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专家:凭经验,说说瘦型糖尿病人的那些事

作者:陈刚大夫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肥胖糖友的福音。说的是“胖糖”成功减肥后的获益问题,虽然那个研究有很多我认为并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每天800多千卡的热量摄入问题,等等),但是它毕竟证明了“胖糖”减肥后明显获益的真实存在。

很多糖友看后留言,让我再谈谈瘦糖的事。所以,才作这篇文章。

糖尿病专家:凭经验,说说瘦型糖尿病人的那些事

(胖瘦有别)

有数据,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比例超过40%,肥胖的比例约25%。即在所调查的2型糖尿病人中有约三分之二患者为超重或肥胖。按照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即男性≥90cm,女性≥85cm,中国2型糖尿病人中,腹型肥胖约占50%。


减轻体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研究称,超重和肥胖患者减重3-5%,即能产生血糖、糖化、血压、甘油三酯均显著降低等具有临床意义的健康获益,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再通俗一些讲:胖糖的体重在饮食运动干预下,减轻3%的获益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的获益是相等的。

糖尿病专家:凭经验,说说瘦型糖尿病人的那些事

这都是胖糖。

我所说胖糖“胖”的概念是?----超重+肥胖

有必要和大家复习一下体型的划分:

对于“体型”的评估,一般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1、标准体重=身高—105

正常体重=标准体重±10%

超重:高于标准体重的10-20%

肥胖:高于保准体重的20%

苗条:低于标准体重10-20

消瘦:低于标准体重20%

2、根据BMI

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正常BMI:19-24

超重:大于24,

肥胖:大于28

3、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4、根据体脂:男性体脂含量大于25%可诊断为肥胖,女性大于30%可诊断为肥胖。

糖尿病专家:凭经验,说说瘦型糖尿病人的那些事


肥胖,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体内脂肪所占体重的比例超标了。

用BMI评估是有一定局限的。比如健美运动员,BMI可能很高,但是其根源是肌肉比例增多所导致的,这种情况并不应该算作肥胖。


对于很多肥胖的糖友,我曾经这样说过:您的体重可以不降很多,但是腰围要减少2--3寸。腰围是内脏脂肪多少的外在表现,腰围减少,就代表着内脏脂肪的减少。此时的体重不减,相对而言,脂肪所减少的重量应该是被增加的肌肉代替了。

肌肉增加,就需要阻力(无氧)运动的参与。

从这个层次上来说,要减肥,而不是减重!

这都是“胖糖”的“福利”。

从我的文章“糖尿病病因与治疗的对应性”等文章来看,肥胖就是这部分人得糖尿病的最重要根源。通过饮食、运动干预,控制体重,减少脂肪,缓解“脂毒性”,就是“治本”。于是,很多人的病情会进入临床缓解,也就是“裸奔”状态。


上面说了,中国2型糖尿病的三分之二是超重或肥胖的,那么剩余的1/3就是非肥胖,它包括体重正常和消瘦的人群。

从我的“糖尿病病因与治疗的对应性”文章中介绍,这部分非胖糖人的发病与肥胖关系不大。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既然不是因为饮食、运动不合理而导致肥胖所产生的病,更加严格的饮食、运动管理,肯定也就不再是“对因”的治疗,这是与胖糖完全不同的。

所以,我曾作文“不是胖糖,就别跟胖糖走,别再刻意减肥”。

那么非胖糖又是哪些病因呢?应该如何应对才是上策?

对于成年非胖糖,我个人的建议是包括:

1、要查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排除LADA的可能。甚至我建议病友在患病半年内要查2--3次,只要有一次阳性,就按照LADA处理。

周智广是知名的糖尿病专家,曾任1型糖尿病学组组长。在LADA病因病机方面研究颇深。2015年的“协和论坛”上,他报告的题目是:“中国LADA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实践”。

糖尿病专家:凭经验,说说瘦型糖尿病人的那些事

在中国LADA的临床特种中,他介绍到:

LADA的发生与年龄相关,在年龄>3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为5.9%,年龄<30岁患者中发病率为10.9%;

LADA还与体重有关,在体重指数(BMI)<19 kg/m2的患者中,发病率为15.2%,BMI在19~25 kg/m2的患者发病率为6.6%,BMI>25kg/m2的患者发病率为4.6%;

LADA还与胰岛功能相关。LADA患者β细胞功能减退的平均速度比普通2型糖尿病患者快3倍,且自身免疫反应越强则β细胞功能越差。

如何解读?就是年龄越小,体型越瘦,LADA的机会越大!

(在原来的报道中,曾今有消瘦型糖尿病的LADA诊断率,大约30%。)

为什么要关注LADA?因为它的胰岛功能衰减速度要明显快于2型糖尿病,并且抗体滴度越高,发展越快。在治疗上,可以使用磺脲类以外的口服降糖药,对于抗体滴度高而血糖差的,要尽早使用胰岛素。(特别提醒的是,不建议使用磺脲类促泌剂。我看到的资料,只有LADA使用磺脲类可能促进胰岛功能的衰竭。而很多不是LADA的人也不敢用磺脲类,并认为它也会促进胰岛功能衰退,并称之为“鞭打病牛”,这是没有根据的,是一部分人的想当然。)

我曾作文:您在纠结自己的糖尿病是1型吗?

2、要想到MODY的可能。它的发病率也不是很低,约占新发糖尿病的2--5%。

该病最早发现于1958年,后经研究发现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遗传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MODY的概念,并归纳了一些临床特征:

A、累及3代以上的家族成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人类白细胞抗原无关;

B、家族中一般有2个以上的患者25岁以前发病,少年期常常无症状,仅在应激下出现发病;

C、从口服葡萄糖耐量异常到空腹血糖增高的自然病程缓慢,且糖耐量可时而正常,时而减退;

D、一般无酮症酸中毒,至少发病2年内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E、在少年时期MODY患者以非肥胖者居多;

F、可有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出现。

糖尿病专家:凭经验,说说瘦型糖尿病人的那些事

我曾作文“有种类型糖尿病,您可能不知道,它就是:MODY2”。

MODY2,是MODY家族的一种,当然也符合MODY的特征,但它是最常见的MODY,发病率约占新发病人的1--4%。

MODY2是一种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信号(葡萄糖激酶)缺陷所引发的糖尿病。它的特征就是仅仅表现为空腹血糖的轻度升高,多在5.5--8mmol/L,而OGTT的2h血糖升高幅度小于3mmol/L。

这种情况,因为血糖升高不重,所以无症状,糖化血红蛋白也接近正常,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也很低,所以,很少需要药物治疗(妊娠期需要治疗)。

这段文字,我并不是建议您必须去做“基因监测”,而是对一些非胖糖说:空腹略高,餐后还好,糖化接近正常(有很多网络糖友糖化都是正常的还......),可以不需要治疗的。

空腹血糖略高,餐后还好,(没有用药,当然也不存在夜间低血糖喽)就是黎明现象。MODY2可以出现,但不是MODY2的,也可以出现。

有研究称,黎明现象的机制最重要的是“生长激素”的分泌,但是个人的经验则认为:心态、性格和睡眠(睡眠过晚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因素可能更重要。


糖尿病专家:凭经验,说说瘦型糖尿病人的那些事


下面就说说这方面问题。

3、非肥胖糖尿病人的心态、睡眠等因素对血糖的影响非常重要!

这就是我在“糖尿病病因”中也曾反复提到的内容。

有报道称70%的糖尿病人是A型性格,这个A型性格,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糖尿病专家:凭经验,说说瘦型糖尿病人的那些事

社会发展的“快节奏”,“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已改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很多“备战激素”被调用,血糖升高或许就是一种外在表现。

(有人运动后血糖反而升高,其实就是运动量超过了您自身的“阈值”,升糖激素被过多的调用了。)

对于有明显焦虑状态的糖友,我曾用一些抗焦虑药物,结果血糖、血压就会降低很多,堪称“神奇”。这也是不良心态升糖升压的一个佐证。

关键是,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也是病!

中国看心理医生的人太少了,因为他们就不承认自己有心理障碍。

有很多糖友会咨询8个医生同一个问题。这不是信任不信任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本身就已经有了答案,他在找共鸣。如果医生不同意他的主张,他会一直问下去,直到找到认为“是对的”的那个医生。

很多人,在“频繁”的测血糖,餐1、餐2、餐3、餐4......在纠结于5.4到6.1的发展原因。

很多人频繁的检测OGTT,胰岛功能,总想评估自己是糖前还是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程度或者胰岛功能的衰退速度。

有人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和爱人离婚,省的牵累相爱的人,沽名钓誉“道德高尚”;有人在纠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糖了,就频繁在孩子身上试手测血糖。

有人在竞争领导岗位,有人加班到深夜......

不错,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将军只有一个,其他的就都否决了吗?

不良心态或者性格,千变万化。“不良”是一种度,会化作“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伤人。

我对黎明现象的认识就是这样,是备战激素的反应。

我不是说非肥胖糖人饮食运动不重要,只是不像胖糖那么重要。如果使得本来就不是胖糖的您的体重继续降低,您的观念就已经明显错了。

中医认为,胖人多湿,瘦人多火。

胖人多过食肥甘(肥:油大;甘:甜),易化痰生湿。

瘦人多火。五志过极即为火。

脾气性格,禀性难移。只是难!或许可以通过行为改变,比如,听音乐、旅游、学太极拳等等。

睡眠因素,希望大家要重视,这应该是可以调整的。

您决定不了领导是不是要给您小鞋穿,也决定不了放在路边的汽车是否会被剐蹭,您不喜欢的丈母娘明天可能就会来......

当我们面临百端,只是需要一颗平常心。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宗传道,“不立文字”。我们达不到高僧的智慧,如六祖慧能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高僧神秀之语却是在世之道: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也和儒家“三省吾身”之道。

有文章说,通过调查,年龄过百寿星的长寿之道,不是饮食、运动,最重要的共性是心境的“平淡、快乐”。

我曾作文:快乐是心境......。

您恐惧于若干年后是不是会得并发症,那么我告诉您:人身,出生以后就是在走向死亡,平均30000多天。

如果您是MODY,那是遗传,谁也选择不了父母;

如果您是LADA,胰岛素早期使用或许更好;

如果您是胖糖,减肥最重要;

如果您不是胖糖,调心为上。

您已经是糖友,首先需要的是正确面对自己的“病因”,病因不除,即使在药物干预下,目前血糖良好,也是难以维持长久的。

因为“因尚在,果必成,只是时间问题”。

高僧对话,都是偈语。那108种的纠结,都是心境,不如出去走走。

走出去的不只是脚步,是心境。

如果您是非胖糖,就多看几遍。

因为,有些问题为无药可医的。

当然,您可能是非胖糖,但是“心静如水”,恭喜您。我所说的只是本人的行医感觉而已。

胖糖很多,但是网络世界上的非胖糖比例绝对远远超过1/3。如果您认可我的说法,就请转到您的“糖群”,很多人都需要的。

助人即是行善!

4000多字,也是够累了,

我在中国抚宁,助你抗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糖尿病   胰岛   糖尿病人   胰岛素   腰围   血糖   病因   肥胖   中国   脂肪   睡眠   体重   患者   比例   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