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五)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五)

某妪 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劳忧思,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上盛则下虚,故足膝无力。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土,胃主肌肉,脉络应肢,绕出环口,故唇舌麻木,肢节如痿,固为中厥之萌。观河间内火召风之论,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最合经旨。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毋使浊痰壮火蒙蔽,乃暂药权衡也。至于颐养工夫,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上午服:

金石斛三钱 化橘红五分 白蒺藜二钱 真北秦皮一钱 草决明二钱 冬桑叶一钱 嫩钩藤一钱 生白芍一钱

风木司天,则风气下临,上半年犹多风气之病。值春夏阳升的时候,也就是风病加重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菜花黄,疯子忙”。平素怒劳忧思,五志过急皆能化火。风或互煽,循厥阴少阳经脉上扰,则上盛而下虚。上盛者,风火盛,下虚者,精气虚。下虚则足膝无力,风扰清窍,则唇舌麻木,风袭肢体则枝节如萎,横逆犯胃则不纳不饥。本病进一步发展则为中风。苦降辛泄,少佐微酸者,苦降者,降胃气而敛横逆之胆火也,如方中橘红、秦皮之类,辛泄者,辛凉邪肝胆之热也,如方中桑叶钩藤之类。少佐微酸者,敛肝阳以归宅也,如方中白芍之类。

用药:

秦皮《本经》:"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目中青翳白膜。"《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小儿痫,身热,可作洗目汤。”《药性论》:"主明目,去肝中久热,两目赤肿疼痛,风泪不止;治小儿身热:作汤浴。"《日华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儿热惊,皮肤风痹,退热。"《汤液本草》:"主热痢下重,下焦虚。"可见,青皮善清肝胆之热,尤其善于明目,且可治下焦虚,能清虚热。用在本方中,主要是用于清肝胆经中情志变蒸之热。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五)

秦皮

决明子《本草经疏》:“决明子,其味咸平,《别录》益以苦甘微寒而无毒。咸得水气,甘得土气,苦可泄热,平合胃气,寒能益阴泄热,足厥阴肝家正药也。亦入胆肾。肝开窍于目,瞳子神光属肾,故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别录》兼疗唇口青。《本经》久服益精光者,益阴泄热、大补肝肾之气所致也。”可见,决明子为肝家正药,能益阴泄热,明目熄风,大补肝肾阴气。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五)

决明子

本方以秦皮、决明子清肝热;桑叶、钩藤、白蒺藜养肝体而息肝风,并散少阳风热;石斛益胃津,陈皮降胃气,白芍敛肝阳。

又 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肝风胃阳已折其上引之威,是诸症亦觉小愈,虽曰治标,正合岁气节候而设。思夏至一阴来复,高年本病,预宜持护,自来中厥,最防于暴寒骤加,致身中阴阳两不接续耳。议得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本病。

九制熟地先用水煮半日,徐加醇酒、砂仁,再煮一日,晒干再蒸,如法九次,干者炒存性,八两 肉苁蓉用大而黑色者,去甲切片,盛竹篮内,放长流水中浸七日,晒干,以极淡为度,四两 生虎膝骨另捣碎,研,二两 怀牛膝盐水蒸,三两 制首乌四两,烘 川萆薢盐水炒,二两 川石斛八两,熬膏 赤白茯苓四两 柏子霜二两

上药照方制末,另用小黑稆豆皮八两煎浓汁,法丸,每早百滚水服三钱。

议晚上用健中运痰,兼制亢阳。火动风生,从《外台》茯苓饮意。

人参二两 熟半夏二两 茯苓四两, 广皮肉二两 川连姜汁炒,一两 枳实麸炒,二两 明天麻二两,煨 钩藤三两 白蒺藜鸡子黄拌煮,洗净炒,去刺,三两 地栗粉二两

上末,用竹沥一杯,姜汁十匙,法丸,食远开水服三钱。

前方苦辛酸,重在清肝热,息肝风,敛肝阳,降胃气,清胆胃之热,已经小效,但未用养阴以配阳,故云治标。但云合节气者,内经云春夏养阳,阳气暴发在外,内脏真阳本虚,若加填阴浊腻之品,恐难消化,唯稍敛过亢之阳可也。若夏至一阴来复,则阳气渐藏,里阳不亏,方可滋阴以配阳。故云议得摄纳肝肾真气,补益下虚本病。

早服:早用以治下者,阳中求阴也,晚用以治上者,阴中求阳也。因人体阳旺之时,阳中真阴生而滋下,用阴药则正好助之,人体阴旺之时,阴中一阳生,用阳药则助清气之升也。

以熟地、苁蓉,牛膝,虎骨,首乌,萆薢,石斛,赤白茯苓,柏子霜,黑豆皮为丸,为纯补肝肾之品。方中熟地,苁蓉,牛膝,虎骨,首乌、石斛前面已多方解释,兹不赘述。用萆薢者,《本经》:萆薢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可见本药去风湿而强骨,也属通补下焦之品,用于诸阴药中,能令补药流通,兼可祛湿。,用赤白茯苓也是此意。柏子仁专善补肝而安神,黑豆补肾而消肿。《纲目》:"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五)

萆薢

晚用外台茯苓饮。(原方茯苓,人参,白术,生姜,枳实,橘皮,功能消痰进食)

人参二两 熟半夏二两 茯苓四两, 广皮肉二两 川连姜汁炒,一两 枳实麸炒,二两 明天麻二两,煨 钩藤三两 白蒺藜鸡子黄拌煮,洗净炒,去刺,三两 地栗粉二两,上末,用竹沥一杯,姜汁十匙,法丸,食远开水服三钱。

上方健脾而化痰,平肝而熄风。晚服。茯苓饮去白术者,取其流通而不欲其呆补也。加黄连者,取辛开苦降也。地栗《本草纲目》言消渴痹热,温中益气,下丹石,消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粉食。明耳目,消黄疸,开胃下食。作粉食,厚人肠胃,不肌;能解毒,服金石人宜之。疗五种膈气,消宿食,饭后宜食之。可见也是为开胃消食,清热而设。

又 近交秋令,燥气加临,先伤于上,是为肺燥之咳。然下焦久虚,厥阴绕咽,少阴循喉,往常口燥舌糜,是下虚阴火泛越。先治时病燥气化火,暂以清润上焦,其本病再议。

白扁豆勿研,三钱 玉竹三钱 白沙参二钱 麦冬去心,三钱 甜杏仁去皮尖,勿研,二钱 象贝母去心,勿研,二钱 冬桑叶一钱 卷心竹叶一钱

洗白糯米七合,清汤煎。

秋天燥气加临,首先犯肺,故为燥咳。口燥舌糜,则归因于之前肝肾阴虚之虚火。注意这里的阴火,不同于李东垣脾胃论中中气下陷所致的阴火。对于这种情况,燥咳当为新病,故给予临时性治疗新病,但原则上不能和宿病矛盾。

处方以沙参麦冬汤为主

方中沙参、麦冬、玉竹养肺胃之阴,加扁豆培土生金。桑叶,疏风润肺,杏仁贝母敛降肺气,竹叶卷心清心而除烦。糯米汤煎,取养胃而缓释也。

又 暂服煎方:

北沙参三钱 生白扁豆二钱 麦冬三钱 干百合一钱半 白茯神一钱半 甜杏仁去皮尖,一钱半

本方还是培土生金,处方立意与前方接近,只不过是更减少了浙贝,桑叶等清热疏风之品,玉竹也换成了百合,加上了茯神,考虑是前面的表证,热证更少了。

又 痰火上实,清窍为蒙。于暮夜兼进清上方法。

麦冬八两 天冬四两 苡米八两 柿霜四两 长条白沙参八两 生白扁豆皮八两 甜梨汁二斤 甘蔗浆二斤

水熬膏,真柿霜收,每服五钱,开水送下。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五)

柿霜

叶天士中风医案赏析(十五)

这是又出现痰火的实热证了。前面的治法,虽说丝丝入扣,但秋燥初起,难免无外感实热之邪夹杂,纯用甘寒,虽少佐辛凉,但麦冬之类,难免补住痰火,而遗留此患,若早用麻黄,石膏,杏仁用苦不用甜,或不致如此。虽属高年下虚,麻膏可少用,但不可不用,或实在不愿用,薄荷代麻黄也可。本方中,麦冬加天冬,清肺之力增加,加薏苡仁,可清上焦之闭而减清窍之闷。柿霜,甘蔗汁,梨汁,皆欲甘寒清热以生津也。此老妇必属富贵之家,致叶氏用药如此谨慎,一则不招非议,二则在患者绝对信任下,多治几天也无妨。

又 夏热秋燥,阳津阴液更伤,口齿咽喉受病,都属阴火上乘,气热失降使然。进手太阴清燥甘凉方法甚安。其深秋初冬调理大旨,以清上实下,则风熄液润,不致中厥。至冬至一阳初复再议。

燕窝菜洗净,另熬膏,一斤 甜梨去皮核,绢袋绞汁,熬膏,二十个 人参另熬收,三两 九制熟地水煮,四两 天冬去心,蒸,二两 麦冬去心,四两 黄芪皮生用,四两 炙黑甘草二两 五味二两,蒸 云茯神三两,蒸

该患者经过夏秋调理后,效果很好,前面的咳嗽,咽痛,牙痛等,都是阴虚火旺造成的。到了秋天,收藏之令开始,肺金肃降,治疗上就可以清上火,补肾精了。五脏之液充足,则肝风自息,就不容易中风了。到了冬至一阳来复时另有治法。

燕窝滋阴润肺补而不燥,加梨汁、天冬、麦冬,为清上,即清肺;人参、茯神、甘草、黄芪为补中;熟地,五味子,为滋下。

又 左关尺脉,独得动数,多语则舌音不清,麻木偏着右肢,心中热炽,难以明状。此阳明脉中空乏,而厥阴之阳挟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则下无力以行动,虚假之热上泛,为喉燥多咳,即下虚者上必实意。冬至后早服方,从丹溪虎潜法。

九制熟地照前法制,八两 肉苁蓉照前制,四两 天冬去心,蒸,烘,四两 当归炒焦,二两 生白芍三两 川斛熬膏,八两 黄柏盐水炒,二两 怀牛膝盐水蒸,三两

上为末,另用虎骨胶三两溶入,蜜捣丸,服五钱,滚水送。

左关尺脉独得动数,是肝肾之气不固而蠢蠢欲动,真阴不足以配阳也。多语则舌音不清,是阳动风痰欲蒙舌窍也,加之心中热炽难状,是阳扰心包而上干舌窍也。麻木偏着右肢,是阳明脉络空虚也,属气虚。阴虚阳亢,风阳妄动已经非常明显,故说此阳明脉中空乏,而厥阴之阳挟内风以纠扰,真气不主藏聚,则下无力以行动,虚假之热上泛。喉燥多咳,说明还有肺热,也算是木火刑金吧。看叶天士怎么治。

用药:冬至一阳生,用丹溪虎潜丸。熟地填补肾精,即所以实下,苁蓉通补下焦,天冬清肺,当归白芍养肝血,黄柏清相火而坚阴,牛膝引火下行而补肝肾活血通络。虎骨壮骨益髓。

又 太太诸恙向安,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木主乎气候,肝为风脏,风亦属阳,卦变为巽,两阳相合,其势方张,内风挟阳动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独甚于四肢者,风淫末疾之谓也。经云:风淫于内,治以甘寒。夫痰壅无形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风兼治矣。

天冬四两 麦冬八两 长白沙参八两 明天麻四两,煨 白蒺藜照前制,四两 甜梨汁一斤 芦根汁流水者可用,八两 青蔗浆一斤 鲜竹沥八两 柿霜四两

先将二冬、沙参、天麻、白蒺藜加泉水煎汁滤过,配入四汁同熬成膏,后加柿霜收,每日下午食远服五钱,百滚水调服。

病人病情稳定,春三月,又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肝木当令,巽卦也代表风,内外相合,体内风阳旋动,五脏阴液匮乏,而四肢麻痹。当以甘寒之品,滋补脏阴。在此基础上,痰火也当兼治。

二冬,沙参,滋阴为主,天麻白蒺藜平肝熄风通络,竹沥清热化痰,甜梨,芦根清肺胃之热,蔗浆生津止渴。

总之,本方以清养肺胃之阴,兼清肝熄风为主。

又 下虚上实,君相火亢,水涸液亏,多有暴怒跌仆之虞。此方滋液救焚,使补力直行下焦,不助上热。议铁瓮申先生琼玉膏方。

鲜生地,水洗净,捣自然汁二斤,绵纸滤清,随和入生白沙蜜一斤,另置一铅罐或圆铅球,盛前药封坚固,用铁锅满盛清水,中做井字木架,放罐在上,桑柴火煮三昼夜,频添水,不可住火,至三日后,连器浸冷水中,一日顷取出,入后项药。

人参蒸,烘,研细末,六两 白茯苓蒸,研粉,十六两 真秋石银罐内煅,候冷研,一两

三味拌入前膏,如干豆沙样,收贮小口瓷瓶内,扎好,勿令泄气,每早百滚水调服五六钱。

还是上实下虚,心肾之火俱旺。用琼玉膏。即人参,茯苓,白蜜。比例为生地32:16:6。

《古今名医方论》李中梓:“干咳者,有声无痰,火来乘金,金极而鸣也。此本元之病,非悠游渐渍,难责成功。若误用苦寒,祗伤脾土,金反无母。故丹溪以地黄为君,令水盛则火自息。又‘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以鼓生发之元。‘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以培万物之本。白蜜为百花之精,味甘归脾,性润悦肺,且缓燥急之火。四者皆温良和厚之品,诚堪宝重。郭机曰:‘起吾沉瘵,珍赛琼瑶’,故有琼玉之名。”

又 立冬后三日,诊得左脉小弦动数,右手和平略虚。问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头晕,左目流泪,足痿无力,不能行走,舌生红刺,微咳有痰。此皆今年天气大热已久,热则真气泄越,虚则内风再旋。经言痿生大热,热耗津液,而舌刺、咳嗽、流泪者,风阳升于上也,上则下焦无气矣。故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凉不伤脾胃者宜之。

制首乌四两 杞子炒,一两半 天冬去心,二两 茺蔚子蒸,二两 黄甘菊一两半 黑稆豆皮二两 茯苓蒸,二两 川石斛熬膏,八两 虎骨胶二两,水溶

上末,以川斛膏同溶化,虎骨胶捣丸,早上滚水服三四钱。

立冬后阳气当藏,左脉小弦动数,是心肝有热而阳气欲动。右手和平略虚,是阳明略有不足。交秋后头晕,流泪,足萎,舌红,微咳有痰,都是下虚而有热之象。当用甘寒补藏真,因阳明虚,故不能用有伤脾胃之品。

首乌,茺蔚子、黑豆皮,虎骨,均是填补下焦之品,天冬,甘菊,石斛则以清肝阳胃为主。茯苓则在于调脾。总体上,还是以填补下焦为主。

茺蔚子为益母草子,活血利水之功似益母草,而独有补肝肾之功。

又 久热风动,津液日损,舌刺咳嗽。议以甘药养其胃阴,老年纳谷为宝。

生扁豆四两 麦冬四两 北沙参三两 天花粉二两 甘蔗浆十二两 柿霜二两 白花百合四两

熬膏,加饴糖两许,每服时滚水调服三四钱,晚上服。

舌刺咳嗽,是又上火了。用甘寒药养胃阴,可以避免影响食欲。

扁豆,麦冬,沙参,花粉,基本上是沙参麦冬汤的底子。加甘蔗,柿霜,百合,饴糖,也是以养胃阴为主。

又 液燥下亏,阳挟内风上引,阴不上承,舌络强则言謇,气不注脉则肢痿乏力步趋。凡此皆肝肾脏阴本虚。镇补之中,微逗通阳为法,以脏液虚,不受纯温药耳。

水制熟地四两 阿胶二两 女贞实二两 稆豆皮二两 淡肉苁蓉一两 茯神二两 旱莲草二两 川石斛三两

用精羯羊肉胶为丸,早上滚水服四五钱。

又出现舌强难言肢体萎废了。补肝肾,通阳气为主,因纯补肝肾则药力不容易达于四肢舌窍,故需通阳明之阳。

熟地,阿胶,女贞,黑豆,苁蓉,旱莲草都是补肾的,茯神,石斛是养肝胃的。其中,苁蓉,茯神,黑豆补中带通。

又 暂服煎方:

生地 沙参 茺蔚子 黑稆豆皮 川斛 牛膝

这个方子是为了清伤热而实下焦,加牛膝,通络作用更好点。

又 晚服丸方:

九蒸桑叶八两 三角胡麻四两 九制首乌三两 白茯神三两 人参二两 炙甘草一两 酸枣仁二两,炒 苡仁二两

上为末,桂圆肉三两煎汤,法丸,每服三钱,百滚水下。

本方以补养五脏为主,而重在肝脾,尤重气血。

又 今年天符岁会,上半年阳气大泄,见病都属肝胃,以厥阴为风脏,而阳明为盛阳耳。阴阳不肯相依,势必暴来厥中。过大暑可免,以暑湿大热,更多开泄,致元气不为相接耳。然此本虚标实,气火升腾所致,经旨以苦寒咸润酸泄,少佐微辛为治,议进补阳明泄厥阴法。

人参一钱 生牡蛎五钱 生白芍二钱 乌梅肉四分 川黄连盐水炒,六分 熟半夏醋炒,清水漂洗,一钱

上午服。

丸方 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生 盐水炒黄连五钱 半夏醋炒,水洗净,一两半 盐水炒广皮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半 白蒺藜鸡子黄制,一两半 生白芍一两半 乌梅肉蒸,一两

为末,竹沥法丸,早上服三钱,百滚汤下。

这是属于肝胃湿热熏蒸,煎方人参,黄连,半夏清降胃气而化痰,牡蛎,白芍收敛肝气而散解通少阳。

丸方,以人参,茯苓,黄连,半夏,枳实,陈皮清阳明湿热,有外台茯苓饮之意。以白蒺藜,白芍,乌梅,敛肝而熄风,竹沥化痰,乃两和肝胃也。

又 夏月进酸苦泄热,和胃通隧,为阳明厥阴治甚安。入秋凉爽,天人渐有收肃下降之理。缘有年下亏,木少水涵,相火内风旋转,熏灼胃脘,逆冲为呕。舌络被熏,则绛赤如火。消渴便阻,犹剩事耳。凡此仍属中厥根萌,当加慎静养为宜。

生鸡子黄一枚 阿胶一钱半 生白芍三钱 生地三钱 天冬去心,一钱 川连一分,生

上午服。

此胃逆为呕,舌降如火,厥阴少阴之火上逆也。以黄连阿胶汤为主,黄连清心胃之火,鸡子黄育肾脏之阴,阿胶养肝肾之阴血而潜阳,白芍敛肝,天冬生地清上焦之火。

又 心火亢上,皆为营液内耗,先以补心汤,理心之用。

人参同煎,一钱 川连水炒,六分 犀角二钱,镑 玄参二钱 鲜生地五钱 丹参一钱 卷心竹叶二钱

这是清心火,养心中之一点真阴。人参益元气,黄连犀角清热所以存阴,元参清热而养阴,丹参养血而清心,竹叶导热出于小便而清热除烦。

又 苦味和阳,脉左颇和,但心悸少寐,已见营气衰微。仿《金匮》酸枣仁汤方,仍兼和阳,益心气以通肝络。

酸枣仁炒黑,勿研,五钱 茯神三钱 知母一钱 川芎一分 人参六分,同煎 天冬去心,一钱

这是心血不足,而心悸失眠。用酸枣仁汤,所谓仍兼和阳者,指仍兼养阴药以和阳也。

枣仁,茯神,川芎,知母养血安神,人参,天冬,调营气气而清热生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柿霜   虎骨   天冬   牛膝   沙参   蒺藜   滚水   石斛   白芍   熟地   麦冬   阳气   茯苓   黄连   人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