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非正常死亡的背后:除了人性的冷漠,更多的是社会的反思


一、农村老人非正常死亡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老人的自杀率却越来越高。


许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为何农村老人却不想活了?”其实,一名叫刘燕舞的社会学博士就曾研究过这个话题。


刘燕舞2014年出版的《农村自杀研究》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世人震惊。


一位69岁的农村老人独自坐在堂屋中间,拿着一叠纸钱一边给自己烧钱,一边喝下了半瓶农药。


纸钱只烧了一半,老人就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据村民回忆,老人已经计划自杀很久了。


老人的子女都在省城打工,一年到头也难回来一次,这次儿子和儿媳妇闹矛盾闹到了家里来。

老人害怕将来他死了,连一个烧纸的人都没有。村民们不认为老人的自杀有什么不对,反而会觉得,这样死还“体面”一些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当地的农村并不少见。


当刘燕舞问到这个村庄里有没有非正常死亡老年人的时候,得到的答案竟是:“这里就没有正常死亡的老年人。”


据刘燕舞书中所描述,当时中国农村老人的非正常死亡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常态。


当时在农村,老人们自杀主要有3种途径,一是喝农药,二是上吊,三是投水。


而对于一些行动十分困难的老人来说,这3种自杀方式要实施起来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老人因为行动困难,既拿不到地上的农药瓶,又爬不上悬梁,更无法下井投水。


他们只能在矮矮的窗户上搭着一根绳子,跨住头,然后蜷起脚来活活吊死……

农村老人非正常死亡的背后:除了人性的冷漠,更多的是社会的反思

二、为什么农村老人会选择自杀?


据刘燕舞的书中描述:

有两位山西的老人,因为儿子不给饭吃,还遭到了媳妇的打骂,所以他们害怕地将头扎进了自己家里的水窖中,就这样活活地被水呛死。


据刘燕舞的相关统计,在农村自杀老人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存困难,其次就是病痛的折磨以及情感方面的压力。


1、生存困难


刘燕舞在调查农村老人自杀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在自杀的农村老人中,大多数是没有积蓄,没有退休金的。


而部分有积蓄和退休金的老人,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位90岁的退休高干卧病在床,他的3个子女抢着照顾老人,而且都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长命百岁,根本不存在“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


原来,老爷子每个月都有1万元的退休金,而且看病住院都有医保报销,所以,只要他活着,每个月就能多1万元的收入,开销又不大,谁又不希望老人长命百岁呢?


可见,经济方面便是老人能不能活下去的重要支撑。

农村老人非正常死亡的背后:除了人性的冷漠,更多的是社会的反思

2、病痛的折磨


大多数老人都会经历贫穷与疾病,而疾病也是老年人自杀的一大诱因,当然这也是客观因素。


3、情感方面的压力


2020年5月,在陕西靖边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58岁儿子活埋79岁瘫痪老母亲的恶劣案件。


这个案件一经披露就引起了社会巨大的争议和反响。最终还是儿媳妇向警方报案,79岁老人才获救。


当这起案件被曝光后,许多人都瞠目结舌。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父母是生我养我的人,为何这个儿子会作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


后来,根据媒体的逐渐曝光,我们才看到了事件的另一面。


原来,马某的母亲在自己12岁的时候就改嫁,他从小就是被奶奶带大的,所以和母亲的感情一直不好。


因为79岁的母亲瘫痪在床,又大小便失禁,马某对于照顾母亲自然很不上心和厌烦,甚至决心活埋自己的亲生母亲。


法律自会让马某为其行为负责,更令人揪心的,是老人内心的煎熬和绝望。


这种煎熬不光来自于亲人的冷眼、责骂,同时也源于对自己良心的“谴责”,认为自己拖累了子女。


这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不想拖累子女


他们害怕成为子女的“拖油瓶”,影响到子女的正常生活,或者面临被子女抛弃的悲惨命运。


于是,他们选择自杀来解脱子女,也解脱自己。


为什么即使身心健康、子女孝顺的老人,也会产生“不想拖累子女”的焦虑?


代际关系是这种情感压力出现的源头之一。


所谓代际关系的变迁,也就是父母从赡养子女的角色突然变为被子女赡养角色的改变。


代际关系的变迁会使得老人的社会地位骤降,原有的社会角色丧失。


因为子女在接受教育和思想先进性方面都要优于老人。


所以,当代际关系突然变迁后,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就容易被社会所“边缘化”。


和子女缺少共同话题,话不投机。


于是,一种“人老了,没用了”的观念,便在老人心里扎下了根,觉得自己已经被世界淘汰了,再活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

农村老人非正常死亡的背后:除了人性的冷漠,更多的是社会的反思

三、如何善待老人?


最好的孝顺莫过于陪伴,不仅是身在其侧,更重要的是用“心”交流,消除孤独感


老人的经济条件和病痛是我们难以掌控的,我们要做的也只能是给予老人情感上的支撑。


年轻人一直奉行着一个“陪伴是最好的关爱”的观点,认为照顾老人,就是常伴其左右端茶倒水,在病床前忙前忙后。


殊不知更多老人缺乏的则是心灵上的慰藉,也许子女的一种认同、一种尊重、一种欣赏就能让他喜笑颜开。


举个例子,当老人感觉到自己一无是处时,子女可以分析一下老人的价值所在,比如老人还有退休金,老人还可以帮子女带孩子,老人曾对这个家庭做的贡献等等。


为老人分析他们的价值所在,正是提高老人自信心的一种方式。


其次,我们要让老人学会与孤独作伴。孤独和寂寞是老人都将面对的一个困境,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提到过老人在晚年的孤独与寂寥。


然而,根据以色列Haifa大学对住在养老院的老人进行的提问中可以发现,少部分的老人也能够享受孤独。


调查发现,这部分老人会规划自己一天的生活,参加铁人三项训练、钓鱼、打牌打球等等,每天也都忙得不亦乐乎,并不会因为子女关爱的缺失就感到孤独寂寥。

农村老人非正常死亡的背后:除了人性的冷漠,更多的是社会的反思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老年人的圈子并不止于亲情,他们仍然有友情甚至爱情的需求。


如何让老年人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很重要,子女在给老年人进行心理慰藉的同时,也可以对周边环境的改变来起到给老年人锻炼孤独的能力。


在所有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都有提到“环境”二字,老年人享受独处环境只有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所以,对于那些生活还能自理的老年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自由独处的机会,并非像个监护人一样在其身边尬聊。


只有老年人有了自己的兴趣、朋友和圈子,才能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老人   农村   退休金   病痛   老年人   人中   子女   冷漠   人性   儿子   困难   孤独   圈子   母亲   现象   关系   情感   社会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