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为何会让子女有负罪感?毁掉一个孩子只需一句话


一、内疚式教育上热搜

前阵子,话题“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上了微博热搜,关于亲子教育之类的话题上热搜还是比较少见的。


父母的爱,为何会让子女有负罪感?毁掉一个孩子只需一句话

原来,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位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使用了惩罚自己的模式来让孩子害怕。

四岁女儿半夜背书,背到12点还没有背下来。母亲一时心急,连扇自己的耳光来警告孩子。这种做法便被称作为“内疚式教育”

和传统的“打骂式教育”不同,这种教育是惩罚家长本人而不是孩子。

所以,许多家长认为,这种方式既能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又不会让孩子受伤,很好用。

在父母看来,内疚式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保护。但是,在孩子们看来,这种爱或许就变质了。

当上述那位母亲提到自己孩子反应的时候,也会用惊恐、害怕等词语来形容。

这种管教方式似曾相识,许多家长都用过。但或许都没想到过内疚式教育的坏处。

父母的爱,为何会让子女有负罪感?毁掉一个孩子只需一句话

二、内疚式教育是一种情感绑架

所谓的“内疚式教育”,在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对应的名词,那就是——愧疚诱导。

所谓的愧疚诱导,也就是对方伤害自己,让对方感觉到很愧疚,从而屈服于自身的意愿。这种情况不仅包括父母教育孩子,也包括情侣之间的恋爱以及朋友之间的友情。


小时候在学校里做错了事,朋友替你背了黑锅……

考试没考好,父母离家出走……

孩子不听话,心急的家长给孩子下跪……


看似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实际上会对当事人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比如家长给孩子下跪,不仅会让孩子觉得非常愧疚,还会觉得自己很不懂事,从道德情感上就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从心理层面来分析,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叛逆、自卑甚至抑郁。

父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想要通过这样极端的方式来使孩子上进、懂事。

或许在短时间内会让孩子的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改善,但次数多了,便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意大利学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让孩子服从大人的意志,便是大人犯下的一个最大、最可耻的错误!它只会造成一个结果,孩子会越来越胆怯。”

的确,内疚式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上进,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胆小。

除了这种比较激烈的内疚式教育,还有的家长会向孩子诉苦:

“我们家穷,爸爸妈妈每天挣钱都不容易,还天天要为你操劳,你要争气啊……”

家境贫寒的孩子,几乎都曾听到过父母这样的抱怨。

或许只是父母的无心之言,但对于孩子,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内疚式教育”下,孩子可能会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容易自我否定、自卑。

甚至在遇到一些机遇时,也不能很好的把握,而是抱着“我不配”的想法面对生活。

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的负担,于是他们会想要逃离家庭,甚至对父母疏远。

父母的爱,为何会让子女有负罪感?毁掉一个孩子只需一句话

三、毁掉孩子可能只要一句话

“妈妈为了你,变成今天这样,你再不努力,我就去死!”

这种家长的抱怨,或许在短时间内可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长时间却成了毁掉孩子的话!

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越会相信父母的话。

父母的一句抱怨,或许会在孩子的心中扎根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句话就像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孩子心底,会认为“一切都是我的错”,从而极度的自卑,充满着负罪感。

无论是在未来的社交还是职场上,自卑的孩子都难以把握住机会。即使一个好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不敢去把握,一句:“我不配”将会是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的奇葩思维。

另外,一部分懂事的孩子为了让父母满意,也会养成“讨好型人格”。他们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对父母百依百顺。

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都会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下,很难有自己主观的想法与判断。以后进入社会,也很难有大的成就。

长期的讨好型人格,将会让孩子的心理蒙上阴影,不自信,一直为他人而活着,会让孩子生活得很累,未来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父母的爱,为何会让子女有负罪感?毁掉一个孩子只需一句话

四、如何减轻孩子的负罪感?

1、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想要减轻孩子的负罪感,家长首先得从自身入手。

古人有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使是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无法做到事事完美。

家长追求孩子完美本就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在某些时候,孩子的不完美反而是他们未来要奋斗的目标,家长只有包容这种不完美,才可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完美。

2、拒绝做“情感勒索者”

心理学家苏珊.富沃德曾将这种“内疚式教育”称作是“情感勒索者”,它通常发生在亲密关系中,父母以自虐自损的方式来要挟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孩子就会产生恐惧、畏惧和罪恶感。

想要拒绝做这样的“情感勒索者”,家长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不去强求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父母的爱,为何会让子女有负罪感?毁掉一个孩子只需一句话

3、用夸赞来代替威胁

老话说:“不打不成才”,其实用在亲子教育上并不合适。

任何孩子都不希望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使用威胁或暴力。

这种暴力不光是对孩子自己,也包括对父母本身。

一个充满爱和正能量的家庭,是很难教育出没出息的孩子。

反而,一个充满着谎言、欺骗、威胁以及负能量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在人格和思维上往往都有着严重的缺陷。

所以,无论家里是否有钱,经济条件是否宽裕,都尽量不要用威胁的口吻对待孩子。

当孩子完成了一个小小的成就,可以对孩子说:“你真棒!下次会更好!”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别灰心,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下次再努把力就行了!”

当孩子被同学欺负,特委屈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别害怕,有爸爸(妈妈)在,以后没人敢欺负你!”

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物质输出,更要成为孩子的精神依靠,从心理层面上多多鼓励孩子,少一点道德绑架,孩子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负罪感   父母   孩子   教育家   愧疚   内疚   自卑   教育孩子   人格   懂事   子女   家长   方式   心理   家庭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