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书语人间:每天10分钟,读懂1本好书,点击文章右边的「关注」,一起成长


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才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第七》


这是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共有四条,分别是道、德、仁、才,比我们现在的要求,德才兼备,还要多上两点。


志于道,是有志于大道。


立志是儒家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大学》里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里面的第一环就也是「立志」,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后想要做什么。


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因为,只有先明确大方向,以后做事才有据可依,否则就是盲目的、仓皇的。


立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使命感」。小人为利益所驱使,风口是哪里,就往哪里去;君子则为使命所引领,才能安心做好自己的事。


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立下志向后,便是「据于德」,依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行事。


这里的「道德标准」,是指对于自己的要求,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只有自己先修练到位了,别人才会愿意去追随你。


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现今普遍的,却是对别人「据于德」,动不动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别人「缺德」,然而自己却做不到,这是有问题的。


只有自己先做到,然后再去要求别人,才能「据」得住。


第三个要求,是「依于仁」。


依,这里是依从、依附、依靠的意思;做事要始终有一颗仁心,时时刻刻替他人着想,照顾他人的感受。


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最后一个要求,是游于艺。


这里的艺,原意是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儒家要求弟子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放到今天,是指做人要有一技之长,要能够自立自强。


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综合来看,立下崇高的志向,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能做到爱人悯物,自立自强;这四条,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人才了。



02.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如果在有丧事的人家旁边吃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孔子如果当天为吊丧的人哭过,这一天就不唱歌了。

不饱食于丧者之侧,是对别人不幸遭遇最好的安慰。


人与人的悲欢虽然并不相通,但若能发恻隐之心,即使与自己毫无关联,也感同身受,即「仁」的发端。


人一旦有了恻隐之心,对别人的心存怜悯,说话行事就会有所顾忌,就会在意别人的感受了。


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然后,是不忍之心。


别人身上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自己也能够感同身受,连歌都不放声唱了。这是对伤害别人的不忍,亦是仁的发端。


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才的标准,比「德才兼备」还要多两个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祝好!


注: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文 | 武灵遥,一位践行着「日读书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职业读书人,更多好书拆解详见个人公众号:书语人间(syrjjy)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孔子   仁心   儒家   论语   恻隐之心   德才兼备   发端   感同身受   心目中   志向   自立   自强   弟子   行事   好书   不忍   道德   理想   两个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