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你敢用吗?

乔模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控涎丹的妙用。本方终属峻下之剂,临床用药请遵医嘱!



控涎丹,又名妙应丸、子龙丸,首载于宋·陈无择《三因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三味药物组成,具有祛痰逐饮之功。


主治痰涎伏于胸膈上下,突发胸背、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吊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痺,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等症。


方中白芥子辛温,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间之痰涎;甘遂味苦性寒能泄,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泻水之圣药;大戟味辛苦寒,入肝脾肾三经血分,功专泻水散结。三药合用,长于袪痰逐饮。


现代临床用其治疗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而见胸胁隐痛,舌苔粘腻、脉弦滑者。


据临床报道,善用本方者常收奇功,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顽固性便血、不孕症、胃脘痛、水肿、泻泄、噎膈、肾病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痺证、中风、失眠、阳萎、关节滑囊积液、瘰疬、阴疽、乳房包块、雀斑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本方剂型为丸剂,“丸以缓之”,故力较缓,但终属峻下之剂,须患者形证俱实方可应用。



01 失 眠



【病案举例】(钱守章医案)


唐XX,男,21岁,大学生,1982年5月11日初诊。


失眠三年余,神志恍惚,视物模糊,犹天旋地转,欲呕不得,记忆力甚降,尝遍了镇静安眠西药,又针灸治疗二十余次,兼辅以中药,但症情犹与日俱增。


近日来说话颇少,眉目上扬,情绪激越,溲黄,脉弦急滑,舌黄薄滑,胁下拒按。证属控涎丹证无疑。


处以控涎丹10克,姜汤顿下。当日下利10余次,清黄稀水,自言肛门因下利而灼痛。


第2天后控涎丹改为5克,配以六味地黄汤,养阴清利兼顾。一月愈。


【按语】


失眠辨证当首分虚实。实者多因肝火,痰热而起,虚者常由阴虚、血亏所致。


本案失眠而兼眩晕、干呕、胁痛拒按、舌黄且滑、脉弦急滑,此属痰热结实。


痰热扰心,则失眠、情志恍惚;痰饮中阻,清阳不升,则眩晕;饮邪上逆,胃失和降,干呕乃作;胁下拒按,为饮邪结实。


本证痰饮积聚,患者形壮体实,非用快药利下不能袪其邪,故以控涎丹攻邪逐水,袪痰清热,乃使痰热而去而诸症悉平。



02 肺源性心脏病



【病案举例】(钱守章医案)


张XX,男,49岁1981年10月29日初诊。


素患支气管哮喘,近年来又确诊为肺源性心脏病,痰液胶粘,丝丝不断,口渴咽燥,胸痞拒按,夜不能平卧,呻吟达旦。自述小溲热烫气秽。


心脏听诊,收缩期、舒张期均有3~4级杂音,肝检于肋下4指,口唇淡青紫,杵状指,脉弦沉紧,舌薄,根略黄腻。


因肺脾肾三虚,攻既不任,补更肆逆。时值山药泛市,建议纵食,资以大补肺肾,协以控涎丹每日3次,每次1克,姜汤下。


药后稀水稀便甚多,健康转佳。病家自谓:“越泻越畅心(舒适)”。次年竟能做些家务事了。


【按语】


本案病者患肺源性心脏病已历六载,现症痰液胶粘,丝丝不断,此病痰也;口渴咽燥、尿热气秽,此病热也;胸痞拒按,此属实也;病历六载,久咳伤气,此兼虛也。


综上可知,本患实属痰热相结,本虚标实之证。因其攻既难任,补助邪张,故宜标本兼顾,补泻并施,乃嘱患者纵食山药以补其虚,控涎丹量少频服以逐其饮。药后饮去正复,病乃向愈。


临证所见肺源性心脏病,病机以本虚饮盛者最为多见,因此在逐饮祛邪之时,勿忘扶正,以免阳气亡脱,病转危殆。



03 过敏性结肠炎



【病案举例】


徐XX,男,53岁,1983年2月15日初诊。


自述8年前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更,但食纳尚旺,体力不衰,故也未曾理会。


近3年来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甚至一天5~6次。食纳犹可,工余颇觉神疲。西医谓之“过敏性结肠炎”,迭用西药,又作灌肠治疗,罔效,患者自认“年高功能衰退”,也不甚求医了。


颜面枯黑无华,舌加棍状,尖红有刺,舌面水滑,脉弦细沉紧,与控涎丹证相符。


予以控涎丹,每日5克,姜汤下。服完250克,大便完全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


过敏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范围。本案患者8年来大便次数增多,甚时每日5~6次,颜面枯黑无华,舌面水滑,舌尖红,脉弦细沉紧,证属饮热内结大肠。


正如《金匮要略·痰饮篇》所云:“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本证由于水饮停留,阳气不通,所以病者脉沉紧弦滑,饮邪未经攻逐,其人每欲下利,利后反觉舒快,此为饮邪与正气相搏。有欲出之势,病者虽然下利,但病邪未能尽除,故其人终不得痊愈。治宜攻逐水饮,用予控涎丹下之,其病乃安。



04 冠心病



【病案举例】(胡谷塘医案)


马X,女,49岁。


罹患胸廓痹痛,心悸气短及颜面四肢肿胀,胃脘胀痛等症已缠身7年有余,经西医多次检查,患有冠心病、慢性肾炎、胃窦炎等多种顽固性疾病,常服西药治疗,少有效果,病情时轻时重,体质每况愈下。


观其面色虚浮晦暗,四肢轻度浮肿。自诉胸廓憋闷隐隐作痛。心悸气馁,动辄加剧,胃脘经常胀痛拒按,小便量少,大便不畅,初硬后溏,白带素多,纳少头昏,脉沉弦,舌淡胖苔白润。


病脾肾阳虚,心阳不振,水湿不化,充斥上下,溢于肌肤;胸阳不运,宗气虚馁,阴乘阳位,痰水凌心。


宗仲景法,投瓜蒌薤白、真武之类约进30余剂,症状略有好转但不理想。


遂改用控涎丹15克,令分作5包,嘱日服1次,5日后再观进退。


复诊告称:服药期间曾出现腹痛、泻泄稀水样粪便十余次,肿胀逐渐消退,胸痹大减,胃中舒适,惟觉虚弱之感,再疏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桂枝、半夏、陈皮、防己、附子、川芎等组方,又服30余剂,上述诸症大为改善。


为巩固计,根据上方制成丸剂,嘱其坚持服用半年,随访2年,症状稳定,已能上班工作。


【按语】


查本案患者诸症,乃属脾肾阳虚,饮停于胃,上凌于心,外溢肌肤所致;细考各症,舌淡胖苔白滑,其脉沉弦,为阳虚停饮之征。饮停何处?


胃脘胀痛拒按,小便量少,大便不畅,饮结胃肠可知;胸廓憋闷,隐隐作痛,心悸气馁,动则加剧,此为饮邪上乘,阴乘阳位,心阳被遏所致;四肢浮肿,面色虚浮暗晦,亦为饮溢四肢,头面,营卫失荣之故。


医者前投瓜蒌薤白、真武汤之属扶阳利水,下气豁痰,通阳散结亦属正治之法,奈何饮邪结实,药轻邪甚,力有不逮,故医者暂避虚体于不顾,光以控诞丹荡逐痰水,峻剂缓投,专事攻邪,俟饮邪得去,再予扶正。



05 幽门梗阻


【病案举例】(胡谷塘医案)



舒X,男,43岁,罹胃痛之疾已10多年,旬日前因与邻里纠纷发生争执,胃痛大作且伴呕吐而住院。


西医以输液为主治疗数日,胃痛稍缓但呕吐反剧。水谷入胃停潴中脘不能下行,胃脘胀满,少顷,必倾囊吐出为快,大便多日不通。


西医诊为幽门梗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查其脘腹胀满,按之抵抗,有振水声,频频作呕,口干,但不敢饮水,诊脉沉而有力,舌淡边有淤点,苔白腻。


此乃痰涎淤血互结于胃脘,阻塞幽门,气失和降而上逆,以成关格之势。


乘其正气未败,邪气未固,应投逐痰破血之剂,以夺其关隘开其所结,只须腑气一通,即可化险为夷。


当即赠予自备之控涎丹15克,分作三份,另处代赭石30克,水煎,令其餐后取汁吞服一包。


汤药吞服,须臾腹中雷鸣切痛,辗转呻吟,俄顷呕吐大作,水液之中杂有痰涎,腹胀随之减轻,但腑气未通。


午后令其如服一次,病者恐惧,耐心劝导后始敢吞服,至腹痛又作,约半时许有便意甚急,扶入厕即泻,初头较坚续下稀水,至此梗阻消除;再予益气健脾,活血化痰,调气和胃之剂,调治3日痊愈出院。


【按语】


本案水谷入胃即吐,胃脘胀满,大便不通,如《鸡峰普济方·关格》所云:“吐逆、大小便不通……此关格之证”,西医诊为“幽门梗阻、十二指肠溃疡”。


据其症状观察,脘腹胀满,胃有振水声,呕吐频作,口干不欲饮,脉沉而有力,舌淡而边有瘀点,苔白膩,证属痰瘀相结,阻塞于胃,先投控涎丹合代赭石汤逐饮和胃,降逆止呕,再予益气活血之品以善其后,药仅数剂而顽疾顿失。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名方治疗疑难疾病》,乔模等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993.2。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百度图片。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薤白   甘遂   赭石   胸廓   丸剂   按语   姜汤   幽门   病案   胃痛   颜面   西医   大便   心脏病   患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