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丨处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丨处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丨处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代 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处暑。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就意味着酷热的天气结束了。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丨处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翱翔在千米之上的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田鼠以及野兔等猎物,

鹰将捕到的猎物先陈列再食用,像是先祭后食。


二候天地始肃


处暑后天气越来越凉爽,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


黍、稷、稻、粱类农作物已经成熟。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后天气逐渐转凉,此时是古人狩猎的好时节。


我们通过唐墓壁画和胡人骑马带犬狩猎俑来了解一下唐代人的狩猎活动吧~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丨处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

高100-200 宽890厘米

1971年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出土


狩猎出行图


狩猎活动是唐代帝王和皇室贵戚最为喜好的健身娱乐活动之一。唐代帝王对狩猎活动的重视,也使狩猎活动成为唐代绘画的重要题材。


此图绘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全图由40多个骑马人物、2只骆驼、5株古树和山石所组成,场景壮阔,构图别致。在古木森森的大道上,先有四骑手策马由北向南作先导,接着,在一持猴旗的骑者后面是左右数十骑并列,中间簇拥着一圆脸微带胡须的人物,双目前视,神态自若,身着蓝色长袍,骑一高大白马,似为出行队伍的主人。其后又是十数骑奔马紧紧跟随。最后是辎重骆驼和马队。猎骑者佩弓带箭,有的架鹰,有的抱犬,还有的携带驯化的猎豹和猞猁。画面色彩鲜艳,构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形象塑造细腻传神,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绘画水平,属唐墓壁画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①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丨处暑——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彩绘胡人骑马带犬狩猎俑·唐

高30.5厘米,长32.5厘米

1960年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



彩绘胡人骑马带犬狩猎俑


骑手为一胡人,头戴幞头,深目高鼻,络腮胡,身穿翻领袍服,外罩坎肩,身体侧向左方,左手半握作持缰状,马鞍后蹲坐着一只猎犬,胡人右臂高高举起,似正挥拳驱叱猎犬行猎。唐代贵族喜好狩猎,常用鹰犬作为狩猎助手。当时唐朝很多的奇兽良马都是通过各种途径从西域各国得到的。西域的中亚、西亚各国自古以来喜好借助驯养的鹰雕猎犬等动物狩猎,而来自西域的胡人也以善于饲鹰驯犬而受到贵族的青睐,成为贵胄出行游猎的好帮手。通过这件彩绘胡人骑马带犬狩猎俑,不仅可以让我们想见当时皇室贵族出行狩猎的宏大场面,也可以感受那些源自西域的胡人所带来的异域风俗和文化对唐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②


过了处暑 ,暑热之气逐渐减退,开始进入真正的秋天了,十里莲荷 、瓜果飘香 、谷子金黄 ,让我们一起期望金秋的丰腴成熟……


拓展阅读


处暑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临近。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也称为盂兰盆节,是祭奠逝去亲人的日子。白天人们会祭拜逝去的亲人,晚上人们把做好的荷花灯点亮放在河面上,让灯随水飘远,以此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者的祝福。


参考资料:

《奇妙的博物馆之旅·节气篇·秋》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2月第1版

① 图文:《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国宝》

② 图文:《神韵与辉煌·陶俑篇》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责编:唐双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处暑   节气   乾县   胡人   历史博物馆   西域   中元节   草虫   骑手   猎犬   陕西   唐代   壁画   彩绘   传统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