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学习《论语》已经有四个多月了,我对孔子的了解,也日渐丰富了起来。


在灵遥的心目中,孔子他既是后世心目中的「圣人」,也是当朝的一个「另类」


他终其一生都在为了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而努力,希望能够实现以「仁」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同世界,结束臣弑君、子弑父,打打杀杀的春秋乱局。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遗憾的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诸侯们日益膨胀的权力,使得作为天下共主周天子最终沦为了他们掐架的工具,天下分裂已然是大势所趋。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那么,面对如此巨大的落差,孔子他都是如何看待与化解呢?他的做法对2000年后的我们,都有哪些启发呢?


让我们回到《论语》,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01.

好学的四条标准:

志有定向、知行合一、见贤思齐、温故知新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治长第五》


「十室之邑」,就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邑;「必有忠信如求焉」,就是必定会有像我孔丘这般资质忠信,淳朴笃信的人,只是没有像我这般好学的人罢了。


这句话,你既可以将它理解为孔子的自我表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孔子对「天资易得,好学难得」的感慨。


因为,无论是在哪个时代,虽然都会有天资聪颖的人,但是一旦落实到「好学」这件事上,便寥寥无几了。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那么,在孔子的眼里,什么才是好学的标准呢?灵遥结合自己读过的《大学》与《论语》里的内容,为你总结了下面4点,供大家参考:


1. 志有定向


为学的第一步是「立志」,也就是《大学》开篇里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做学问,你的志向一定要清晰,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在做事的时候,一心一意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不被机会所诱惑。


反之,你的目标若是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便会很容易被机会所驱使,什么来钱做什么。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孔子的志向,在与子路、颜回的谈话说,其实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天下的老年人能够得到安养,朋友间都能够讲信用,孩子都就能够得到关怀。


然后,你就会发现说,孔子他这一生里,所做出的几个重大决策,全都指向了这同一个目标。其无论在朝为官,是周游列国,还是著书立传,广纳门徒,都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所以,最后他的理想即便没能在当世实现,但还是得到了后世人的敬仰


2.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可以分解为事上琢磨,切己体察。


如孔子所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生活是本,学习是末。


想要学以致用,便一定要回到生活中去,在生活里发现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回到书里去找答案,将答案放到事情上演练,否则便是「听了不少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3. 见贤思齐


好学的第三点,是见贤思齐。就是遇到比你厉害的人时,你要服气,要知道对方的厉害,要认可对方的厉害,要学习对方的厉害。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否则,就是王阳明讲的「圣人之道不可传」你挑几个毛病,我挑几个毛病,Ta在挑几个毛病,慢慢就没人学了,这部经典也就失传了。


4. 温故知新


最后一点,是温故知新。就是不要老想着学什么新东西,而是要把读过的书,听过的讲论,拿出来反复琢磨。


这样一来,既不至于遗忘,还会因为时间的推移,与阅历的增加,不断地有新的体会。以前没能理解的,后来也能慢慢体会过来。别人来问时,便也能够对答如流,不会被问倒了。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以上,就是好学的四个标准。


纵观孔子的这一生,他都在践行这4个标准,从一开始的向老子学习,到后来周游列国,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再到最后传道受业解惑,是一个不可不扣的终身学习者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02.

没机会在当世施展才华,

就为后世投身教育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治长第五》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的记载,


孔子在陈国时,鲁国执政者季恒子得了重病,去世以前,他不仅难过地对儿子感慨,国家几次错过了兴盛的机会,都是因为把孔子给赶走了,还想着能在其子在继任后,将孔子请回鲁国。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


遗憾的是,当时有个叫公之鱼的人,在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对季康子说,你父亲在世的时候,不能重用孔子,临死前才想着把孔子请回来,我担心这样做,会受到其他诸侯的耻笑。


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

《史记·孔子世家》


结果,孔子终究没能逃脱政治斗争的影响,季康子还是选择了将孔子的弟子冉求招回鲁国,接任鲁国执政官的重担。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既为自己的弟子感到高兴,也替自己感到遗憾;高兴的是他的弟子终于得到了鲁国执政者的重用,难过的是自己的仕途已然落下帷幕。


因此,孔子才在第二日,发出了这句「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的感慨,决意投身于教育事业,为人才培养做贡献。


孔子:若理想因为现实的阻碍实现不了,那我就投身教育,造福后世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我们继续读《论语·公治长第五》的内容~


敬请期待吧~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孔子   斐然成章   史记   论语   见贤思齐   温故知新   执政者   不知所以   后世   好学   诸侯   弟子   世家   厉害   现实   理想   机会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