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六章:虚静守常才能免于灾祸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2)。

夫物芸芸(3),各复归其根(4)。归根曰静,静曰复命(5)。复命曰常(6),知常曰明(7)。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8),容乃公(9),公乃全(10),全乃天(11),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2)。

【注释】

(1)致虚极,守静笃:虚,心灵空明无欲;极,极度、顶点;笃,彻底。

(2)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生长活动;复,往复、循环。

(3) 芸芸:纷繁茂盛的样子。

(4)各复归其根:根,根本、本原;复归其根,即回归本原,返回自然的本性。

(5)复命:复归本性,这里指回到虚静的本性。

(6)常:指事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规律、永恒的法则。

(7)明:认识、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中的法则。

(8)容:包容、宽容。

(9)公:公平。

(10)全:无不周遍。

(11)天:代指自然。

(12)没身不殆:没身,指死亡;殆,危险。

【译文】

极力做到虚寂寡欲,彻底坚持清静无为。

万物都在蓬勃生长,我由此观察到循环往复的规律。

万物纷繁茂盛,(最终)各自返回它的出发点。返回本原叫作静,静叫作复归本性,复归本性叫作永恒规律,认识永恒规律叫作明。不了解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认识了永恒规律就能无所不包,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称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久,到死都不会遭遇危险。

【赏析】

老子重视主体修养,只有达到“虚静”的极致,才能观察芸芸天地万物及其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虚静”要求个体只有轻视智慧、放弃心机,才能涵养品德、明白事理。自然界的规律,总归于返回它的原初状态。这个过程即是“虚静”。“虚静”是“道”的体现,又称为“常”。遵守“常”的规则,就不会轻举妄动,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处事包容、公正、周全,合乎自然、同于大道,即可终身免于危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茂盛   无所不包   本原   循环往复   轻举妄动   灾祸   纷繁   本性   法则   万物   坦然   老子   公正   规律   大道   危险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