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字,道尽了河南人的文化底蕴与智慧

文 ▏白沙

一个“中”字,道尽了河南人的文化底蕴与智慧

“中不中?”

“中!”

没人能搞清楚,河南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爱说“中”的。但河南人爱说“中”,已经成为了河南地域文化名片,融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一句“中”,就亮明了自己的身份——俺是河南人。

一个“中”字,道尽了河南人的文化底蕴与智慧

文王拘而演周易,成为诸子百家之源,儒道之学亦皆源于此。《易经》首重中正之道,儒家的中庸,道家的守中,皆从此来。

《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的二爻和五爻称之为“中”位,阴爻居阴位,阳爻居阳位,称之为“得位”,亦即“正”。然而,只有六二、九五,被称之为“中正”之位。

周文王临终前,把儿子姬发(也就是后来的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叫到身边,留下一段话,后人称之为《保训》,让他谨记在心。这段话,为《易经》的核心,也是文王崇尚中道的体现。

《保训》原文如下: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

上述三百余字,周文王说出了易经的核心,仅“求中”矣。作为传家之宝,武王得以继承。

一个“中”字,道尽了河南人的文化底蕴与智慧

我们的祖国——中国,也有一个“中”字。“中国”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武王伐纣时。明朝时,在各国的外交中已经开始使用“中国”的称谓。也许,专家对“中国”二字的解释有很多,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命,百姓日用而不知。

一个“中”字,道尽了河南人的文化底蕴与智慧

在故宫中和殿,悬挂着清朝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匾额,上面写着“允执厥中”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出自《尚书·大禹谟》,原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意思是,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由此看出,在古代,无论皇家官宦,还是平民百姓,皆依中道而行。

真没想到,河南人嘴边经常挂着的一个“中”字,竟然大有深意,大有来头。

——END——


关注头条号“澄知文化”,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为“澄知文化”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河南人   大禹   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   易经   周易   中正   儒家   故宫   中道   称谓   中国   称之为   文化底蕴   原文   智慧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