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尿蛋白和血肌酐,只是治了“半个肾病”,隐患蠢蠢欲动

慢性病的病因,隐藏得较深。通常我们会选择一个典型的致病因素,或是一个易于检测的标志物,作为一种疾病的典型指标。

对于早期肾病,典型指标是尿蛋白;对于中晚期肾病,典型指标是血肌酐。

但是要注意:典型不代表它就是病根。肾病之所以在典型指标缓解后还容易复发和加重,是因为病因未解决。

1.蛋白尿控制,不止是降蛋白

对于蛋白尿患者,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降蛋白,二是防复发。

我们有一些药物可以降低尿蛋白,比如普利/沙坦类药物、激素/免疫抑制剂(泼尼松、环磷酰胺、他克莫司等等),经常可以完成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任务,需要针对尿蛋白的病因——免疫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破坏肾脏的血管壁,导致血液内的蛋白质漏了出来。上述药物可以减少尿蛋白漏出,但致病物质消除不了,尿蛋白降幅就可能不达标、或是留下复发隐患。

健康人体内的少量免疫复合物,可以被肾脏的系膜细胞清除。当其数量太多,超出了系膜细胞的清理能力,才会反复发病。

如何改善清理能力?通过中医药益气养阴、健脾补肾,调节免疫功能,从而增加机体的抗邪能力。

降低尿蛋白和血肌酐,只是治了“半个肾病”,隐患蠢蠢欲动

益气养阴,常用药物有黄芪、太子参、石莲子、地骨皮、牡丹皮、女贞子等等;

健脾补肾,常用药物有党参、茯苓、白术、生地、肉桂、附子等等。

临证之时,需辩证融合而用,灵活掌握。

致病物质清除掉了,才能做好第二个任务,也有助于第一个任务。

2.肾衰竭控制,不止是降肌酐

降肌酐有多种途径:减少体内肌酐生成、减少外源性肌酐、增加肌酐的肠道排泄,可用药物有尿毒清、爱西特、α酮酸等等。但这些途径都是边边角角,排泄肌酐的主力是肾脏。

降低尿蛋白和血肌酐,只是治了“半个肾病”,隐患蠢蠢欲动

若不改善肾脏的排泄功能,靠其它辅助途径,肌酐还是会继续升高。所以很多肾友会觉得,治着治着肌酐就涨了,是因为没有管肾病的病因。

肾衰的发展顺序:致病因素→活动性性病变(可逆)→肌酐上升→慢性化病变(不可逆)→尿毒症。

直接降肌酐效果较差,需要诊断和改善病因,并逆转可逆的活动性病变(增生、增厚、炎细胞浸润等等),才能阻断肾功能进展。

3.高血糖与高血脂也是一样

高血糖控制,不止是降血糖

高血糖可以引起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降低血糖可以避免急性并发症。

但是,降低血糖不能避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等——这些糖尿病靶器官损害,才是糖尿病最大的危害。

传统降糖药只有降血糖作用,未发现对靶器官有益。而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列净类降糖药、肽类降糖药,除降糖外还可以保护肾脏和心血管、减轻肾衰和心衰。代表药物达格列净,被发现兼具治疗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病的作用。

降低尿蛋白和血肌酐,只是治了“半个肾病”,隐患蠢蠢欲动

高血脂控制,不止是降血脂

如今医学界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已经采取了卓有成效的行动。他汀类药物除降脂外,还可以保护内皮细胞、抗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血栓、抗心衰,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

三高之中,高血压是最纯粹的。

高血压控制,只需要降压,单靠降压就能有效防范靶器官损害。但如果管控太晚、靶器官已经受损(心脑肾等等),那么除降压外还需要其它治疗。

总之,我们面对肾脏病、以及可以导致肾损害的其它慢性病,不能把某一个指标当做治疗的最终目的,治病治一半不可取。针对病因治疗、全面考虑,才能有效避免器官衰竭。

肾友们若还有肾脏病问题,可点击→肾出问题了,找“健康一站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肾病   蛋白尿   复合物   心衰   尿毒症   慢性病   肾脏   并发症   病因   蠢蠢欲动   隐患   器官   免疫   药物   细胞   典型   指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