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症状多严重,只要是这个舌象,就证明病情轻,还有救

无论症状多严重,只要是这个舌象,就证明病情轻,还有救

导读:舌苔,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正常的舌苔,一般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舌苔过厚、苔面过干过湿,都是病理状态的反应。让我们跟随谢发嶽老师学习,怎样通过舌苔厚薄、干湿来进行诊断。本文节选自谢发嶽《舌诊24天实战营》望苔质。

舌苔厚薄与干湿的病理意义

主讲人/谢发嶽

舌苔的薄厚

【舌象特征】舌苔的薄、厚以“见底”“不见底”作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又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薄苔,多见于疾病初起,病邪在表;厚苔多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食积。薄白苔为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

【机理分析】舌苔薄白而均匀,或中部稍厚,干湿适中,此为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若在病中,说明病情轻浅,未伤胃气。

例如我在临床中治疗过的失眠病人,摸脉只显示他是一个肝气不疏,或者血虚的脉象,看他舌苔是薄白苔,这个就属于轻证,即使他说我这里也不舒服、那里也不舒服,全身都不舒服,但他是薄白苔,说明没有伤到胃气,这个病情就是轻的。

无论症状多严重,只要是这个舌象,就证明病情轻,还有救

▲薄白苔

厚苔是由胃气兼夹湿浊、痰浊、食浊等熏蒸,积滞舌面所致。说明疾病在里,病情较重。

像我看过尿毒症、癌症、肝硬化晚期的病人,他们的舌苔确实与我们前面所讲的“病情尚浅,胃气未伤”的状态是完全相反的。

无论症状多严重,只要是这个舌象,就证明病情轻,还有救

舌苔的厚薄变化,称为舌苔的消长。

舌苔由薄转厚,为舌苔长,提示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为舌苔消,提示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的征象。

看到患者有这种情形(由厚转薄),我一般都会恭喜他。为了证明他服药的效果,我一开始都会让患者把舌苔拍照留底,看看三天、一个星期后的变化。有些舌苔很厚的,慢慢变薄了,就会非常高兴;如果没有什么变化,我就会问他,你有没有按时服药?有没有吃大肉喝大酒?这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舌苔的厚薄转化,一般是渐变的过程。

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舌苔的润燥

【舌象特征】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称为润苔;

舌面水分过多,扪之湿滑,甚者伸舌欲滴,称为滑苔;

舌苔干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

苔质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称为糙苔。

糙苔一般大部分见于老人家,像我们台湾南部比较热的地方,很多患者也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机理分析】润苔是正常舌苔的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承,濡润舌面的表现。

疾病过程中见润苔,提示体内津液未伤,如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均可见润苔。

无论症状多严重,只要是这个舌象,就证明病情轻,还有救

▲润苔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水湿。因寒湿内侵,或阳气虚衰,不能运化水液,寒湿、痰饮内生,聚于舌面而成。

所以看到舌象上水分很多的时候,我会去按他的脚踝看有没有水肿,很多人都伴随水肿。通常肿胀是从傍晚开始,到天亮就好了。

无论症状多严重,只要是这个舌象,就证明病情轻,还有救

▲水滑苔

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邪热炽盛,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于濡润而干燥。

亦有因痰饮、瘀血内阻,阳气被遏,津液输布障碍而不能上承舌面而见燥苔。

无论症状多严重,只要是这个舌象,就证明病情轻,还有救

▲燥苔

糙苔可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

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证;这个的代表方是白虎汤。

苔质粗糙而不干者,多为秽浊之邪盘踞中焦。代表方是凉膈散、平胃散。

无论症状多严重,只要是这个舌象,就证明病情轻,还有救

▲糙苔

舌苔由润变燥,表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舌苔由燥转润,主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故《辨舌指南》日:“滋润者其常,燥涩者其变:润泽者为津液未伤,燥涩者为津液已耗。”本来干燥的舌苔现在见到了水分,这个说明他实际上转归是好的,病情是由恶转善。

本文章内容节选自视频课程

《舌诊24天实战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病情   津液   舌苔   干湿   厚薄   阳气   邪气   水肿   适中   水分   粗糙   干燥   症状   患者   提示   疾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