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讲透八段锦(7)攒拳怒目增气力:强身健体 肝舒体畅


八段锦这一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血充盈,经脉得以涵养,以至筋骨强健;怒目体现了肝的疏泻肝气,从而调和气血,保证了肝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久练攒拳,则气力倍增,故曰:攒拳怒目增气力。

一字一句讲透八段锦(7)攒拳怒目增气力:强身健体 肝舒体畅

攒拳怒目增气力动作解

接上式。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开步;两腿徐缓屈膝半蹲成马步;同时,两掌握固,抱于腰侧,拳眼朝上;目视前方。

动作一:左拳缓慢用力向前冲出,与肩同高,拳眼朝上;瞪目,视左拳冲出方向。

动作二:左臂内旋,左拳变掌,虎口朝下;目视左掌。左臂外旋,肘关节微屈;同时,左掌向左缠绕,变掌心向上后握固;目视左拳。

动作三:屈肘,回收左拳之腰侧,拳眼朝上;目视前方。动作四~动作六:同动作一至动作三,惟左右相反。

做完三遍后,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回收成并步站立;同时,两掌变拳,自然垂于体侧;目视前方。


攒拳怒目增气力的功理

 传统医学角度

 肝在五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疏泄、藏血、情志,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三方面。另外,肝肾、心、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中医所说:“临床所见的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

 击拳时如弹簧般由上肢带动,将肝经章门穴(其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打开,章门穴属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调之可以疏肝养肝,该穴又属奇经之带脉,带脉络腰而过,腰部是足少阴肾经所属,腰为肾之府,带脉又和肾相关联,带脉总束腰以下诸脉,下焦是奇经汇集的所在,冲、任、督皆发源于小腹部,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子和说:“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儒门事亲·证妇人带下赤白分寒热章》) 这说明带脉和冲、任、督三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动作中左右出拳由腰发力,不仅打开章门穴,久之还使环腰之带脉通过拧腰而使一周经络通畅,进而振奋冲、任、督三脉,使三脉气血壮实;章门还为八会穴之“脏会”,为五脏气机汇聚之处,该穴打通可疏泄五脏气机的壅塞。松紧的这种密切配合和频繁转换,有助于刺激调节机体的阴阳协调能力,促使经气流通,滑利关节,活血化瘀,强筋壮骨。

八段锦这个动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握拳方式。握固是中国传统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老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握固功”手的握法有两种:一种是“屈大指于四手指下”;一种是“以大指掐压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

 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魄,收摄精气。主要作用的人体系统是肝经和肾经系统。经常性鼻干咽痛、脑热耳鸣、手心发烫且容易烦躁,长期坚持这个手势后,这些症状均得以明显改善。


八段锦这一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血充盈,经脉得以涵养,以至筋骨强健,久练攒拳,则气力倍增;怒目体现了肝的疏泻肝气,从而调和气血,保证了肝的正常生理功能。一则养血,一则疏肝,这对那些久坐、卧床、少动之人,身体倦怠、气血郁滞之人,尤为适宜。该动作锻炼数十下之后,人会感觉全身气血流通,筋骨壮满有力,双目炯炯有神,面色红润,信心倍增!倦怠、萎靡、消极的情绪一扫而空。

 现代医学角度

 将该动作分解来看,站桩能够促使肌肉特别是下肢产生节律式运动,有利于血液的回流。研究表明,站桩有利于实现“体外反搏”,促使下半身血流加速回流到躯干和头颈,从而增加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该动作上肢、躯干、下肢全身配合,全身肌肉参与,不同于八段锦其他几式有针对性的锻炼,该动作运动量大,可迅速调动全身血液循环。研究表明,正确习练站桩配合冲拳,对血压、心率、血糖、甲状腺功能等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从而增强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门诊信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鞍山西道院区)针灸科 周一下午 C105诊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怒目   气力   带脉   肝气   马步   上肢   躯干   强身健体   左臂   下肢   经脉   气血   筋骨   全身   动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