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玉铎浅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生活经常大鱼大肉的,摄取热量超标,体力劳动减少,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中医老玉铎浅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据悉,2020年,中国第六次针对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半中国人将成为糖尿病患者。而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就有1.29亿,位居全球第一。

  也就是说,差不多没两个人中,就一个血糖异常。

  内分泌代谢疾病是一组常见而多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发病率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而不断上的趋势,以糖尿病为例。1980年的发病率为0.6%,而到了1994年已然增长至2.5%,内分泌疾病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病发一处,累计全身,对健康危害很大。

中医老玉铎浅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糖尿病有三个阶段,90%的人发现时已经晚了

  糖尿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糖尿病前的高危人群阶段、糖尿病早期无并发症阶段、糖尿病并发症阶段。

  第一阶段:糖尿病前期

  胰岛功能没有低于50%,只是血糖有些异常。空腹时,血糖在6~7mmol/L之间,餐后血糖超过了7.8mmol/L

  第二阶段:糖尿病中期

  这一阶段血糖虽高,但各项并发症的检查均接近正常,不会带来不适症状,很容易被大家忽略。

  如果饮食控制得当,坚持运动,完全可以不借助药物,就能把血糖控制得很好。

  第三阶段:糖尿病并发症期

  此时已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糖尿病足等。这一阶段的治疗比较被动,很难逆转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只能延缓并发症的发展速度。

  相对于前两个阶段的治疗,第三阶段的治疗最复杂,费用最高,取得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中医老玉铎浅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那么问题来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被糖尿病缠上了呢?

  中医分析:

  糖尿病按其临床表现,隶属于祖国医学中“消渴”范畴,但消渴并不等于糖尿病,因消渴的涵义较广,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等有消渴症候,也属消渴之列。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黄帝内经·奇病论》,名为消渴。中医所论消渴,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肺燥、胃热、肾虚并见,或有侧重,而成消渴,缺一而不能成此症。

中医老玉铎浅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随着临证不断深入,中医理论日趋完善,从情志、饮食、劳伤、外感等方面认识病因,认识到阴虚与燥热是消渴病(糖尿病)的主旋律,两者互为因果,临床上表现出肺燥,胃热,肾虚的病理变化。

  气血皆虚:由于五脏失于肾精濡养而柔弱,气血皆虚, 外因六淫乘虚而入,或饮食不节,或七情郁滞,或房劳失度等均可耗伤正气,病邪入侵,久滞化热,更耗阴伤气,阴愈虚而热愈盛,热愈盛而阴愈伤,导致恶性循环,终成消渴病。

中医老玉铎浅谈:中西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十分注重“五脏皆弱者,善病消瘅”的理论,古代医家已认识到消渴病发病内因起主导作用,这与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糖尿病发病与遗传因素、免疫缺陷、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等内在因素同出一辙。

  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发病,十分注重精神因素。认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伤阴,上耗肺津,中伤胃液,下损肾水为消渴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之一,这与现代医学有关心理应激状态下,可诱发糖尿病的观点颇有相似。紧张刺激可引起内分泌紊乱,促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与胰岛素相拮抗。研究进一步证实,当处于焦虑状态时,血浆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可见,心理因素可促发糖尿病的发生,并使症状加重,与中医七情致病的理论颇为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黄帝内经   糖尿病   中医   医家   胰岛素   发病率   并发症   气血   中西医   血糖   内分泌   中国   因素   阶段   疾病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