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胃炎的“发物”?医生:想胃好,或可常吃这几种食物

导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也越来越丰富,于是控制不好自己的食欲,每天暴饮暴食、大鱼大肉,从而损伤肠胃。最近几年,患上肠胃病的人越来越多,而我国被称为“胃病大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养胃迫在眉睫。

俗话说病从口入,要想养胃,控制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有些人认为吃玉米过多会加重胃炎,认为玉米是胃炎的“发物”,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呢?不妨来听一听医生怎么说?

玉米是胃炎的“发物”?医生:想胃好,或可常吃这几种食物

01

玉米是胃炎的“发物”?

玉米并非是胃炎的“发物”,玉米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胃蠕动,消化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养胃的功效,之所以认为玉米是胃炎的发物,是因为玉米吃多了会加重肠胃蠕动负担,造成消化不良,引发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

只要在平时适量摄入对胃部也是有好处的。

玉米是胃炎的“发物”?医生:想胃好,或可常吃这几种食物

02

医生:想胃好,或可常吃这几种食物

板栗

秋冬季节吃几粒热乎乎的板栗暖心又暖胃,板栗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因为它的热量比较高,所以很多减肥人士和女性很少吃。

板栗能够养胃,促进肠胃蠕动,提高胃动力,帮助肠胃更好的消化吸收食物,减轻肠胃蠕动负担,大家可以吃早餐的时候适量吃几粒板栗。

玉米是胃炎的“发物”?医生:想胃好,或可常吃这几种食物

杂粮粥

肠胃不适的时候可以喝一些小米粥、燕麦等消化速度比较慢,富含纤维素的杂粮做成的主食,能够提高胃功能。将杂粮和大米、小米放在一起熬粥,这样既做到了有营养,还能够帮助肠胃消化食物,稳定血糖。

南瓜

南瓜中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C、钙、磷等营养物质,是健脾养胃、助消化的好高手。南瓜中含有丰富的果胶,能够保护肠胃黏膜免受刺激性食物的伤害,非常适合肠胃病的人食用。

南瓜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帮助肠胃蠕动,帮助消化食物。

红枣

中医认为春季肝火旺盛,吃酸性的食物会加重肝火,损伤脾胃。春天的体力活动比冬天要多,对体力的消耗比较大,需要摄取足够的食物为人体提供能量。

这个时候脾胃虚弱、消化功能比较差的人不宜吃油腻的食物,红枣是一种健脾养胃的佳品。

玉米是胃炎的“发物”?医生:想胃好,或可常吃这几种食物

樱桃

樱桃性温,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的作用。樱桃中的铁元素含量是苹果的20倍以上,平时多吃些樱桃能够益气。不过吃太多樱桃会导致肝火旺盛,身体阴虚火旺,应该少吃或不吃樱桃。

圆白菜

圆白菜具有生津止渴、助消化的作用,刺激胃酸分泌,患有肠胃疾病的人可以将圆白菜榨汁喝,每天一杯,对病情痊愈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甘蓝

甘蓝有“天然养胃菜”美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维生素u,能够修复受损的胃黏膜,保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患病概率。

甘蓝还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建议大家在炒制甘蓝的时候最好用橄榄油,因为在不饱和油脂的帮助下,甘蓝中的脂溶性维生素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被人体吸收利用。

03

保护肠胃健康,不妨做好这几件事

保证充足的睡眠

熬夜已然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很多年轻人到了夜晚就习惯性地熬夜,长时间熬夜、睡眠不足降低第2天的工作学习效率,头昏脑涨,四肢乏力。

长时间熬夜还会伤害肠胃,降低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患上肠胃疾病,要想保护肠胃,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远离熬夜。

合理饮食

肠胃是人体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食物进入胃内本身对胃黏膜就是一种刺激,肠胃蠕动速度加快,胃酸以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不利于胃溃疡的愈合。肠胃病患者应该在平时一日三餐按时吃,避免过饱,这样才有利于保护肠胃。

细嚼慢咽

很多年轻人为了赶时间缩短了吃饭时间,每顿饭都狼吞虎咽,导致体内积食,增加肠胃蠕动负担,食物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没有办法被肠胃充分吸收,大量营养流失,时间长了以后肠胃菌群失衡。

建议每顿饭的时间控制在25分钟左右,老年人充分咀嚼食物,与唾液结合生成唾液淀粉酶,这种物质是肠胃消化食物的动力。

玉米是胃炎的“发物”?医生:想胃好,或可常吃这几种食物

除此外,胃是最怕寒的,平时可以多做一些室外的运动,如打太极、步行、慢跑等舒缓的运动,这些运动均能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处于温暖的状态,对养胃也很有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发物   胃炎   玉米   肠胃病   圆白菜   食物   甘蓝   肝火   杂粮   南瓜   肠胃   樱桃   维生素   板栗   医生   养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