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儿科病,什么时候可用“麻、桂、姜、附”?

陆鸿元 徐蓉娟 肖相如频道

导读:一起遵循“小儿以阳气为本”的理念,解读徐小圃先生临床中常用的4则治则及经验用药。


昔日先生诊病,医案均有留底,余亦积累颇多,惜在日军侵华时,散佚大半,所存者又经十年浩劫,残留无几,因此无法窥其全貌。


幸仲才学兄曾在先生逝世后一年,撰有《徐小圃儿科经验简介》一文,以资参考。这里,结合我的回忆,略述梗概,以飨后学。


治疗儿科病,什么时候可用“麻、桂、姜、附”?

01

解表擅用辛温


外感风邪者,邪客于肺,导致肺气闭塞。


证见壮热无汗,咳不扬声,胸高气急,鼻翼扇动,喉间痰声辘辘,神识欠慧,啼哭无泪,舌苔白,脉紧而浮,治从辛温开泄。


药用:生麻黄、川桂枝、大杏仁、白芥子、制南星、象贝母、竹半夏、橘红、远志、生姜汁(冲服)、苏合香丸(研细)用鲜石菖蒲煎汤化。


本证虽由外感风邪所引起,但已成“肺风痰喘”之重症。


痰阻气道,肺气闭塞,痰随气逆,则喉间辘辘鸣响,肺开窍于鼻,肺闭则鼻翼扇动,咳不畅利,身虽壮热,但无汗泄,苔白,脉紧而浮。


病机为风寒郁于肌表,痰湿内阻肺络。


因病在初起,正气尚盛,所以使用麻、桂辛温发散以开肺气,使邪从外撤,南星、姜汁温化痰湿,苏合香丸、菖蒲温开泄浊。


以上防治结合,袪其邪实,亦即保其正气。若因其壮热而用清凉,徒滋邪气充斥,变证迭起,错失良机,乃医之过也。


此证多见于冬春季节的婴幼儿,体质肥胖,病来急暴,以喘咳痰鸣、发热为主症,临床多见者为毛细支气管肺炎。如其有上述证候者,均可参考酌情使用。


治疗儿科病,什么时候可用“麻、桂、姜、附”?

02

重视扶正达邪


麻疹初透患儿,鼻准未显,透而即隐,壮热有汗,咳呛不畅,涕泪俱无,鼻扇气急,面呈青灰,精神萎靡,作恶便溏,肢凉不温,小便不黄,辄见痉厥,苔白不黄,口干不多饮,脉虽数而软。


药用水炙麻黄、白杏仁、黄厚附块、活磁石、青龙齿、蝎尾、二味黑锡丹、鲜石菖蒲。


其病机为正气不支,邪陷肺闭,内风蠢动,属麻疹之变证。


夫一般麻疹因毒热内闭者固多见,而因正气不足,气阳式微而致疹难透达者亦不少。


此证面色青灰,便清,溺色清,脉软肢冷,虽有壮热,而见有汗,痧子见而即隐,且频见抽搐,与毒热内陷生风者显属不同。


故先生以温阳扶正同宣透并用,止痉不用羚羊而参以潜阳;


气喘、汗出不温,当非实邪之喘,所以用二味黑锡丹以温阳镇纳,不用葶苈泻肺以免犯虚虚之戒;且黑锡丹能温纳肾气,凡真阳欲脱之虚喘,先生最善用之;


在透疹剂中加用附子以温阳,发中有补,确能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此外,先生对麻疹之出透与否,不以全身四肢密布为凭,而以鼻准有无为标志。


因此,他诊视麻疹患儿,必细察鼻准处有无布露,虽周身痧子密布,鼻准未见者,仍以透为主,若鼻准部已有三五点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达向外,无需再用透发。


余验之临床,确如其言。附此,以记先生诊视麻疹之卓见。


治疗儿科病,什么时候可用“麻、桂、姜、附”?

03

及时温培脾肾


久泻婴儿,屡经治疗,仍泄泻不止,粪色淡黄,夹有黏液乳瓣,小便清长,吮乳作恶,神情萎软,目眶凹陷,面色萎黄,四肢欠温,寐则露睛,舌净少苔,脉濡细,呼吸浅促。


处方用黄厚附块、上安肉桂、茯苓、怀山药、煨肉果、煨益智仁、破故纸、青龙齿、活磁石。


此为久泻伤脾,脾伤及肾,乃脾肾两伤之证,气阳不足之征毕露,故放手使用温培脾肾之阳,即助火生土之意。


小儿泄泻,夏秋季尤多,湿热泻固属多见,而婴幼儿时期的脾虚泻亦常见及。


先生常以钱氏七味白术散为主方,中寒者加炮姜,阳虚者加附子,对脾伤及肾者常用四神。


对泄泻病中具有舌干口渴者,必详辨其伤阴与伤阳之别。


伤阴当见舌光色绛,甚则口舌生糜;


伤阳舌苔虽净而不干或糙而质润,且多伴小便清长,口虽干而不多饮,饮则作恶(此非阴伤,而是脾不健运,液不上承之故),肾阳不振,气失摄纳,所以小便虽多,而泻仍不止也。


此类病儿临床极为多见,若不及时投以温培脾肾之阳,则必土败木乘,可致虚风暗动,导致慢脾风危候。


婴幼儿泄泻之死亡于此者,比比皆是。


我在治疗婴幼儿久泻不止,进食进水即泻的脾寒泻时,亦常喜用附子理中汤加生白芍、炙诃子温中安肠,鼓舞脾阳,使之清阳上升,阴霾自散。这与补中益气之升提法具有不同的含义。


治疗儿科病,什么时候可用“麻、桂、姜、附”?

04

潜阳兼顾育阴


幼儿在夏秋之交,发热缠绵已将一月,热来起伏,身有微汗,口渴喜饮,尿多色清。近来烦躁不宁,彻夜不寐,咬啮手指,时伴惊搐,面色有时潮红,两足清冷,舌光无苔,脉细数而软。


处方为黄厚附片、上川连、磁石、青龙齿、天花粉、蛤粉、覆盆子、莲子心、阿胶、鸡子黄(冲服)。


本证已显气阴两虚,属于各种温病范围的后期病证,乃温病之坏证。


余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恢复期,伏暑、湿温病的后期,凡出现此类证候,均宗先生施以潜阳育阴之法治之。


盖阴与阳,虽属不同的两个属性,然互有联系,互为制约,阴平则阳秘,偏胜则病,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君火之下,阴精承之”,“阳不独立,必得阴而后成;阴不自专,必得阳而后行”。此水火阴阳制约的生化规律。


故潜其阳,必育其阴。潜阳育阴之法,虽非先生独创,但其运用自如,足证先生治法灵活,无固执一法的偏见。


从儿科领域中,很多疾病由于邪热消烁真阴,产生水火阴阳制化失常,从而导致肾水的亏损,鸱张了心火的亢盛。诸如出现阴虚阳越的临床证候,若片面育阴,亦难奏效。


所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张介宾尝云:“有形之火不可纵,无形之火不可残。”


先生以黄连阿胶汤、大定风珠立方,佐以温下潜阳之品,化裁出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可谓临机应变,深得要旨。


由于先生忙于诊务,没有专论著述留世,但先生后嗣及门弟子遍布海内,珍藏先生之临证医案及深得先生之奥旨者不乏其人,此非表彰先生毕生之业绩,而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资料。


如能互相献出,公之于世,则对儿科保健工作者提高学术水平,裨益不少,是所祷之。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陆鸿元、徐蓉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10.2。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南星   儿科   痧子   苏合香   石菖蒲   青灰   附子   外感   舌苔   磁石   麻疹   正气   青龙   面色   婴幼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