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要务是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要发展经济,首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须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规模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须由农业机械代替人、畜力,使手工劳动变为机械化生产。因此,农机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动力。

1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中,把生产发展放到首位。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首先,生产发展的任务需要农业机械化提供硬件支撑,农业机械是实施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永兴县的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作用

业法的南力、生农时制的的局阳,的家化从繁面的体方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生参爱生活和发展自我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村蓉整活的目标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提升设施水平。农业机械设施不仅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农村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比如,整齐有序的机耕道、配备完善的机电提灌设施、标准化节水灌溉是新农村风貌的重要标志,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农机功能也在不断拓展。秸杆还田、机收打捆、揉丝青贮、菌基培养等综合利用技术,不但实现了变废为宝,而且从源头上清除了秸杆污染,对村容整洁将起重要作用。

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措施。而结构调整需要农机化的支撑才能完成。一方面,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必须由农业机械来改造,才能大幅度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使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等大批农机化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必须要求大量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农业机械发挥载体作用,使各类农业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永兴县是粮食主产区,常年种植水稻 30 万亩,以往每逢收获季节,农民都要像打仗一样紧张,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要返乡“双抢”近两年通过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农业机械拥有量大幅增加,农机总动力已达到13 万千瓦。2006年,新增水田耕整机658 台、水稻联合收割机 35台。由于农机作用的发挥,农忙季节外出打工的农民不需再返乡,而且“双抢”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一周左右。不仅如此,农机还能直接使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据调查,耕整机耕地比牛耕地至少节约 30 元/亩,机械化收割比人工收割节支50元/亩。

3 农机化技术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和增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农机化的支持。在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机械化施工可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投资;通过大型机械进行土壤改良,坡改梯、深耕深松及水利工程建设,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实施农作物秸杆还田综合利用措施和化肥机械化深施技术,可减少秸杆焚烧和化肥流失对水质、空气的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机械化灌溉,可减少干旱给农民带来的损失,确保粮食稳产增收。所有这些,都是农业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

4农业机械化是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途径

农业机械化能促进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

进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一是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轻松、理想的社会环境。因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引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深层次各领域全面发展。二是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机化的应用,使生产率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休闲娱乐时间增多,追求精神文明的欲望强烈。三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互动。农业机械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高效率替代人力完成农业生产。据测算,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能替代 200多个劳动力。因此,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十一五”期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就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民离土离乡,加快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

5结论

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弯腰驼背几千年,如今栽秧不下田,机器开进稻田里,收获谷子不用镰”的愿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致富门路。农机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永兴县   新农村   双抢   作用   生产率   农村经济   水稻   结构调整   农业生产   农机   农业机械   秸杆   农业机械化   地位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