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咳嗽的辨证论治

咳嗽的原因和分类

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虽然是一种表现在肺部的病理现象,但每见于多种肺以外的疾病,黄帝素问咳论云:“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不单单是肺病才发生咳嗽,人体其他脏器或系统有病也会引起咳嗽,这种看法是正确的。 咳嗽这个名词,本来有两种意义,金刘完素说:“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有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嗽也”,而今天就把咳嗽两个字连在一起,变成一切咳嗽的通称了。 引起咳嗽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大体上可分两大类,就是外感和内伤:外感的咳嗽主要由于风、寒、暑、湿、燥、火所伤,也就是六气从外侵袭,先伤于表,慢慢入里,如不及时医治,也可缠绵难愈。内伤咳嗽主要为七情、饮食及性欲过度所伤,这一类又有脾胃受伤,积生痰饮而致咳嗽,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又有肾阴涸竭于下,心火炎亢于上而致咳嗽,即所谓“阴虚阳亢,火旺刑金”,就是痨瘵咳嗽。 如果把上述两类咳嗽再按临床症状来分类,就有下列几种:按黄帝素问咳论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属于五脏的咳嗽,属于六腑的咳嗽有:胃嗽、胆嗽、大肠嗽、小肠嗽、膀胱嗽,三焦嗽。 又按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记载,咳嗽又可分为十种:“十咳,一曰风咳,二曰寒咳,三曰支咳,四曰肝咳,五曰心咳,六曰脾咳,七曰肺咳,八曰肾咳,九曰胆咳,十曰厥阴咳”。 总的说,咳嗽的原因不外风、寒、暑、湿、燥、火伤于外,喜、怒、忧、思、悲、恐、惊、性欲、饮、食伤于内,其结果或酿成痰饮,或阴虚火旺,或灼液成痰,或咳唾痰血,或咳引胁痛,或咳引咽痛,或连咳带吐,或头痛,或耳聋,或口苦,……不一而足,咳嗽的症状虽同,而整体病情不一,见病知原,隨症施治,这就是中医对咳嗽一症的认识和处治的基本原则。

咳嗽的病理生理

为了使呼吸道(喉头、气管、支气管等)的粘稠分泌物或异物的排出,而发生的反射呼出运动,就叫咳嗽。 在发生咳嗽的瞬间,先有一次深入的吸气,随着有短时间的声门关闭,造成气管内压力升高,当声门开开的时候,就将气管内的空气和其中的分泌物(痰)和异物,排出体外。因此咳嗽我们应当把它看成生体的防御机转。 (1)咳嗽的解剖生理基础为了进一步了解咳嗽的形成,有必要把呼吸道的正常解剖生理简要的先介绍一下:呼吸道是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大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和肺胞。呼吸道各部位都有神经的感受器,通到中枢和远心通路反射途径:例如鼻腔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如把鼻烟放在鼻孔中)通过三叉神经到达反射的中枢而引起喷嚏反射;咽头或气管受到刺激时就要通过舌咽神经气管的上喉神经引起呕吐反射、咳嗽反射、喉头的声门反射等。 气管包括支气管,在里面长有绒毛上皮、分泌腺和轮走肌,在生理情况下气管的粘液腺有一定程度的分泌,这些分泌物介助于绒毛上皮的自上而下的波动,把分泌物转到上方,当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就变成了气动,将它排出体外。下呼吸道(毛细支气管和肺泡)是没有绒毛上皮的,所以这里若有病变时其所发生的渗出物,只有改变病人体位,使渗出物流转到较大的气管,藉着反射运动向体外排出,和靠着吞食细胞和淋巴的搬运将它带走。 气管的平滑肌和分泌腺都受植物神经的直接的支配,当支气管喘息发作时就是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状态。这是某种病因的结果,它是发生喘息病状的病理基础。 (2)咳嗽的发生机制 上面了解了呼吸道是具备咳嗽的神经反射通路,我们正常人一般是很少咳嗽的,这是因为没有引起咳嗽的原因,但是我们要故意咳嗽也能引起咳 嗽的反射,相反的在要咳嗽的时候,由于我们有意识地控制它也能抑制咳嗽到一定的程度,这个说明了大脑皮质对于咳嗽的反射中枢有着联系,并有控制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引起咳嗽的原因呢?我们知道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例如:1.刺激喉头、气管、支气管的粘膜,或者是由于异物、气管本身的分泌物,及由外部而来的压迫等,都能引起咳嗽。2.在患病的时候,有很多的疾病都能引起咳嗽,如肋膜疾患,咽头疾患,肺的疾患以及食道、肺脏、肝脏、脾脏、心脏等疾患和神经性疾患等,也都能引起咳嗽。上面这些引起咳嗽的原因,不外乎细菌毒素直接刺激或者是由它引起气管发炎的反应。此外气温的变化刺激,化学的药物刺激等,也能引起咳嗽的反射。 (3)咳嗽对机体的影响 一般说来咳嗽是自卫的反射,对身体是有利的,我们不应该制止它,但是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咳嗽对机体会发生不利的影响;像肋膜炎时的咳嗽,肺结核喀血的时候,以及支气管炎在急性充血期的干咳等,在这些情况下咳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气管内有分泌的蓄积而引起的,所以咳嗽的结果也就不能发挥排出渗出物的作用,因此这时的咳嗽反射是无用的,对于喀血的病人,咳嗽的振动甚至能加剧喀血,假如咳嗽过于频繁以致妨碍病人的休息时就会减低病人的抵抗力,对于疾病的恢复反而是有害的,所以在决定治疗方针时,就要求我们对于引起咳嗽的原因进行分析,考虑咳嗽的性质,程度,对身体的危害性,而后才能决定当该病人的咳嗽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作为指导我们处理的基础。 (4)痰在病理过程上的演变 痰就是气管内的分泌物,要根据经过呼吸气流的蒸发和空气中尘埃的多少,决定正常痰的颜色和粘稠度,在气管发炎的时候,由于炎症渗出物的多少,上皮的脱落,白血球的聚集。在炎症不同阶段也各有其特点,一般说来在初期充血期时,分泌物是不足的,再进一步发展时,分泌物增多了,白血球聚集了,这时的痰为黄色而粘稠,不易喀出。在晚期时气管上皮脱落,由于白血球内酵素的融化作用使稠痰变稀,也就易于排除。血痰就是在气管分泌物中混有血液,有时是由于毛细血管在发炎过程中有出血的现象,或者由于强烈的咳嗽震动,使陷入炎痕中的毛细管破裂,像肺结核的病变因咳嗽的震动而出血等。 (5)痰对炎症过程的意义 痰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物所发生的反应产物,在发炎的表面上分泌出含有粘液成分的分泌物,它具有保护粘膜免受或减少刺激的作用。 在炎症初期由于分泌物的不足,粘膜表面的感受器就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引起咳嗽,我们民间疗法在咽头炎初期干咳剧烈的时候,喝生鸡蛋的方法,就是从外面给发炎粘膜表面盖上一层保护物,以遮断外来的刺激是有一定的疗效的,合乎生理自然疗能的。等到支气管炎到了分泌物增多时,咳嗽也就要随之而减轻,这时渗出物由于蒸发而变成稠痰,这样粘稠的痰就形成了异物似的对气管感受器成了机械性刺激,而成为引起咳嗽的原因,所以这时就应设法稀释它和排除它。 综合以上,痰的本身本来是有好处的,但是它在病理发展过程上,痰的性质变化以后,有时对人体反而有害,所以我们要根据病理的发展来认识它,以定治疗的方针,也就是说要根据痰的性质,咳嗽的程度,病程的阶段,归纳一起来考虑,作出最恰当的处理。 (6)咳嗽和呕吐的关系 咳嗽激烈的时候,有时会呕吐,像百日咳的小孩,在发作时就会看到呕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咳嗽中枢和呕吐中枢都在延髓,当咳嗽中枢异常兴奋时,其兴奋也会波及呕吐中枢而引起呕吐。此外这兴奋也会影响该中枢附近其他中枢像呼吸中枢,心脏中枢等,而同时这个兴奋又能反映到大脑皮质形成兴奋灶,构成条件反射。百日咳病者虽然在证明已经没有细菌存在时,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引起咳嗽的发作,也就说明这点。

咳嗽的鉴别诊断

由于咳嗽是一种常见症状,许多疾病都能引起咳嗽,所以在祖国医学文献上不但咳嗽的名称很多,并且对于与咳嗽同时所发现的其他症状的鉴别也都有详细记载。在临床上要鉴别这些不同的症状去探索它的原因,根据原因施以治疗。兹将咳嗽的症候鉴别,简述如下: (1)辨新旧与虚实 咳嗽的鉴别诊断:首先应该分清新久和虚实,新嗽多起于外感,久嗽多由于内伤;体壮新嗽多属于实,体弱久嗽多属于虚。内伤诸嗽由于七情郁结和饮食所伤者初期每多属实。素有积劳虚损的人虽患新嗽,亦每属虚。 (2)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在性质上有虚和实的不同;在病程上有新与久的区别。所以古人对外感咳 嗽与内伤咳嗽的鉴别特别重视,张氏医通云:“外感咳嗽与阴虚咳嗽尤宜辨晰。外感咳嗽则声盛而浊,先缓后急,日夜无度,痰涎稠黏而喘急。阴虚劳嗽,则声怯而槁,先急后缓,或早甚,或暮甚,清痰少气而喘乏也。”这里所称的外感咳嗽似为现代所称的气管炎。阴虚咳嗽则似指肺结核的咳嗽。喻嘉言论咳嗽曰:“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脈亦缓和,邪甚者脈或弦洪微数,但其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证也”。他不但详细地描述了外感咳嗽的原因和症状,更注意到虚劳之人就是患了外感咳嗽,在治疗上也不要与一般外感咳嗽的患者同等看待,所以特别提出“素无积劳虚损等证”的人,才能完全按外感证来处理。他描述内伤咳嗽时说:“内伤之嗽则其来也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其症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減,或两颧发赤,或气短喉乾,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脈紧”。最后他也提到“形体素壮而致内伤者亦有之”,所以我们不要只认为形体素壮的人就没有内伤的可能,必须在像他所说的“病因色脈中,细加检查”才能不致有误。 (3)外因的咳嗽 祖国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致病的外因,所以又把这六气叫做“六滛”,由外因引起的咳嗽,分风嗽、寒嗽、暑嗽、湿嗽、燥嗽、火嗽等。 一、风嗽:风邪乘肺,则鼻塞声重,口乾,喉痒,语未竟而咳(医学入门)。 二、寒嗽:寒嗽者,憎寒发热,无汗恶寒、烦躁不渴……(医鑑)。 以上“风嗽”和“寒嗽”,似为现代所谓的上呼吸道的感染,俗叫做“伤风咳嗽”。“风寒咳嗽”,多为流行性,所以又叫做“天行咳嗽”。其中风嗽、身不甚热、微渴舌赤者,温病条辨谓为风温咳嗽。中寒入里,日久不愈,遇寒即作,成为宿疾者,也叫做寒嗽。 三、暑嗽:暑气伤肺、口渴、心烦、尿赤(医学心悟)。 四、湿嗽:湿伤肺者、骨节烦痛、四肢重着、或有汗、小便不利(医学入门)。 五、燥嗽:燥气焚金,乾咳无痰(医学心悟)。 六、火嗽:火嗽有声、痰少、面赤者是,或烦渴引饮(沈氏尊生)。 以上“暑嗽”、“湿嗽”、“燥嗽”的形成皆有气候和季节性的意义,惟“火嗽”之“火”字包括着所谓“诸气动而火随之”的外来的“实火”和肾阴不足的“虚火”,七情气结的“郁火”以及伤食的“食火”等内发的火。所以也有人把“火嗽”列为内伤的咳嗽。 (4)内伤咳嗽的鉴别 一、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上气喘急、痰涎凝结。或如败絮、或如梅核滞塞咽喉,吐不出,咽不下,——气嗽(沈氏尊生)。 二、食积嗽:……必兼胸满噫酸,发热、或稠痰壅滞喘满(沈氏尊生)。 三、劳欲过度、肾水枯涸者,其证寒热往来,或独热无寒,咽乾嗌痛,精神疲极,所嗽之痰,或浓或淡,或时有血,腥臭异常。语声不出者(六科准绳)。 (5)五脏六腑咳嗽 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古人认为人体所有的脏腑有病均可能引起咳嗽、王冰注:“肺主气而朝百脉,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此指由脏腑所发的咳嗽。程钟龄医学心悟上说:“然外感之邪,初病在肺,肺咳不已,则移于五脏,五脏不已,则移于六腑,须按十二经(十二经为五脏六腑加命门)见症治之。”这又指由外感移于五脏六腑的咳嗽而言,兹将其各经见证分述如下: (甲)五脏之咳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侧,则两胁下满也。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肺咳之状,咳而喘有息音,甚则唾血。 肾咳之状,咳则肩背相引痛,甚则咳涎。 (乙)六脏之咳 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呕苦)。 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 (6)咳嗽之脉诊 脉诀云:“咳嗽所因,浮风寒紧,数热细湿, 房劳色难,右关濡者,饮食伤肺,左关弦短,疲极肝衰,浮短肺伤,法当咳嗽,五脏之咳,各视本部,浮紧虚寒,沈数实热,洪滑多痰,弦濇少血,形盛脉细,不足以细,沈小伏匿,皆是死脉,惟有浮火而嗽者生,外证内脉,参者调停”。

咳嗽的治疗

咳嗽这一症状在临床上,独立存在的时候较少,一般都有其他的症候伴随着咳嗽出现,因而表现出以咳嗽为主症的各种症候群,由于这些症候群不同,所以在中医文献上治疗咳嗽的方剂也很多。但其治疗范围总不出外感、内伤两大类别。 在总的治疗原则方面,前人给我们遗留下不少的宝贵经验。喻嘉言说: 一、“凡治咳嗽不分外感内伤,虚实新久,袭用清凉药,少加疎散者,因仍苟且,贻患实深,良医所不为也。”这首先提出治咳应当辨证施治,不应漫用死板的治咳串方。 二、“凡治咳遇阴虚火盛,乾燥少痰及咯痰难出者,妄用二陈汤,转劫其阴,而生大患,医之罪也。”这一条是更具体地指出阴虚火盛的患者不应乱用燥药,不然,必起到相反的结果。 三、“凡咳而且利,上下交征,而不顾其人中气者,十无一起,如此死者,医杀之也。”这条系指咳嗽而累及脾胃者,应当顾全脾胃中气为主。 四、“凡邪盛咳频,不可用却涩药,咳久邪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误作伤肺,必至咳无休止,坐以待毙,医之罪也。”这一条指出当咳嗽邪盛的时候,医者不可企图取快于一时,而妄用却涩敛肺的药剂。 五、“凡属肺痿,肺癰之咳,误作虚劳,妄补阴血,转滞其痰,因致其人不救,医之罪也。”这一条是告诉医者治嗽最要明辨虚实,如果误实为虚,贻患无穷。 六、“凡咳而渐至气高汗渍,宜不俟喘急痰鸣,急补其下,若仍治标亡本,必至气脱卒亡,医之罪也。”这一条说明治咳当元气欲脱时,速当固本,不应机械地见咳医咳,致生骤变。 关于治咳的标本问题,古人也有许多正确的见解,张景岳说:“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盖外感之咳其本在肺,故必由肺以及他脏,此肺为本,而他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及于肺,此他脏为本,而肺为标也。”这个见解可以说是“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的一个注脚。这说明人体脏腑是息息相通,互有影响的,所以中医之治病多是着眼于整体治疗的观点。 对咳嗽的治疗,应注意与时令有关的问题:李梴医学入门上说:“大概春气上升,应润肺抑脾;夏火上炎,宜清金降火;秋湿热甚,宜清热泻湿;冬风寒重,宜解表行痰。”说明四时不同的咳嗽,应随其气候的变移,而决定不同的治疗方针。 (1)外感咳嗽的治法 一、风寒咳嗽:凡咳嗽兼有头疼、鼻塞、身热、增寒等表症,而见舌白不渴者,属于风寒。风寒容于皮表,内袭于肺,治疗宜辛温疏解,表邪得解,所以咳嗽必随之松快。为止嗽散加防风、苏叶等,可以作为一个平安有效的处方例。实际这类处方很多,当然具体用药不一定局限于此,然总应解表理嗽为先,如果不先用表药或竟误投滋涩之剂,必然贻患无穷。徐灵胎曾说:“新病咳嗽,由于外邪入肺,肺为娇脏,一时误投,即能受害,若用熟地、麦冬、萸肉,五味等药补住外邪,必至咯血失音喘息寒热,近者半年,远者三年,无有不死,盖其服药之日,即其绝命之期。”虽有些言之过甚,总属前人经验之谈,足资后人警惕。 二、风温咳嗽:凡咳嗽身不甚热,微渴舌赤,温病条辨谓之太阴风温,治宜辛凉清解,如桑菊饮。吴氏称制此方所以避辛温之偏。今世常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尝见误用辛温重剂,销烁肺液,甚则久咳成劳者有之。 三、寒嗽:此症多由外邪未解,内袭于肺,久久不愈,形成宿疾,或形寒饮冷,痰饮内伏,遇寒即作,治宜温肺散寒,可用姜桂丸。兼表邪者可用小青龙汤。寒盛痰稀白,舌淡不渴,脉沉细者,可用真武汤去生姜加乾姜五味子细辛治之。 四、暑咳:此种咳嗽,但咳无痰,咳声清高,宜用清络饮加甘草、桔梗、杏仁、麦冬、知母治之。医学心悟说: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宜用止嗽散加黄芩、黄连、花粉以直折其火。 五、湿嗽:此证多由乘热入水,或冒雨露,或浴后不解湿衣湿邪凝滞而为咳嗽。脉细而缓,骨节烦痛,身体重著,四肢沉重,有汗痰多,小便不利。沈氏尊生主用白术汤,白术丸。 六、燥咳:人感燥气,必伤阴分,喻嘉言主用清燥救肺汤。吴鞠通主用桑杏汤、沙参麦冬汤以甘寒救液,清气分之燥。 七、火嗽:火嗽分虚实二种,实者脉洪大有 力,大便秘结,痰浊热盛,张子和主用黄连解毒汤三黄丸之类以清之,甚则加碱寒如凉膈散以下之,至如吴鞠通谓之热饮,主用麻杏石甘汤实系属辛凉一般对风温咳嗽重症亦多赏用。虚火咳嗽列入下面内伤咳嗽内。 (2)内伤咳嗽的治法 一、虚火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咯痰稠黏,乃虚火烁肺,治宜麦门冬汤,补胃保肺。若肾经阴虚水衰,不能制火,内热,脉细数者,宜六味地黄丸加知母、贝母,以滋肾水。 二、虚劳咳嗽:咳嗽缠绵,兼见骨蒸劳热,盗汗,不眠,脉细数者,宜团鱼丸,月华丸之类以治之。咳嗽咯血者可用补肺阿胶汤,肺痿咳嗽可用紫菀散等。 三、肺癰咳嗽:咳嗽吐脓血,微热烦滞,胸中甲错,是为肺癰,可用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四、气嗽:七情气结,郁火上冲,上气喘急,痰涎凝结,或如败絮,或如梅核,滞塞咽喉,吐不出,吞不下,可用沈氏尊生的苏子降气汤。 五、伤食嗽:内伤饮食,胸满噫酸,痰壅喘满,二陈汤加厚朴、山查子、麦芽。 (3)五脏六腑咳嗽的治法 关于五脏六腑咳嗽的治法,程钟龄医学心悟,有以下的记载: 一、肺嗽: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者,属肺脏,此即风寒咳血也,止嗽散加荆芥、紫苏、赤芍、丹参。 二、肝嗽:咳而两胁痛,不能转侧,属肝脏,止嗽散加柴胡、枳壳、赤芍。 三、心嗽: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属心脏,止嗽散倍桔梗,加牛蒡子。 四、脾嗽:咳而右胁痛,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属脾脏,止嗽散加葛根、秦艽、鬰金。 五、肾嗽:咳而腰背痛,甚则咳涎者,属肾脏,止嗽散加附子。 六、胆嗽:咳而呕苦水者,属胆腑,止嗽散加黄芩,半夏、生姜。 七、小肠嗽:咳而失气者,属小肠腑,止嗽散加芍药。 八、胃嗽: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属胃腑,止嗽散去甘草,加乌梅、川椒、干姜,有热,佐之以黄连。 九、大肠嗽:咳而遗屎,属大肠腑,止嗽散加白术、赤石脂。 十、膀胱嗽:咳而遗溺,属膀胱腑,止嗽散加茯苓、半夏。 十一、三焦嗽:久咳不止,三焦受之,其症腹满不食,令人多涕唾,面目浮肿,气逆,以止嗽散合五味異功散并用,投之对症,其效如神。 上面所说十二经的见症和治法,可供我们临床参考。

方剂

(1)止嗽散:治风寒咳嗽。 桔梗(炒) 荆芥 紫花(蒸) 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 甘草(炒)十二两 陈皮(去白)一斤 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下。 (2)金佛草散:治感寒咳嗽,发热恶寒无汗。 荆芥四两 麻黄(去节) 前胡各三钱 炙草赤芍 半夏各一钱 旋覆花三钱分二服,每服姜三片水煎服。 (3)华盖散:治感寒而嗽,胸满声重。 苏子 陈皮 赤茯苓 桑白皮 麻黄各两 炙草五钱 每服八钱入姜,水煎服。 (4)三拗汤: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头痛目眩,肢倦,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麻黄 杏仁 生甘草各等分 剉散每服三五钱,清水一盏,加生姜三五片,煎至六分去渣温服,取汗为度。 (5)姜桂丸:治寒痰咳嗽。 制半夏 官桂 南星各一两 共研细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6)小青龙汤:治心下有水气,咳嗽喘急,肺胀胸满,鼻塞流涕,或咳逆倚息不得卧。 麻黄(去节) 芍药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乾葺 甘草(炙) 细辛 桂枝(去皮)各三两 半夏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7)真武汤:治虚寒证咳嗽。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大附子一枚 清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一日三次。 (8)桑菊饮:治风温在肺,发热咳嗽。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钱 连翘钱五分 薄荷甘草各八分 杏仁 苦桔梗 芦根各二钱 清水二杯煮取一杯,日服二次。 (9)清络饮:治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鲜荷叶边二钱 鲜银花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枚 丝瓜皮二钱 鲜竹叶心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10)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痰饮多汗,小便不利,水停胸膈。 半夏一升 生姜八两 茯苓四两 清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1)清燥救肺汤:治诸气膹鬰,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 石膏二钱五分 甘草钱 霜桑叶三钱 人参七分 杏仁七分 胡麻仁(炒砂)钱 阿胶八分 麦冬二钱 枇杷叶(去毛)六分 水一碗,煮六分,频频二三次温服。 (12)桑杏汤:治秋燥咳嗽,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 桑叶钱 杏仁钱五分 沙参二钱 象贝钱 香头钱 梔皮钱 梨皮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13)沙参麦冬汤:治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14)黄连解毒汤:治火嗽。 黄连三钱 黄柏 栀子各五钱 黄芩二钱 剉散,每服五钱,清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不时温服。 (15)三黄丸:治实热火嗽。 黄连 黄芩 大黄各等分 每服一钱五分,清水煎服。 (16)凉膈散:治实热大便秘结。 大黄二两 芒硝 连翘 黄芩各两 甘草六钱栀子仁八钱 薄荷七钱 研为末,每服四五钱至两加竹叶十五片清水煎,去滓温服。 (17)麻杏石膏汤:治风温表里俱热咳嗽。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甘草二两 石膏八两 清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18)泻白散:治肺气郁热,五心烦热,咳嗽喘促。 桑皮(炙) 地骨皮各两 生甘草五钱 研细末,每服一二钱至四五钱,加粳米一百粒,竹叶一把,清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 (19)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0)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 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粒 瓜瓣半升 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 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21)麦门冬汤:治虚火嗽。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22)六味地黄丸:治肾虚火咳。 熟地八两 山萸 山药各四两 丹皮 白茯苓泽泻各三两 研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空腹食前淡盐汤送下。 (23)五味异功散:治脾胃虚而咳。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陈皮各等分剉散,清水煎服。 (24)团鱼丸:治骨蒸劳嗽。 生团鱼二个 贝母 前胡 知母 杏仁 柴胡各等分 与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焙乾,研为末,用骨更煮汁一盏,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25)月华丸:滋阴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定喘。 天冬 麦冬 生地 熟地 山药 百部 沙参 贝母 阿胶各两 茯苓 獭肝 三七各五钱 用白菊花二两,桑叶二两熬膏,稍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日三服。 (26)补肺阿胶散:治止嗽生津咯血。 阿胶两半 马兜铃(焙) 恶实(炒) 甘草各两 杏仁七钱 右加糯米一合水煎服。 (27)琼玉膏:治虚劳乾咳。 生地四斤 白茯苓十二两 白蜜二斤 人参六两 熬膏,每服一二匙。 (28)小柴胡汤:治寒热往来,胸膏苦满咳 嗽。 柴胡 黄芩 人参 生姜 半夏 大枣煎服。 (29)苏子降气汤: 橘红 半夏 当归 前胡 厚朴 炙甘草 沉香葺 (30)二陈汤: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31)白术汤:治湿嗽痰多,身体重著,脈濡细。 白术 半夏 橘红 白茯苓 五味子 甘草生薑 (32)白术丸:治湿痰咳嗽,身重脉缓。 白术 南星 半夏为末,薑汁糊丸,薑汤下五七十丸。 (33)紫菀散:治咳中有血,虚劳肺痿成癰。 紫菀 人参各一钱 茯苓 知母 桔梗各一钱五分 阿胶(蛤粉炒)一钱 川贝母(去心)一钱二分 五味子十五粒 甘草(炙)五分(一方无知母有麦门冬一钱去心) 为散,清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服,或加生薑。 (34)桔梗汤:治肺气,心胸气塞,隐隐作痛,咳嗽痰血或吐脓血,心胸烦闷,自汗盗汗,咽乾多渴,两足肿痛,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苦桔梗(炒) 贝母(去心) 川当归(酒浸) 瓜娄仁(压去油) 枳壳(麸炒) 薏苡仁(微炒) 桑白皮(炒) 防风(一作汉防己)各一两 黄耆(微炒)一两五钱 生甘草 百合(去心蒸) 杏仁(去皮尖炒研)各五钱 为末,每服四钱,清水一盏半,加生薑三五片,煎至七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本文系本会根据祖国医学文献作出的初步的整理。其中咳嗽的病理生理一段是中国协和医学院景厚德医师写的。由于篇幅关系,在治疗方面只简要的举出少数的方例,仅供读者参考。 5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外感   麻黄   半夏   白术   茯苓   桔梗   分泌物   风寒   内伤   甘草   生姜   杏仁   中枢   气管   反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