,很难排出体外。

俗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啥是观音土?


当然观音土也没有什么营养,只能在肚子里越积越多,最终就被撑死了。其实人们并不是不知道观音土不能吃,而是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一种无可奈何以及绝望的选择。不吃会饿死,吃了又会撑死,于是就豁出去了。

远的不说,在六十年代初的灾荒之年,就有不少人吃过观音土,有人因此而侥幸生存下来,当然更多的人被观音土撑坏了肚子而离开了。所以说:再饿不吃观音土。


俗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啥是观音土?


再穷不丢牛皮鼓

以前的鼓是比较常见的,有个成语叫“晨钟暮鼓”,意思就是早晨敲钟,晚上打鼓,是古代的一种报时的方式。在唐代时就实行晨钟暮鼓,意思就是每天傍晚鼓响,城门关闭,清晨钟响,打开城门。如今很多城市都有钟楼和鼓楼,就是以前用来放置钟鼓的。

而牛皮鼓的鼓面是用一整张牛皮做成的,若到了灾荒之年,就可以把牛皮取下来煮熟吃,也可以煮汤喝。虽然这种牛皮煮汤并不好喝,但是相比观音土来说,那就是美味佳肴。要紧的时候是可以救命的,所以说:再穷不丢牛皮鼓。


俗话说:“再穷不丢牛皮鼓,再饿不吃观音土”,啥是观音土?


当然现在人是很难理解“极度饥饿”是什么感觉,像很多从六十年代走过来的老人,都是非常珍惜粮食的。记得以前在小麦收完之后,人们就会去地里或者打麦场捡麦粒,一天能捡一斤小麦就不错了,但人们依然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挨饿的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观音土   愚公   祁门   牛皮   天工   灾荒   年景   晨钟暮鼓   农耕   城门   唐代   唐朝   小麦   饥饿   俗话说   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