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文化!

“中国北方黍的驯化可以早到距今1万年左右, 而粟(谷子)则晚到距今8700 年以后。”中国的原始农业起源和两河流域创造的农业文明同等重要。

历史溯源

一般认为,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粟、黍是中国北方最早栽培的农作物,是小麦、水稻传入以前最重要的食物。然而,由于缺少可信的证据,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这一贡献并未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

在谷子起源上,国际学术界流行三个学说:中国(东亚)起源说、欧洲起源说、南亚起源说。有专家指出:一种作物从什么地方起源,应该有多方面证据,包括考古、文化、野生种、遗传多样性、原始类型等。这几方面的证据中国基本具备,因此可能是起源的真正中心,南亚等其他地区可能是次生中心,但还需要从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继续寻找证据。

五谷文化!

五谷中的科技史

一万多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为应对生存压力而发明了农业。黍和粟的野生祖先因其极强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成为中华民族首选的栽培作物,种植粟、黍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以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从种质资源角度讲,中国起源的作物像谷子、稻、大豆基本上都带有“皮”(颖壳),而国外起源的作物如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多没有“皮”。带有“皮”的作物耐贮存,因此可以应对灾荒,这可能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国外许多早期文明如玛雅文明等则由于灾荒、饥荒而毁灭。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谷文化是民族生命的延续,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的一个强大的遗传学基础。

纵观中国科技史,许多发明创造和农耕知识、经验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五谷的种植和加工。《周礼》记载,农官到田间视察,选出良种来推广,这是中国作物育种的肇始。汉代《氾胜之书》中有了采取“穗选法”育种的最早记录。北魏时期育成一大批能满足不同栽培要求的新品种。《齐民要术》根据品种的熟期长短、植株高矮,以及抗旱、抗虫和其他相关性状,将当地栽培的86个粟品种分为4类,甚至将品种的“味美”或“味恶”、“易舂”(便于加工去壳)都一一标明,既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深入细致的检测实验精神。中国农史学会副理事长曹幸穗教授表示,《齐民要术》时代多以育种人的姓名来命名作物新品种,这是对育种者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与褒颂,是一种崇尚知识的健康社会心理的表现。

五谷文化!

五谷的社稷文化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粟取代黍的地位后,在古代一直是北方地区的重要食粮。《诗经·国风》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反映出谷黍在当时作为主粮的事实。粟还是古代政府税收的来源之一、社会财富的重要象征。中国几千年以农立国,稷神崇拜和祭祀之风相延。对稷的崇拜经历了“稷官–后稷–稷神”的演变,古代稷神与社神祭祀往往并提,“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从精神层面说,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培养出华夏子孙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粟文化深深烙印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唐朝世人李绅《古风二首》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至今日仍有这种关注民生、珍惜粮食的情怀。

五谷文化!

五谷文化的产业发展

历史文化的研究往往来自于现实的需要。人类对谷物加工及认识的发展演变是一个过程,目前面临一种回归。人们祖先食用的谷物如糙米、全麦面粉和谷子等都是健康食品。而现代食品工业为了便于制作、改善口感,谷物加工精度越来越高,胚芽和麸皮等大量有益的成分被丢弃,这是人类慢性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患“三高”等富贵病的人越来越多,通过五谷饮食膳食结构调整,返璞归真,具有现实意义。

谷子是中国起源的特色作物,是哺育中华民族的作物、新中国的缔造作物,也是应对未来干旱形势和全球气候变暖的战略储备物。过去农业的发展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现在中央明确提出了四靠市场。科研的主流方向如果远离了市场,不管有多大的价值,都不能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科技工作不能只让农民增产,而要更多地为农民增收服务。

五谷是人们的传统食品,五谷文化也是人们的传统文化,发展五谷文化思路应该更加开阔。耕作文化(耕作制度、社会关系)、饮食文化(古代工艺、民俗风情)、医药保健、艺术(诗歌、俚语、绘画、剪纸)、旅游(农庄、遗址、山水),都是粟文化现实的载体和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南亚   灾荒   硕鼠   文化   华夏   谷物   谷子   作物   中国   起源   中华民族   证据   古代   加工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