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不传的锥画沙笔法重现人间

锥画沙笔法探源

文 ▏白沙

千古不传的锥画沙笔法重现人间

我们在读中华古代典籍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扰。一是因为古代文言文晦涩难懂,二是普遍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三是因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字义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后人对于古典书籍的注释,古今就出现了很多争论和公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譬如我们在读《十一家注<孙子兵法>》时,就很难说清楚谁是正解,谁真正得到了孙子的原意。

后人注释前人经典,得之七八已然不易,今人再注释后人之注,渐谬千里矣。故此,我们阅读古典书籍时,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本着学习和批判的态度,莫强出新意以胜古人,莫顶礼膜拜全盘接收,思其所言,悟其道理,以趋正解。

治国需要国策国法,战争需要战略战术,解决问题需要方向方法。读懂古典书籍的道理亦是如此,我称之为“读古籍三要之法”。其一曰,当时之意,以释其文。其二曰,融入情景,化为其人。其三曰,万物类象,大道至简。

当时之意,以释其文。即按照作者那个时代的字义词义,探寻作者的意思表达,来理解古籍的内容。汉字流传至今,不仅字形在演变,字义也有转变。唐朝时期,汉字传入了日本。今天我们对照中日文字,会发现很多字形相同而义不同,甚至字义相反。这也是文化继承的两大方向,或继承而沿袭不变,或继承而发扬光大。所以说,如果我们找到了作者那个时代的字义,也就找到一把读懂古典书籍的钥匙。问题是,我们怎样找到当时的字义呢?我的方法是,查阅作者同时代的一些书籍、文章、诗词、歌赋等,试着从中找到可以借鉴的解释或答案。若没有同时代的文章,则可向前追溯,莫要向后探究,以接近作者同时代为紧要,以防止字义的转变。

融入情景,化为其人。当我们试图理解古籍中的一句话时,要结合作者描述的环境和心情,最好是身临其境,体验作者当时的感受,以此来领会作者的原意。

万物类象,大道至简。东汉《许慎·说文序》曰: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无论仓颉造字,还是河图洛书,周易八卦,都有取象于天象地形、日月星辰、河流山川、花草树木、鸟虫禽兽等。象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金钥匙。

千古不传的锥画沙笔法重现人间

我学书法已然数年,偶读古人书法论著,冀求一窥书法之门径,见识笔法之神妙,无奈常惑于文义而抱憾不已。后遇良师,幸得点拨,故知笔法之妙就在锥画沙。我难掩欢喜,欲闻其详,以为就此可得笔法口传手授之诀。不料,良师给我讲了庄子《轮扁斫轮》的故事,告诉我“悟得方真得”。

锥画沙之笔法,自唐以来,已逾千年,古今书家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至今未有公认的注解。作为一名书法小学生,我以读古籍三要之法试解之,不敢奢望掘得真金,若能让学书者从中获益一丝一点,也就开心不已了。

千古不传的锥画沙笔法重现人间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原文(节选):

余罢秩醴泉,特诣京洛,访金吾长史张公,请师笔法。长史于时在裴儆宅憩止,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存得者,皆曰神妙。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仆自再于洛下相见,眷然不替。仆因问裴儆:“足下师张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屏、素数十轴,亦偿请论笔法,惟言倍加功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从此文中,我们可以找到两个重点,一是张旭向颜真卿传授锥画沙笔法的时间,二是执笔方法。“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这一句告诉我们颜真卿第一次师事张旭的时间,关键在一个“顷”字。《说文》曰:顷,头不正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侧着头的意思。颜真卿侧着头在长安师事张旭两年,显然不是这个意思。唐朝大诗人杜甫(712年-770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诗云: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意思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这就是“顷”的另一个解释,就是不久以前。颜真卿(709年-784年)与杜甫(712年-770年),为同一时代的文化名人,以唐诗中的字义解释唐文,即以当时之意,以释其文。结合颜真卿的年谱可以大略得知,此次到洛阳请师笔法是指颜真卿在天宝二年的罢官期间,是年颜真卿三十五岁,也就是743年。

“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皆不蒙传授,人或问笔法者,皆大笑而已,即对以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不复有得其言者。”张旭当众作书,众人皆可见其执笔,执笔之法绝非不传之秘,或故意秘而不宣。苏东坡言,执笔无定式,绝非妄言。毛笔、纸帛、案椅均因时而变,执笔岂能固守一式?张旭又告诉颜真卿:“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重点是使行笔圆畅,不拘挛。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原文(节选):

曰:“敢问执笔之道,可得闻乎?”,长史曰:“予传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于殊妙。后闻褚河南云:‘用笔当须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始而不悟,后于江岛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锋,尝欲使其透过纸背。真草字用笔,悉如画沙、印泥则其道至矣。是乃其迹久之,自然齐古人矣。但思此理,务以专精工用,凡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予遂铭谢,再拜逡巡而退。自此得攻墨之术。于兹七载,真草自知可成矣。

此文中记录了陆彦远悟得锥画沙笔法的过程,也是我们探求锥画沙笔法的途径。(陆彦远) “后于江岛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锋,尝欲使其透过纸背。”由此,锥画沙笔法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兴奋之余,心情平静之后,却发现问题又来了。就如得到一件绝世武器,却没有使用说明书;也如得到一本武林秘籍,却没有内功心法,让人徒呼奈何。为此,古今多少书法家前赴后继地努力破解这个谜题。近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用一盘干沙和一把锥子做起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锥画沙”笔法就是在运笔时笔锋抵住纸面并且向两边微微晃动,这样写出来的线条自然有力而且边缘处有波动,十分好看。得出这个结论后,沈尹默先生用一生践行之。姑且不论沈尹默先生的结论是否正确,他的探索精神令人叹服。

千古不传的锥画沙笔法重现人间

陆彦远偶然悟得锥画沙笔法之妙,因为具备机缘巧合的四个条件:一曰有纸(沙平地静),二曰笔(利锋,即锥),三曰墨(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四曰运笔之法(画)。接下来我们从这四个方面逐一破解,希望得到真正的锥画沙笔法。

一曰纸。江岛之上,沙平地静。东汉《许慎·说文》曰:“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见。楚东有沙水。”唐代诗人张若虚(约647年-约730年)的《春江花月夜》云:“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岛之沙,汀上白沙,皆近水也;水中散石亦为沙,水少沙乃见。在江边,在海边,潮起潮落,大浪淘沙,退潮之后,就会出现细沙柔和平整,清净无染,如白纸平铺于案。日照以后,沙渐泛白,白沙之下,仍有遗水,是为湿沙,如若深挖,有水涌出。我数次去三亚海边,曾在亚龙湾海边逗留数日,也曾带小孩在海边嬉戏玩沙,还在乐东海边勘察7.5公里海岸线筹建高尔夫球场,沙平地静的场景,如在眼前。

二曰笔。“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利锋,即张旭、陆彦远所言之锥也。东汉《许慎·说文》曰:“锥,利也。锐器也。”唐代大诗人杜甫《遣遇》有诗云: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由此可知,文中之利锋,即锥,锐器也。

千古不传的锥画沙笔法重现人间

三曰墨。“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如纸上之墨迹,分黑布白,一点一画,尽显笔法之妙,墨法之韵。锥行于沙中,所过之处,白沙触锥分开,层下湿沙触锥亦开,然因湿沙之板结,锥行受阻,迟涩前行,连带两侧湿沙,致使上窄下宽,白沙向下流,锥痕参差有坡,有立体视觉,劲险明媚皆而有之。

四曰运笔之法。“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一个“画”字,即运笔之法。东汉《许慎·说文》曰:“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画,计也,策也”,前者是划分界限的意思,后者是谋划的意思。杜甫《江村》有诗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画”在这里是绘画的意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的名作《琵琶行(并序)》有诗云: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在这里“画”通 “划”,横划过去的意思。想象当时的情景,陆彦远看到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始乃悟用笔如锥画沙……陆彦远只不过拿锥子在沙上划了一道而已,并没有继续书写,看到划过之后的沙痕,就已悟得锥画沙之妙。

东汉《许慎·说文序》曰:书者,如也。褚遂良云:用笔当须知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之后颜真卿言屋漏痕,怀素言折钗股。古人均以类象释义万物,为什么后人却很难领略真意呢?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其一,所谓大象无形,以文字很难解释清楚。群经之首《易经》只有六十四卦象、六十四句卦辞、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卦爻辞加起来仅有四百四十八句话。如果只有《易经》这四百四十八句话流传到今天,估计没有人能够看得懂。幸好还有《易传》,为我们学习《易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易传》相传是孔子所作,包括《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卦序传》、《杂卦传》等,号称十翼,意思是为《易经》装上了十支翅膀。今人学习《周易》时就会困惑,是读《易经》呢,还是读《易传》?《易传》容易理解,但《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中,仍然存在《易传》尚未完全破解的东西。我们如要得其真意,须得还原真象,探本朔源,才能不悖原意。其二,佛家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就是说,褚遂良、陆彦远、张旭、颜真卿等人眼中的锥画沙,与你亲眼所见的锥画沙,感悟上仍有差异,这与自身的修为有很大关系。

就锥画沙而言,得其象后,以我目前修为所悟笔法止于此尔。毛笔行笔,如硬锥画沙,须用中锋,力至笔端,笔笔送到,不可飘忽。笔尖不卧,即为趯锋。《玉堂禁经》说:“七曰趯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是也。虽有二王相传九用笔法,须以趯锋为主,其余笔法以过渡或取势为辅。“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董其昌语)。运笔前行,须迟涩飞动,力透纸背,不失险绝明媚,鳞羽参差,峰峦起伏,锥画沙之象也。

千古不传的锥画沙笔法重现人间

少时曾读金庸先生所著的《侠客行》,现在看来,当时只读懂了内容,却未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侠客行》讲述了一个天下武林高手共赴侠客岛,参修武林秘笈的故事。所到之豪杰,皆痴迷于二十四石室内的秘笈,数年来无人参透,也无人愿意离开。所修之人,各有所悟,皆有所获,武艺都有大进。石破天目不识丁,面对秘籍,不管是李白的名诗《侠客行》、壁画,还是蝌蚪文等,皆以线条笔画修习之,谁也没想到,石破天这个文盲竟然破解了秘笈,练成了绝世武功。可叹那些帮主掌门,虽有文武全才,在寻求真相的路上却愈行愈远。石破天无知无欲,在无意中却窥得天机,这在道家就是返璞归真的境界,在佛家又称为空明。

一言以蔽之,成功需要机缘。陆彦远因机缘悟得锥画沙之笔法,狗杂种(石破天)因机缘参透武林秘笈,我们也许因此借陆彦远之机缘悟得笔法。侠客岛群雄虽未功成,但终日勤加思索练习,也都成为一代宗师。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颜真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锥画沙的境界。

——END——


关注头条号“澄知文化”,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为“澄知文化”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笔法   仓颉   佛家   易经   字义   印泥   长安   东汉   杜甫   机缘   平地   古籍   千古   书法   人间   书籍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