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味本草——第7期(茯苓)你会区分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吗?


芝味本草——第7期(茯苓)你会区分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吗?

茯苓始载于《五十二病方》,写作“服零”,在《神农本草经》中归于上品,记为“伏苓”。早在2000多年前《淮南子》就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的记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古人因看到茯苓长在老松树的根上,便以为它是松树精华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称它为茯灵、茯神或松腴。晋朝葛洪在他的《神仙传》中就有“老松精气化为茯苓”的说法。根据茯苓不同部位及药效,可入药部分为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茯神木。

茯苓外面的褐色的表皮称为茯苓皮,靠近茯苓皮的一层淡红色的疏松组织叫赤茯苓,最里面的白色的部分称为白茯苓,因为茯苓生于松木,所以有时候还有松根从茯苓的中间穿过,靠近树根的部分称为茯神,中间的树根称为茯神木。

茯苓皮走表,长于利肌表之水肿;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茯神用于安神。

一般说茯苓时指的是白茯苓。茯苓平淡之性,利而不猛,补而不峻,与他药配伍成对,则妙用无穷。配利药,则祛湿之功更长,配补药,则健脾之效益强;配敛涩之药则涩精止遗,配行散之药则利水行湿;配寒药则寒,配热药则热。


苏家故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少时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服药而不愈。32岁那年,学习气功,食茯苓,一年疾愈。他在《服茯苓赋并引》中,称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如久服则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绿发方目;神止气定,浮游自得。然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乎无穷”。苏辙的哥哥苏东坡也在《服茯苓赋》及《东坡杂记》中这样记载:“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资深老饕”慈禧太后

芝味本草——第7期(茯苓)你会区分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吗?

慈禧太后注重养生,尤其善用药膳,从已公布的13个补益方看,其中茯苓药膳使用频率最高,达78%以上。慈禧按太医进言,命御膳房用精白面和茯苓粉制成“茯苓饼”共膳,并常以此赏赐大臣。慈禧自从经常进食茯苓饼后,不但很少犯心疼病,而且头发也由白变黑了。

因茯苓饼既有清香之味,又有祛病延年的功效,故成为了清王朝宫廷里的名点,后来传入民间,成了北京著名小吃。


茯苓(植物药)

芝味本草——第7期(茯苓)你会区分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吗?

【药用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主产于云南、湖北、四川等地。产云南者称“云苓”,质较优。切制,生用。

【方剂应用】

六味地黄丸、补肾固齿丸等。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 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性能特点】

本品性格平和,既能利水通窍除邪热,又能滋补心脾而益肺,利而不猛,补而不峻,为利水渗湿之要药,适用于寒热虚实所致的各种水肿。脾虚湿盛,心神失养而心悸失眠者,亦为常用之品。

【主要应用】

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本品甘补淡渗,既补又利,作用和缓,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尤宜于脾虚湿盛者。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常与泽泻、猪苓等同用。

用于脾虚诸证。本品能健脾补中,凡脾胃虚弱,脾虚停饮,脾虚湿盛等,均可用之。

用于心悸失眠,尤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如归脾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本草   茯苓   淮南子   化生   神木   东坡   菌核   寒热   多孔   真菌   树根   药膳   水肿   松树   慈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